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中印扬琴之碰撞

2021-11-26

黄河之声 2021年14期
关键词:图尔拉格扬琴

杨 元

中国扬琴和印度桑图尔可以说是一母同胞,一母是中国扬琴和印度桑图尔的源流都可能来自于中东地区,同胞是它们都属于世纪扬琴大家族中的一员,他们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也有着各自独有的特点。

一、中国扬琴之漫探

对于中国扬琴的溯源,目前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和争论,有说它的溯源是中国本土的“筑”,也有说它的溯源是波斯湾等中亚地区在明清时期流入中国沿海地带,再逐渐流入中国各个地区。但大多学者和资料都认为中国扬琴溯源于中亚波斯一带,不管中国扬琴的源流是那种,它作为世界性的乐器,经历了“洋琴”到“扬琴”的名称转换变革,也经历了从最初50年代的两排码的小扬琴、1953年的十二平均律排列的“吕律式大扬琴”、1959年杨竞明先生研制的四排码快速转调扬琴到1990年北京民族乐器厂研发的402型号扬琴,该型号扬琴也是目前我们常用的统一的扬琴形制。扬琴它作为中国弹拨乐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演变,在不中国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形成了各异的艺术流派风格,如: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等主要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着其代表性的演奏风格、技法和代表性曲目。中国扬琴是应用十二平均律的律制,目前我们的402扬琴共有61个音位、48个琴码,每个琴码上大概有一根到五根琴弦,根据音高、音色的不同,低音琴弦选用缠弦,高音选用钢弦,每一个琴码的音都采用相同型号的琴弦。一般音域大致为四个半八度,在演奏时应用竹制的击弦工具来敲击琴弦。

中国的传统音乐作品大多都遵循着中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而创作的,现当代中国的扬琴作品,大多在创作时把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创作和声、调式、曲式结构等技法相结合。演奏家一般都会遵从谱面的音符和演奏技法、强弱、速度的标记来演奏乐曲。

二、印度桑图尔之漫寻

在印度关于桑图尔的溯源也是有两种说法,一是起源于中东伊朗地区,二是起源于印度本土的克什米尔地区,但不管桑图尔它的溯源是哪,可以肯定的是它最早出现在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在印度“维纳”这一名称是各类乐器的初样,也可以说是总称,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度各类型的弦乐器,它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演变发展脱离最初的“维纳”成为一件件个性迥异的印度特色弦乐器。因此,根据该演变可推断出,印度桑图尔琴也可能是早期维纳琴演变而来的一件弦乐器。

桑图尔,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吠陀时代印度雅利安人的梵文经典诗歌集——《梨俱吠陀》(Rig-Veda),桑图尔在梵文中它的原意是指“一百根弦的维纳”。

这个乐器最早只是在印度克什米尔地区演奏,经常演奏的音乐类型为“苏菲音乐(Sufiana Mausiqi)”,说明在当时与苏菲派哲学相关。直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桑图尔大师舍维·库玛·莎尔玛(Shivkumar Sharma)对桑图尔的改革探索,使得桑图尔真正进入到北印度古典音乐体系。

印度桑图尔是以大概在D调的位置为基本调的一件乐器,大致为三个八度,其形制呈梯形,约有30-41个琴码,每个琴码上架有琴弦(一般为三根),在演奏时演奏者席地而坐呈瑜伽体式中的半莲花作,应用胡桃木或者桦木制成的硬质的木槌敲击琴弦来进行演奏。在印度其传统音乐以及现当代音乐都是以印度民族音乐为根本来创作。印度音乐在创作演奏时都有自己的一套传统音乐框架,它的旋律、音阶可以解释为拉格①,一种旋律的框架,也可以说是具有某种音乐特点、感情、色彩的表现,而塔拉②则代表节奏、节拍,常用塔拉一般是15到25种。演奏家在创作时结合乐器独有的技巧充分展现其印度古典音乐的魅力,根据不同的场景演奏不同的拉格,演奏家也会根据当时的演奏地点、时间、情景甚至是季节来进行即兴的创作和表演。在印度往往一首作品的演绎有的时候会用到多种拉格和塔拉,演奏家会即兴的组合各种拉格、塔拉来呈现音乐做品。

