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歌曲在民族声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以《拔根芦柴花》《咕噜山歌》为例

2021-11-26谢文娟方潇梅

黄河之声 2021年2期
关键词:布依族乐段山歌

谢文娟/方潇梅

幅员辽阔的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56 个民族文化、地域、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我国民歌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民间歌曲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歌词通俗、曲调优美,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民族民间歌曲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历史变迁、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民族语言的不同,各地的民间音乐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其风格、题材、曲调、演唱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

一、传承

(一)民间歌曲的创作背景

民间歌曲《拔根芦柴花》出自江苏扬州,这是当地劳动人民为缓解疲劳,提高生产效率,在水田中劳作时即兴编唱的“秧歌号子”。秧田歌流传于江淮一带,在地貌上介于黄河长江之间,受到南北方文化的影响,其音乐风格既有北方民歌的豪爽、奔放,又有南方民歌的委婉、细腻。通行的方言是“江淮方言”也称“下江官话”,它既不同于北方话,也不同于“吴语”,曲调刚柔并进,既是一首畅快激昂的劳动歌曲,又兼具温柔婉约的抒情山歌特色,被大众广泛传唱。50 年代初由钱静人作词,费克改编曲调,使音乐产生了复沓缠绵的新意。

贵州民歌《咕噜山歌》是由贵州平塘县民间山歌《久不唱歌忘记歌》改编而成,是贵州黔南地区布依族代表性歌曲之一,属于布依族山歌中的“小歌”。其结构短小精炼,常见的格式以四句为一段或一首,歌词较押韵,旋律婉转动听,朗朗上口,曲调多以小调为主,围绕着一个音乐主题,不断变化歌词进行反复地演唱。该歌曲节奏轻快活泼,歌词中带有大量的方言衬词,诙谐有趣,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咕噜山歌》讲述了布依人民的生活,明快激昂的山歌中,布依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闪闪发光。

(二)音乐风格

《拔根芦柴花》以大三度音程开头,奠定了明朗活泼的基调,这一动机贯穿全曲并不断反复,让人印象深刻。从歌词上看可分为三段,而每段只有第一句是“实词”其后便是固定衬词“拔根芦柴花”和以虚代实的“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用“芦柴花”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借歌自娱。为体现地域风格和特点,其中运用了大量的衬词,如“叫呀我这么里呀来”。

和其它旋律舒缓的布依“小歌”不同,《咕噜山歌》没有山歌歌头作铺垫,曲调开门见山,主要音型为十六分音符,四句为一个乐段,围绕着同一个音乐主题不断地变化重复,每一个乐段的情绪均不相同。四个段落在节奏上不断的变化,更加增强了歌曲的灵动性。结尾处有两个长音使得音乐线条更流畅,同时也增强了音乐的对比性,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爽朗直率的性格。

(三)方言语调的解析

地方语言是民间歌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苏州民歌深受柔软细腻的江淮方言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柔美、清新。所以在民间歌曲中方言演唱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拔根芦柴花》出自江苏扬州,用扬州话进行演唱能自然准确地表达歌曲中的情绪。歌曲中的衬句“拔根芦柴花”确定了歌曲激昂爽快的基调,要把握这首歌的演唱和表达技巧,演唱者对方言的理解和发音尤其重要。因此,笔者对该歌曲中方言语汇及发音作了如下详细分析:

叫呀我(wu)这(ze)么里呀来(lei),我(ou)呀就(ji-ou)的来(lei)了(liao),金黄麦(me)那个割下,秧呀来的栽(ze)了(liao),泼辣鱼那个飞(fi)呀跳,网呀来(lei)的抬(tei)了(liao),拔(bia)根的(di)芦(lou)柴(cei)花。清香那个玫瑰玉(yo)兰(lei-le)花儿开(kai),蝴(hao)蝶(di)那个恋花牵(qin)姐(ji)那个看(kei)呀,鸳(yun)鸯那个戏水(sui)要(yo)郎猜(cei)。洗好那个衣裳(sang)忙把桑来(lei)采(cei),洗衣那个哪怕黄昏那个后呀,采(cei)桑那个哪怕露(lou)水(sui)湿(se)青苔(tei)。姐(ji)郎那个劳(lo)动来呀来比赛(sei),姐(ji)胜(seng)那个情郎山(san)歌(guo)那个唱(cang)呀,情郎那个胜(seng)姐(ji)亲桃(tou)腮(sei)。小(xi-o)小的郎儿呀月(yo)下芙蓉(yong)牡(mou)丹花儿开(kei)哟。

