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下的博物馆:困境与对策

2021-11-26加拿大

东南文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闭馆博物馆疫情

〔加拿大〕沈 辰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加拿大多伦多)

内容提要:目前依然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深刻影响着博物馆的当下与未来。纵观欧美各大博物馆,短期来看,疫情导致的闭馆直接引发了系列财务、减员等问题,而包括系统性歧视的平权运动在内的各类全新的社会议题同样亟待博物馆关注;长期来看,在疫情这场“持久战”面前,博物馆面临着应急、恢复、提升等三方面困境,以及将困境转变为机遇的挑战。为此,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等博物馆及时提出了“双轨制”等应对策略,继续秉持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的使命,避免博物馆萎缩衰退,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已经一年有余,在疫苗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有效防御前,保守估计至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全球才能全面恢复疫情前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在这前后两年多的时间内,博物馆及其相关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和影响。2020年7月15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国际博物馆人‘云上对话’:疫情下的博物馆力量”线上论坛,来自全球18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馆长、策展人(curator)就第一波疫情对博物馆产生的影响、博物馆在疫情期间能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等话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至今,围绕此类话题的各类讨论层出不穷:在国内最大的博物馆行业网站弘博网发布的近300篇文稿中,有108篇是关于线上展览的专题报道;在美国的艺术新闻(ART NEWS)网站上搜索与疫情(pandemic)相关的新闻,得到3247条检索结果,其中包含392篇社论和194篇专题报道……全球博物馆在过去一年中经历的风风雨雨,非一篇短文可以述尽。承蒙《东南文化》编辑部邀请,本文将着重介绍欧美特别是加拿大各博物馆在疫情期间的状况和困境,同时对疫情后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需采取的对策作一些肤浅的思考,以供同行讨论。

一、现状

面对疫情,加拿大各博物馆的现状和其他欧美博物馆基本一致,借用弘博网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博物馆开而复关”(《美国疫情反弹,博物馆开而复关》,弘博网2020-12-03)。不过与国内博物馆不太一样,加拿大的博物馆已经历了两次甚至三次的关闭,如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以下简称ROM)于2020年3月16号第一次闭馆,于7月9号有限度开馆。随着第二波疫情的肆虐,第一波受影响较小的省市地区也同时沦陷,更大范围的博物馆闭馆潮于2020年底再次发生。至今在某些重灾区,博物馆仍然继续关闭。

事实上,疫情下的博物馆现状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开而复关,关而重开”。真正的现状是,欧美博物馆2020年的整体运行和规划都是在远程工作状态下完成的。众所周知,博物馆因为疫情而闭馆远不止是将展厅大门关闭那么简单。对于依赖门票收入的大多数欧美博物馆来说,将观众拒之门外直接导致财政上急速缩水;与之相伴,原定计划展览、项目的取消或不定期延迟,进一步引发了相关财务责任,使得本不宽裕的财政雪上加霜。面对这一情况,短期的应急措施不外乎牺牲员工利益而补救预算缺口——欧美大多数博物馆几乎无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博物馆员工停薪留职或减薪减时,而由此引发的岗位职责调整自然也成为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之一。

2020年欧美博物馆所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就是全社会反系统性歧视的平权运动。这一年对美国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度,因总统大选而产生的泛政治化角逐对博物馆应对疫情的政策和运作也有着深远影响。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2021年3月1—7日——编者注),由共和党人把持的德克萨斯州和密西西比州在新冠确诊病例不见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仍旧宣布全州全面开放并取消口罩禁令;与之相对,德州的五大艺术博物馆同时宣布严格执行保持社交距离和戴口罩参观的条例。“平权与包容”(Equity and Inclusion)逐渐成为博物馆为改善工作环境、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工作重点。

总而言之,疫情下博物馆的现实问题是博物馆在财政支持缺乏和人员减少的前提下,如何完成因为疫情而没有完成的工作,以及如何处理好疫情带来的额外工作。打一个比方,就是博物馆如何在疫情下成为能为“无米之炊”的“巧妇”。

