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海侨疍节俗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11-27秦琴北海职业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北海市北海族群

文/秦琴(北海职业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现代化是民族文化发展之需

文化是民族的标志[1],各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断的变迁中发展。各民族的异质性文化都是伴随着民族的发展,在与各民族的交往中,不断吸收异族文化元素,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与变迁。现代化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最大现实。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数民族一直面临着文化的适应与文化变迁,这不但有利于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自我封闭的状态,更有利于其从民族集体性中解放出来,促使他们更加独立的参与社会管理事务。作为现代公民,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是以个人或某一利益的集合体的身份参与,而非传统的以民族身份或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为目的而参与。少数民族大众完成了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将少数民族文化推进到现代化[3]。

北海市桥港镇建成于1979年,聚集了1万多名从越南回国的华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归国华侨集中安置点。他们既是归侨,也是生活在船上的疍家人。侨疍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传统节日体现了侨疍对海洋的理解和心灵的追求,包括侨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北海侨疍族群的传统文化受到现代化冲击,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北海侨疍族群的传统文化受到现代化冲击,发生了许多变化。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整体有了质的飞跃,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形式。虽然国家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并对此采取了许多相应的保护措施,但随着全国各地、各民族都在迈向现代化进程的过程来看,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冲击和影响[4]。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考察北海侨疍文化的内在价值如何在新时代发挥作用,如何迎接全球化的浪潮,是时代发展之需。本文以北海侨疍文化为个案,探析北海侨疍文化在当下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的困境,并借此探寻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发展的出路。

二、北海侨疍节俗文化的现状与不足

(一)历史叙事与原生文化

疍家,在清朝光绪年间的《崖州志》中被称之为疍民。疍家的起源已经无法考证。目前,中国学术界对疍家人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疍家人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他们是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地区海上居民的总称,他们属于汉族,是一个独特民系[5]。北海市是亚热带滨海城市,这里具有壮族、京族、汉族中的客家人、疍家人等民族民俗风情,是极具边关风情和滨海民俗韵味的历史城市,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丰富多彩的疍家民俗文化俨然成为北海民俗文化旅游的响亮名片。疍家人在古代主要分布在长江和东南沿海一带,之后集中在两广和福建沿海,主要从事渔业和水上运输业,是在海上谋生的特殊群体,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生活在北海的疍家人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史书记载,从晋代开始就有疍民先后从珠江流域等地陆续迁移到北海的海湾,他们聚居于北海的海岸线。据《北海杂录·地势》载:本埠“北面大海……下积一沙,逆水而生,长约六里,横列于埠前,成拱抱状,是为外沙,渔人舟子,列棚而群居”。“埠之西有红坎村,计六七十家,七八百人,有地角村,计二百余家,约千人……”目前北海市区有三万余名疍民,他们主要以渔业、海产品货物运输及配送、海上旅游服务等为生,主要分布在高德、地角、白虎头、涠洲等沿海地区。受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当地其他族群生活习惯的影响,生活在北海的疍家人在语言、服饰、居住、信仰及性格上都带有浓郁的地域特点,长久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海疍家文化。

在北海众多的疍家人聚居点中,侨港镇是比较特殊的,因为侨港镇是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的北海市卫星镇,是联合国难民公署与中央政府为了安置越南归国难侨特批建立的9个安置点之一,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一个归侨安置点,占地约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万人,他们既是疍民也是归侨。1979年6月2日,经国务院侨办和广西区革委会批准,成立“北海市华侨渔业公社”。1984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北海市华侨渔业公社经上级批准成立北海市新港镇人民政府。1987年3月,新港镇更名为华侨港镇。

(二)发展现状与族群诉求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北海发展定位,将北海市作为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要求发挥北海的宜居优势,促进北海生态、宜居、养老、文旅等发展。 截至2020年,北海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00万-120万人,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40平方公里之内。当前,北海城市建设区人口约40万,城市建设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北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总体水平处于全区领先地位。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3.88亿元,比1978年的2.86亿元增长108.75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93元(折合2940美元),在全区排名前列。财政收入27.03亿元(不含土地出让资源收益),比1978年的0.35亿元增长76.23倍。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60.17:27.44:12.39调整为22.8:43.0:34.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伴随着北海市的经济发展,北海侨疍族群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本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其他族群的交流,这与他们的归国难侨身份与发展空间有很大的关系。北海侨疍族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亟须融入北海的一体发展中。

三、北海侨疍节俗文化现代化发展思路

(一)民族文化交往:基于文化创新的乡村振兴

由于历史的原因,北海侨疍的发展相对落后,居住环境大多是20-30年前的老房子,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渔业为主。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虽然在教育水平和职业化发展方面有所进步,但在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基本没有较大的改变。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新的战略下,北海侨疍与其他族群的交往加速,在族群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产生了一些时代的变迁。这种深化的各民族文化交流给北海侨疍节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考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实际上是各自聪明才智的互换。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各自的实践、智慧和技能的共享,还提高了各交往族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改变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自我否定,只有基于本身族群文化的交往才是科学的可持续的交往。由于北海侨疍的特殊身份,不但拥有广泛的海外资源,还具有我国民族的内生文化根源,这就便于发挥北海侨疍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优势,寻找本族文化与现代化文化元素的结合,激发族群传统文化的活力,在文化交流、经济模式突破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文化交往中,突破个体的文化偏见,以和谐共生为原则,不断构建新的文化共同体、经济发展共同体。

(二)民族文化交流:基于文化适应的自信与传承

首先,在文化交流中,不但反思北海侨疍的文化传统,进行自发、自觉与创新的文化自立,不断对接社会主流文化。并在北海侨疍文化的传承中不断构建新的文化空间,激活文化活力,发挥文化优势。立足北海侨疍在海洋开发、旅游发展中,凸显优势资源,才能不断增加北海侨疍的文化资本,在探索北海侨疍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增强文化话语权,以便在主流社会中发出北海侨疍的声音。让北海侨疍的文化深入到经济建设中,在城乡资源配置、文化交流中构建新的生态文化空间。

其次,要坚持文化立人的理念,发挥民族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育人作用,因为传承者作为有意识的个体,既拥有对文化认识的能动性,也有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6]通过家庭教育榜样示范作用、引导村落社会教育在生产生活中的激励作用,发挥民族文化的团结优势,促进内生团体力量,利用集体的智慧破解发展的难题。

(三)民族文化交融:基于精神家园的民族共同体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破解了西方“民族国家”的单一发展模式,中国作为民族融合的典范彰显了民族融合在国家发展中的强大力量。北海侨疍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北海侨疍的发展必须在中华民族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并寻求突破,必须把自身的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对接,形成民族复兴的共识。因为共同的民族认同是整合民族的精神力量,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中央文件《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7]民族文化的互鉴与融合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发展动力,是东方文化的“活水之源”,只有在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中才能永葆民族发展的与时俱进和青春活力。

猜你喜欢

北海市北海族群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北海北、南海南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北海美 北海靓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作品欣赏
北海市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
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
1936年抗战前夕的“北海事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