“拔根芦柴花”中“拔(bia)”在演唱中应作稍重力度的处理,吐字既不可太重也不可太轻,“那”字可加重语气处理,体现出民间的乡土气息。我们知道衬词可以充分体现当地风俗,在方言中它是最具特色的元素。要准确把握民间歌曲的风格特点,演唱者一定要把握好衬词、衬句中的方言特点。

《咕噜山歌》在演唱前要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歌曲充满了轻快、活泼的情绪。我们在演唱时,需要掌握方言和发音和韵味,注意咬字,做到干脆利落。其次,歌词中“啊是”“嘎啦啦子”“咕噜噜”“啰啰”“耶”这些无实意的语气助词,在演唱时要带有音调和语气的去“念白”,更能体现出歌曲的民族特色,那么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当地的发音习惯,当地人说方言时的语气和语调,这样就能准确的表达出歌曲中的情绪和情感。

当然,方言歌词的学习是很难的。歌词中的“歌”“哥”以当地方言为基础要唱成“guo”;“河”唱成“huo”;“雀”唱“qio”;“泪”唱“lui”。在贵州方言中“zh”“ch”“sh”等翘舌音都以平舌音“z”“c”“s”来进行发音,因此在进行演唱时,歌词中出现的所有翘舌音都要唱成平舌音。此外,为了在演唱时更为直观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除了地域方言咬字发音的规律外,还需要理解歌词中出现的俗语土话,例如“赶场”为“赶集”的意思;“好久啊是嘎啦啦子不到尖噜噜这方来呀”这句话中“好久”是很长时间的意思,“这方”指的是这个地方;“起青苔”指长了苔藓;“只望”为“希望、盼望”之意;“连妹”意为“拉妹妹的手”。

二、创新

(一)在教学中的演唱体会

我们教学中所演唱的《拔根芦柴花》并不是原始版本,而是20 世纪50 年代的改编版本。改编后,歌曲延用了原版本的基本风格,又实实在在地写出了“姐郎劳动来比赛”的新内容,更符合当时青年人勤劳的特征。全曲的气质是细腻、清新而明快的,因此学生在演唱前我会告诉她要在心理建立起这样的概念,正如我们在写作前要先列提纲一样,有了框架才能一点点的丰富它。这首歌曲是当地人在劳作时即兴而唱的秧田歌,那我们在演唱时的状态应是轻松愉悦的,情绪上应是饱满激昂的,这样的歌声才能打动人心。从曲式及风格而言,全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1-20 小节(从第一句歌词算起);第二部分21-35 小节;第三部分36 小节-结尾。整首歌曲速度较快,音程跳跃,气口较短,在演唱时对气息的把控很重要,换气要快速且自然。前两个分部的乐句中每个字的气息都不宜过强,应该用自然的、叙述似的语气来演绎。后面的一小部分虽以虚代实,但在情绪上则更加饱满热情,音量上也应比前段更加放开。

从歌词上看,第一段主要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在教学中我会告诉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去演唱,要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江南田间清新迷人的风光。其中“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在演唱中气息要连贯、流动,“胡蝶、牵姐、鸳鸯”要以弱声来处理,来体现出亲切的感觉。同时,在表演上也要注重手眼的配合,蝴蝶飞舞,鸳鸯戏水的画面,眼神和手势都要协调一致。第二段歌词描绘了江南妇女劳作的场景,体现了我国传统女性不畏辛劳的形象。在演唱时情绪应是自豪、有力地,用“演讲般”的音乐语言把情景描绘出来,这也将江南女性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展现了出来。歌词中“洗好那个衣服”在演唱时气息要连贯,与下一句的“忙把桑来采”气口衔接要紧密,音色俏皮,语调婉转,透露出江南小民歌的气质。第三段描写了农村青年男女之情,俏皮中带着些羞涩,体现了劳苦男女青年的欢快与活力。整段音色应甜美、娇羞,叙述过程应在不影响整体表达的情况下体现出欲言又止的含蓄。在开头第一句可以做由慢渐快的速度处理,表现出俏皮的情绪。结束句将全曲推向了高潮,所以要求气息深而饱满,营造出回味悠长的感觉。