中国扬琴和印度桑图尔作为世界扬琴大家族的成员之一在形制、演奏技法和方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但又有所区别,扬琴与桑图尔其形制都是梯形的,都有着上百根琴弦,都是用两个琴槌作为演奏工具而演奏的,在演奏技法上都是以两手交替弹奏为主。但它们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特点,中国扬琴是采用坐姿来演奏的,而印度桑图尔则是席地而坐演奏的,扬琴的琴竹是采用竹子制作而成,并在琴头套有橡胶皮质,而桑图尔琴竹一般是由胡桃木、桦木等较为硬质的木材制作而成的,并直接在琴弦上演奏,因此,在音色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两国的扬琴在其旋律节奏特点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乐器演奏时我们很容易的就能分别出哪国的音乐作品。

三、中印扬琴之碰撞

扬琴与桑图尔两件即相似,又各异的乐器在2009年由印度桑图尔音乐家塔伦·巴扎哈亚(Tarun Bhattacharya)与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刘月宁开启了两国扬琴的相遇碰撞,更是东方音乐文化的汇合。随后在2009年,2011年,2013年……2019年,印度桑图尔与中国扬琴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不断地相遇、碰撞,交流。尤其是2013年7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东方与东方相遇《中印之夜-刘月宁与印度音乐家新作品音乐会-系列之三》,刘月宁教授与塔伦·巴扎哈亚合作的《拉格·茉莉》以及《梦·四境》以及在2019年刘月宁教授与印度桑图尔圣人、弦乐之王巴赞·索博里(Bhajan Sopori)里在中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两国扬琴传播与教学交流活动,让大家充分认识两国扬琴,以及扬琴作为一件世界性乐器在极大的推动的东方与东方的音乐文化的交融碰撞。

《梦·四境》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于洋为中国扬琴、印度桑图尔、古琴、塔布拉鼓、弹布拉与管弦乐交响乐团所做的作品,作品一共分为:《大漠之火》、《夕阳下的青花瓷》、《精灵舞》、《冰挂儿腊梅》四个乐章。其应用中印民族乐器之音与交响乐团进行音乐间的“对话”,共同演绎梦中的四个唯美场景。作品第一乐章《大漠之火》是交响乐队与中国扬琴、印度塔布拉鼓来共同完成的,共7分36秒,该乐章中管弦交响乐队的恢弘背景凸显大漠的之势,塔布拉鼓的鼓点与扬琴的连竹的弹奏就像古代骆驼行走在大漠中,整个乐章中应用扬琴反竹、单手连竹等演奏技法与交响乐队和印度塔布拉鼓的对话,营造了一幅在漫天黄沙中驼队行进的场景。第二乐章《夕阳下的青花瓷》是由交响乐队与塔布拉鼓、印度桑图尔、中国双扬琴来完成,共7分26秒,整体音乐风格较为舒缓,向听众娓娓述说着两国的古老文化故事,该乐段在演奏时应用了中国扬琴轮音、顿音、反竹等技法与桑图尔悠远的百弦之音相交融,在交响乐队营造的夕阳西下的唯美背景下用扬琴、桑图尔两件东方弦乐器来书写像青花瓷一样的历史沉淀下的悠悠暗香美的两国历史韵味、文化。第三乐章《精灵舞》是扬琴、塔布拉鼓、桑图尔的即兴对话演绎,共5分31秒,三件乐器在即兴演奏时还加入印度的弹布拉(Tambura)③为其做和声背景。作品开头以一段富有印度风格的旋律为引子来展开变化,期间不断变奏该旋律,乐曲灵动短促的扬琴与桑图尔的音响配以塔布拉鼓的跳跃型塔拉把梦中精灵的灵动美与梦幻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乐章《冰挂儿腊梅》,引用了中国古曲《梅花三弄》为素材,主要以交响乐队、中国古琴、双扬琴、塔布拉鼓为主共同演绎,共10分37秒,乐章开头的古琴演奏仿佛引人进入一个古老的梦幻场景,述说着历史河流中的璀璨文明,乐曲中间扬琴与乐队的时而激情前进时而柔缓仿佛又在述说着在历史画卷中文明古国的美丽风情和历史变迁中的激荡,令人神往。