二、困境

毋庸置疑,新冠疫情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持久战中,博物馆所面临的困境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应急”(mitigation),即如何在博物馆闭馆期间调整工作预案,继续为公众提供博物馆参与体验;第二个层面是“恢复”(recovery),即如何在博物馆重新开放后满足公众对博物馆的期待,增加公众对博物馆的信心;第三个层面是“提升”(evolution),即博物馆在后疫情时代如何能够保持持续发展。困境之所以成为困境,不仅仅是因为博物馆要在缺乏人力、物力、资源的情况下做得更多更好,满足公众日渐迫切的期待,更是因为博物馆要在疫情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面前做好准备。

疫情对博物馆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闭馆。博物馆是对实体艺术、多元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实景展示与体验场所,如何将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从线下切换到线上,可能是过去一年来全球博物馆都在为之努力的工作。这方面,以ROM为代表的加拿大博物馆在硬件的支持程度上还远远落后于中国。毕竟,欧美博物馆有一批传统博物馆的支持者,他们一直热衷于到博物馆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排队购票入场,民众也习惯于看到早晨在博物馆巨幅热展广告下等候开门的长龙。但一场疫情改变了这一传统,仿佛一夜之间,博物馆突然发现,原来已有的网上订票系统根本就是鸡肋,或者说只是一个摆设;而当传统观众突然改变习惯、转而追求线上参观体验的时候,博物馆又意识到,目前提供的线上展览和活动其实还是小儿科,远远满足不了处在饥饿状态的观众需求。现实告诉我们,应急措施远远跟不上公众的期待——当然博物馆也不能仅仅因为疫情闭馆而只是开展一个又一个线上活动。

现在的线上展览大多是对线下展览的二次元复制或3D实景呈现,实践证明,这样的投入对博物馆来说却是事倍功半。缺少了场景感,缺少了站在真实文物前面的代入感,将会使公众的博物馆体验大打折扣。对博物馆观众,尤其是对希望亲眼领略博物馆风采的传统观众来说,线上展览其实是没有吸引力的。但在公众开始接受线上体验的时候,博物馆需要做的不是等比复制实景或打造线下线上一致的场景,而是应该思考在后疫情时代的恢复和提升阶段中,如何让线上参观体验成为线下展览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进而打造立体化的博物馆体验。

据统计,公众对ROM线上藏品数据库的兴趣远比对线上展览和活动的兴趣大得多:疫情期间线上藏品的访问流量同比提高了150%~200%。后台数据也表明,对线上藏品数据库的访问大多来自教育系统的观众,他们通过藏品数据库网页发来的咨询邮件较之前大大增加。ROM为多伦多地区各个中小学提供的线上视频网课也全部订满。这一变化提示我们,要集中讨论如何提供更多、更详实、更便利的藏品信息,以供全球上网课的师生充分利用。因此,调整工作重点也成为博物馆走出困境的一个关键部署。

所以说,博物馆要走出疫情带来的困境,不仅仅是用钱用物铺垫出一个个短时效的应急措施,而更应着眼于如何把握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公众脉搏这一问题,系统地、持续地对博物馆工作作出调整,制定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对策。

三、对策

目前疫情带给博物馆的最终影响还是个未知数,因此要准确把握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公众的脉搏还为时尚早。但是在对策上,博物馆要未雨绸缪。比如早在第一次闭馆时期(2020年3—6月),ROM便选择了“双轨制”(Two-Tracks Strate⁃gy)的发展道路:一条轨道是调整和恢复;另一条轨道是发展和提升。前一条轨道要求博物馆开源节流,后一条轨道让博物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通俗说就是,一条轨道的对策是让博物馆对裁员减薪提供合情的理由,另一条轨道的对策是让博物馆对硬件软件的资金投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ROM的双轨制策略其实就是希望在2020—2021年所做的一切,不再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而是有规划、有目的地继续实现2018年提出的“打造‘以人为本’‘以观众为中心’的21世纪博物馆”的宗旨和理念。

