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 的地菍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1-11-27杨巧君邱伟文雷后兴张晓芹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0期

杨巧君 邱伟文 雷后兴 张晓芹

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药剂科,浙江丽水 323000

地菍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 drum Lour.)的干燥全草,为畲族习用药材,畲名嘎狗噜[1],现收载于2015 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食积、淋症、痛经、脱肛等症[2]。研究显示,地菍中含有多糖、黄酮、氨基酸、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等药理作用,是近年民族药研究的热点药材[3-7]。已有文献对地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但尚缺乏对地菍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分析。

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并探讨文献领域内在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8-9]。CiteSpace软件可以根据文献数据,绘制科学和技术领域发展的知识图谱,可视化的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是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关键文献、研究热点并探讨前沿方向的新型工具[10-12]。本文应用CiteSpace 5.7.R2 软件从作者、机构、关键词三方面对1991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地菍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制作可视化图谱,为地菍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由于地菍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国内期刊,因此以地菍的国内文献(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

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为检索数据库,在高级检索中设定检索条件为主题=地菍,or=地稔,or=嘎狗噜,检索时间段为1991-01-01 至2020-12-31,共检索得到386 篇文献。筛选后得到有效文献232 篇,以Refworks 格式输出。

1.3 数据转换及分析

运用CiteSpace 5.7.R2 软件进行格式转换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论文发表量趋势

2015 年以前,地菍的发文量呈总体上升趋势(增中有减),2006 年至2015 年为地菍研究的快速发展期,2015 年达到高峰,2015 年后呈现下降趋势,但年发文量仍然保持在10 篇以上,此时间项对地菍的研究趋于稳定。见图1。

图1 1991—2020 年地菍年发文量分布

2.2 文献来源分布

地菍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为《中草药》,其次为《时珍国医国药》《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广东农业科学》,涉及期刊以中药、农林方向为主。此外,《中国药业》《中国中药杂志》 等期刊也收载地菍文献多篇,即地菍研究的文章水平较高。见表1。

表1 地菍期刊来源及发文量

2.3 作者分析

以作者为网络节点,生成节点503 个,连线1127 条,构成密度为0.0089 的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图2)。图中每个节点代表1 个作者,连线代表作者之间合作关系,节点字体越大越深说明作者的发文量越多,连线的距离越短表示两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越紧密。李丽、钟瑞敏、郭红辉等8 位作者发表相关文献均在8 篇以上(表2)。

表2 地菍研究中发文量前五的作者

合作网络共形成4 个主要核心,首先是以李丽为核心,与罗泽萍、杨秀芬等形成紧密合作团队;其次是以郭红辉为核心,与钟瑞敏、刘国凌等形成紧密合作团队;再次是以彭东辉为核心,与唐淑玲等形成紧密合作团队;最后是以刘敏为核心,与余华丽等形成紧密合作团队。见图2。

图2 地菍研究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图

2.4 机构分析

从发文机构看(表3),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发文9 篇,为最多的发文机构;浙江省丽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贵阳中医学院次之,发文8 篇;韶关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研究室并列第三,发文6 篇。结果显示对于地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浙江省丽水市畲族医药研究所为核心,形成了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关系,显示这些机构在地菍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见图3。

图3 地菍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展示

表3 地菍研究中发文量≥5 的机构

2.5 关键词共现分析

地菍研究文献中主要研究对象为地菍、地稔、岗稔、野牡丹属和野牡丹科。主要研究内容为其化学成分,且主要集中在对没食子酸、槲皮素、总黄酮、芦丁的研究,研究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见表4、图4。

图4 地菍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展示

表4 地菍研究中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2.6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共形成7 个聚类,分别为:#0 地稔,#1 毛菍,#2地菍,#3 岗稔,#4 结构鉴定,#5 野牡丹属,#6 梯度洗脱。图中色块重叠,表示该部分聚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即各聚类之间研究内容虽有不同,但研究主题相对集中。聚类#0、聚类#2 和聚类#4 具有较大部分重叠,该三块聚类重叠部分包含的关键词主要有没食子酸、槲皮素、含量测定、化学成分、黄酮、糖尿病、药理作用等,由此可以推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研究是前期对地菍研究的热点;另外,聚类#1 和聚类#5 具有极大部分重叠,该两块聚类包含的关键词主要有种子萌发、异型雄蕊、杂交等。见图5。

图5 地菍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网络展示

2.7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图中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以“Begin”和“End”表示,“Strength”表示关键词的突变强度,强度越高,表示影响力越大。地菍研究文献中关键词中共得到12 个突现词,见图6,其中排在前六的分别是红色素、没食子酸、地菍、花色苷、岗稔和紫地合剂。按时间排序,2002 年前主要集中体现在山稔与红色素上。2002 年之后,地菍有效成分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关键词:地菍、黄酮苷、总酚、没食子酸、大鼠),这与地菍的关键词聚类结果一致。

图6 地菍研究文献关键词突现网络图

3 讨论

作者合作网络中发现当前地菍的研究领域形成了4 个较为紧密的合作团队,分别以李丽、郭红辉、彭东辉和刘敏为核心的合作团队,团队内部合作密切,但团队之间却缺乏合作,这可能与各团队的学科背景及研究内容有关。由机构合作网络图可知,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省丽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贵阳中医学院是发文量前三的研究机构,以浙江省丽水市畲族医药研究所为核心的跨机构研究合作网络关系体现了机构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更有利于地菍药材的推广。

关键词反映了一篇文献的核心内容及重要信息,其不一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但一定是对该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浓缩[13-14],可以直接反映地菍的研究热点。统计显示,关键词频次较高的依次是地菍、地稔、没食子酸、岗稔、野牡丹属、化学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野牡丹科、槲皮素、总黄酮等。聚类分析中,重叠部分代表不同研究内容中具有重叠的关键词信息,分析发现地菍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以及药理作用是主要的研究热点,另外繁殖育种也是地菍的研究热点之一。

针对地菍的化学成分分析发现,地菍中含有黄酮类、酚酸类、氨基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15-17],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离和鉴定研究[18],第二阶段是药理作用的研究[19-20],第三阶段是质量控制研究[21-23],可见“成分-药效-标准”是推动民族药研究的主要途径。

虽然前期对地菍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已经做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尚未能明确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指标也相对简单,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作为民族特有药材,仅有少量文献对地菍的临床疗效及潜在用药价值[24]进行了研究,尚需要进一步开展地菍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推广地菍的临床应用。

本研究对地菍的核心作者、合作机构及研究热点等进行了可视化展示,综合分析得出地菍目前的主要研究热点为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尚需要开展质控及临床疗效研究,可为地菍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