《咕噜山歌》全曲风格轻快活泼,在演唱这样的地方民歌时,要求声音位置要靠前靠上,在演唱之前一定要把气息调整好,第一个音出来就要找到头腔共鸣的点,否则会影响整首歌曲的“声音位置”。整首歌曲速度较快,除最后一个乐句,其它乐句在演唱时节奏均以120 的速度演唱17 个或20 个字。因此对气息的把控要求很高,每个乐句的换气口要深,并将每个字所用气息量均匀分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让学生找到高位置的哼鸣点,吸开横膈膜,抬起上颚放松喉头,让声音顺着气息的流动在哼鸣的位置上进行演唱,这样演唱出来的音色才有空间感和穿透力。

歌曲描绘了布依族人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因此,我会要求学生有代入感地进行演唱,从声音、肢体及眼神各个方面都要表达出来。第一乐段中歌词写道“久不唱歌忘记歌呀,久不钓鱼忘记河,好久不到这方来呀,这方凉水起青苔”。“久不穿针忘记线呀,久不叫哥眼泪落,画眉藏在竹林里呀,只望阳雀来做窝”。描述了人物对眼前的事物感觉到惊叹、陌生的状态,惊叹自己好久没有做某件事而忘记了该怎样去做;惊叹自己好久没有去过的地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久没看到自己心仪的阿哥心里十分想念;画眉怎么会藏在这竹林里?为什么只有阳雀在那里做了窝。这些情景在演唱时应带着好奇、疑问的情绪,肢体上也应手眼结合,跟着节奏略带俏皮地作原地行走状。这些情景的描写也告诫人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否则长久不做就会忘记,不多加练习就会变得陌生,唯有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在这看似简单的山歌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人生的道理。中间有四个小节的间奏将歌曲分为了两个乐段,因此在演唱时我们可以把第一个乐段和第二个乐段做一个对比,在演唱第二个乐段的时候速度上可比第一个乐段稍放慢些,以此来和“久不赶场忘记路”中好久没有来到此地竟感到陌生而不知所去,在原地徘徊寻找路口的步调相一致,演唱“久不连妹脸皮薄”时,可以做出害羞的状态将肢体的表达及声音同时呈现出来,接着回到原速演唱“画眉阳雀情相好”,直至第二乐段。结尾部分连续的几个连音“哎”是一种情绪的抒发,应用山歌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的状态来演唱,最后“恩爱咕噜噜子多”节奏短促、轻快,体现出了山歌的豪迈同时抒发了人物当下心中的愉悦之情,表达出了向往与自己的心上人恩爱如画眉。

《咕噜山歌》是贵州黔南布依族人民日常劳作的写照,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体现了布依族人民勤劳善良,充满智慧。整首歌曲颇具特色的布依民族语言更是将布依族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布依族人民坚韧不拔、勤劳节俭的优秀品格通过世代口口相传的民歌同时也将歌曲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传承给了一辈辈的后人,体现了布依族人民寓教于歌的特点及寄予后代的期望。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民间歌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地、各族的歌曲都带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每一首歌都在讲述着各个民族的故事,描述了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画面。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网络时代及西方声乐艺术的冲击,给传统民间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民间歌曲在大众的影响力也在慢慢减弱。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大多数人走出农村,远离了黄土、秧田,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无法设身处地的感受当时人民的劳动心情。在过去封建礼教的压制下,男女之情表达得朦胧含蓄,现如今年轻人之间情感表达更为开放直接。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面对民间歌曲传承和发展的现状,保护、继承与创新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演唱不同风格的民间歌曲,让他们在音乐表现、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方面全方位参与,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的社会适应性人才,让我国的民族声乐成为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化的艺术。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民间音乐的继承,通过对民间歌曲的挖掘、传承与创新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争奇斗艳、百花齐放。传承是发展的基础,民族声乐的特色化发展要与民族文化以及时代紧密相连,创新型发展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蓬勃生辉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布依族乐段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布依族古歌的美学探究
布依“三月三”
苗山歌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视唱练耳与钢琴
山歌好比春江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布依族小打音乐 斗弹达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