疫情给博物馆带来的一个机遇,是让我们在尘俗喧嚣的世界里稍微停一下脚步、静一下心。在因为疫情而导致展览规划必须推倒重来时,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一时机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呢?ROM的双轨制策略让董事会核准博物馆对高层决策部门的高管进行大调整,特别是在展览规划、研究策略、数字藏品、学习项目等重要部门调整甚至扩展相关职位。虽然博物馆在大幅度裁员的前提下招聘高薪的管理人员看上去是那么不合时宜,但这就是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的阵痛和魄力。

在“双轨制”对策下,博物馆要求长期远程(居家)工作的在职人员(特别是肩负重责的研究、策展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该征集文物的征集文物,该提交展览提案的提交展览提案,该参加线上活动的全力以赴参加线上活动,工作量和强度比以前有增无减。ROM在全球征集的疫情口罩已成规模,消息报道遍及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电视台;ROM的考古学家即时出书讨论古代文明地区历史上对“平权”抗争的考古证据,引起社区的强烈关注;ROM的恐龙古化石研究小组专家发现的“恐龙癌症”研究成果登上了《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头版;ROM的蝙蝠标本成为大众了解新冠病毒起源讨论的科普教具……总之,博物馆在闭馆期间的成就给了公众一剂强心针:疫情之后博物馆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好。

有了这样的信心,公众才会在博物馆最困难时施予援手,欧美博物馆在疫情期间得到的社会馈赠不比之前少,比如此前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得到2500万美元的馈赠款项用于其填补财政缺口。ROM在疫情期间成功地获得了三个冠名curatorship的研究职位,其款项仅用于支付该职位研究人员的年薪,这成为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持续性节省行政开销用于业务发展的名副其实的“开源节流”之举。

四、前景

到目前为止,ROM前后闭馆已有七个多月,全体职工连续远程工作已有一年多。2020年3月中旬多伦多刚刚宣布全城封城闭馆的时候,博物馆的确显得手足无措、法章凌乱,耗时数个星期才慢慢调整过来。但11月底的第二次闭馆前夕,ROM则显得从容不迫,所有事务有条不紊,所有岗位无缝对接、有序轮替。对博物馆会员和观众来说,暂时不去博物馆是他们遵循省府居家令的一部分,并不会对博物馆关闭产生误解和抱怨。第二次的博物馆关闭反而使观众对博物馆的云上体验倍增期待。

疫情前,欧美博物馆已经开始了从以“藏品立本”为宗旨的文化机构向“以观众为中心”为治馆理念的21世纪博物馆的转型过程,疫情给博物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更是让博物馆明确了这一变化的不可逆性。可以说,疫情并没有让博物馆因为关闭而与观众相分离;相反,它让博物馆更加明确了解观众对博物馆的新需求和新期待。经历了疫情,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将以一系列全新的方式来维系,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正是博物馆目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比如,ROM的三个馈赠研究职位之一是“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研究”curator职位,这是欧美博物馆中为数甚少的、反传统的博物馆curator职位。它不再是建立在藏品名录上的职位,而是一个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研究职位。ROM在疫情期间开创性地宣布设立这个curator职位,并且已经开始在全球招聘,不仅彰显了博物馆对社会焦点的关注,更以实力证明了博物馆对社会发展可以产生的积极作用,其在疫情期间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功能。

总之,疫情下的博物馆不应该仅仅为了应对闭馆而采取短期措施,而应该为了今后的持续性发展作出策略性调整。疫情促使博物馆了解现状、调整对策、走出困境,因为博物馆的前景不是萎缩衰退,而是要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古语有“祸福相依”一说,面对疫情的博物馆同样也是祸福并存!

猜你喜欢

闭馆博物馆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波斯尼亚博物馆有望重开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