该作品是中印民族乐器历史上首次与交响乐团的合作演绎,印度的桑图尔、塔布拉鼓、弹布拉异域之美与这个扬琴、古琴的传统之美在北京相碰撞,激起绚烂的音乐友谊之花。

刘月宁教授与塔伦·巴扎哈亚合作《拉格·茉莉》,作品一共11分53秒,由扬琴与印度桑图尔以及塔布拉鼓完成,以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茉莉花》曲调为题材结合印度传统古典音乐表现欢快美好的拉格《布帕里》(Bhupali)音乐来进行创作和即兴演绎。作品开始是扬琴与桑图尔的分解和弦音的轮竹对话式演奏,在1分08秒是桑图尔应用了琴捶摩擦琴弦与拨弦的技法,扬琴则紧接着应用顿音的技法与之相呼应。1分20秒时扬琴轮音与桑图尔的和弦相互衬托,在2分08秒桑图尔左手按揉弦与右手拨弦技法以及在2分37秒一连串拨弦引出具有节奏感的塔布拉鼓伴奏的扬琴双音与单竹相结合富有节奏感演奏的一段,该段应用茉莉花中的附点、切分的节奏突出该段的节奏律动感,扬琴快速分解演奏与桑图尔的大跳和弦、手指拨弦及塔布拉鼓的似有似无的鼓点配合下在05分29秒,由扬琴演奏出民间音乐《茉莉花》的主旋律,05分57秒,桑图尔作为《茉莉花》旋律衬托开始进入,07分14秒,扬琴与桑图尔利用茉莉花旋律框架进行快速分解演奏,把作品推向了高潮,在07分56秒桑图尔右手快速击弦演奏、左手用指肚快速止音与扬琴顿音技法应用可谓是与作品开头形成首尾的呼应,也为结束部做了很好的铺垫,在9分40秒时,塔布拉鼓的弱奏引出了作品的结束部,在结束部大量的应用扬琴的双音轮音和桑图尔交替演奏与二度音快速移动,时而音乐强时而音乐弱,再次把乐曲推向高潮,在结尾处不断加快的演奏中扬琴应用轮音及左右手连音快速交替和桑图尔快速轮奏中不断变奏加强,最后《拉格·茉莉》在扬琴的一连串琴竹尾拨弦和桑图尔的右手一连串的琴捶滑奏中结束该作品。

两首作品、两件同为世界扬琴大家族中的乐器实现了扬琴演出交流史上的一大创新和突破,两件东方的百弦乐器在东方的舞台上不断的相遇碰撞,用音乐不断的融合、传承、创新,把中印两国古老的东方音乐文化用手中的乐器来展现给世界的听众,对中印的音乐文化交流具有很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东方音乐大多是横向的思维来创作,而扬琴与桑图尔都属于东方乐器,两件具有横向思维的旋律乐器,在《梦·四境》、《拉格·茉莉》这两首作品中相碰撞,很好的诠释了两件横向思维的乐器也是可以很好的交流融合,作品《梦·四境》用西方管弦乐队与桑图尔、扬琴、古琴来创作,充分的展现了世界音乐文化相交融的特点。《拉格·茉莉》把民间音乐《茉莉花》与印度古典音乐相融合,既保留了各自乐器的本身演奏特点,又很好的把扬琴中的传统民间音乐特点与印度音乐中韵味发挥出来,实现了文化共存。中国扬琴与印度桑图尔这对一母同胞的兄弟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相遇,向世界彰显两国的音乐文化,用中国传统音乐与印度传统古典音乐碰撞出的音乐之火来点亮中印两国的友谊桥梁,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包容互鉴。■

注释:

① 拉格是由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而成的,来自古代的梵语,解释为色彩、心情。

② 塔拉最早出现在印度古代第一部音乐梵语文集《舞论》中。

③ 是印度长颈琉特型弹拨乐器,一般是四根弦,其乐器最主要演奏特点是手指弹拨空弦时可发出连绵不断的声音,为主要演奏者提供一种和声背景音效。

猜你喜欢

图尔拉格扬琴
浅析中国扬琴重奏的现状与发展
图尔敏模型在法律论证中的应用与深化——以于欢案为应用实例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求学之路
卡尔·拉格斐:落幕的时尚教父
卡尔·拉格斐:落幕的时尚教父
老佛爷卡尔·拉格斐的时尚帝国
梦中的额吉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我只能给你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