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审计模式

2021-11-25朱羽佳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8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

朱羽佳

科技成果转化与人类的日常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加快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对国家的卫生健康、高新产业、经济市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破解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政策制度瓶颈,加大引导激励力度,激发成果转化主体的创新动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创新链上下游紧密衔接联动。”点明了推进成果转化不仅需要政策制度的完善,更需要经济市场整体的联动服务。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意义

(一)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相关规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是指执行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的表现形式即是以专利权或非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为载体的资产转让。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1.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根据联合国对技术转移的定义,是指将系统知识从产生知识的地方转移到使用知识的地方。我国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中对技术转移的定义,为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由此可见,科技成果转移旨在突出科技主体之间的转移,而科技成果转化则是指科技成果从知识形态转化为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的实体产物或非实体形态的服务产链。

所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基础是顺利完成“转移”,科技成果转移是手段,科技成果转化才是目的。

2.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通过以上相关核心概念进一步研究总结,科技成果是人类智力活动形成的一种知识产权,属于无形资产,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内涵是将高新性的无形资产转变成有形资产或生产力的一项经济活动,需要经历“提出创新概念”“初步结果”“获得成熟技术”“产品化”“产业化”“更新升级”等阶段(图1)。

图1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阶段过程

(三)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殊性

相比关注经济效益的商业性科技成果转化,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较高的专业性、先进性和时效性,且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自然也会涉及更多协作主体和未知领域,存在成本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收益慢且风险高的开展困难和阻力。转化过程中不仅涉及资金运营、资产价值、技术研发、市场投资,还需要政府平台和第三方转移中介的服务支持,进一步增加了成果转化管理的繁琐性和复杂性。

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WIPO”)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中国在2020 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简称“PCT”)共申请了68720 项国际专利,同比2019 年增长16%(图2),连续第二年成为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但通过WIPO 统计数据库进一步了解发现,我国技术专利主要在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领域表现突出,分别位列国际第一和第二,但医疗技术领域的成果转化率仅有1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约为40%,可见,虽然我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是全球最多,但医疗技术水平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图3)。

图2 2019 年与2020 年各国专利申请数据趋势

图3 各国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

三、内部审计视角下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

(一)不重视经费管理,成本核算混乱

由于科技研发人员缺少资金管理相关的风险意识和财务基础知识,在课题立项、实验研究、结题验收等环节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研究本身,即使加强相关经费管理方面的培训,也只能做到为达到上级要求在预算编制和决算审核关注下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日常工作中很难有多余精力或主动意识去了解相关预算经费的使用规范和执行绩效。所以在专项经费审计中,经常存在项目预算执行效率偏低的情况,临近结题时“突击式使用”,甚至在不同课题间频繁地交叉调账,各项费用成本缺乏关联性,不仅影响财务核算的真实可靠性,对科技成果的真实价值和日后的交易定价也存在一定的评估风险。

(二)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下称“高校院所”)还是以“唯论文、唯项目”作为主要绩效考核标准,受传统体制管理模式的影响,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权属和保护意识薄弱,科技成果很容易被盗用[2],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研人员在获得科技成果的第一时间不是申请专利保护或是思考如何进一步进行成果转化,而是急于发表期刊论文,没有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忽略了公开发表的论文很容易造成科技成果的价值流失和贬值。

(三)不重视转化平台的信息对接,成果转化创新链脱节

当前,由于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推广和应用未充分普及化和成熟化,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多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高校院所与企业无法有效及时地衔接,在获得初步成果阶段往往面临着缺乏成果转化的主观意识以及专业权威的服务支持,造成很多现有或潜在的科技成果无法及时与市场需求匹配,在技术的高速迭代更新中错失了转化最佳时机。

另外,高校院所内部也存在沟通不畅,信息共享不及时等问题。由于成果转化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进行的交叉参与和研究,以及相关的支持部门,如科教部门、信息部门、财务部门、法务、内部审计以及外部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专家评审等,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部门壁垒和专业壁垒,也成为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对策建议

(一)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审计

通过事前和事中审计,全过程参与有效识别预防潜在风险。通常而言,审计发现的关键因素包括制度规定、治理环境、问题根源、风险后果等。制度规定、治理环境和风险后果相对而言显而易见,但问题根源往往是内部审计人员最难深入调查,但确是真正能“治本”的突破难点。犹如无法洞见症结病根无法去根清源一般,如果内部审计人员不了解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则很难充分把握主动提出相关建议来降低风险,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所以关于内部审计过程方面,欧美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的重要性,通过严格实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内部审计模式,有益于审计人员掌握成果转化的整体情况,亦即在问题或风险产生之初便能有所觉察,不用花费时间在事后提问“为什么”,而是能在事前或是事中时能够发现潜在隐患,直击要害思考“怎么办”以防止纠正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在风险管理领域发挥内部审计积极正面的作用。尤其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定会面临的诸多前所未有的政策风险和业务盲区,例如资金的预算管理、采购使用、交易投资以及回款落实等各方面,既是熟悉的审计重点又涉及很多新兴领域。

(二)从综合审计转向绩效审计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缩短成果转化期,才能实现科研技术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医疗机构的内部审计需要转化审计范围和方式以达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目标。绩效审计,即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关注资源使用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益,对此,美国是最早开展绩效审计的国家之一,美国的绩效审计更注重评估团队的综合性,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由报告制度,听证制度和审计制度组成的依据充分,职责明确的监督体系[3]。

对照国际成功范例,我国也需要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绩效审计模式,完善内部审计在绩效评价方面的标准依据,在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发挥积极正面的职能作用,如立项阶段的项目可行性评估、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技术审查、资产价值评估、产权价值保护、交易作价投资等方面。

(三)从监督审计转向管理顾问

专业壁垒和信息沟通是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中最大的障碍,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审计人员应借助成果转化的契机完成内审的职能转型,从传统的“监督、评价”拓展至“建议、咨询”。

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终身学习的工作状态,这样才能够帮助自己了解组织在创新发展中有哪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始终能够以“内部审计的使命——增加和保护组织价值”为出发点和目标,真正能够从组织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思考,并能满足其期望。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前任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钱伯斯(Richard F.Chambers)所言“内审人员为了保持独立性和容现性不断努力,两者都要求我们与业务部门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不能跟当前最新的桃战、机遇以及整个经营环脱节。”在其任职时期曾在报告中提及在担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简称“TVA”)监察长期间,就有关发电的课程进行了专门进修,虽然对于他当时的职务而言并不需要从事具体的审计业务,但是作为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他觉得自己有必要了解TVA 的主要业务、工作方式以及其中的核心流程。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工作人员,在任职初期的首要工作永远不是编写审计计划、分析财务报告或是制定工作制度,而是从具体细节出发,尝试理解组织的运营情况和价值观念,这与所在的组织从事的行业到底是工业制造、高新科技、高等教育、医疗服务、政府项目还是投资咨询都没有关系,反而言之,任何行业或专业上的阻碍壁垒都不应该是内部审计主动或被动业务边缘化的理由和借口。

如信息沟通方面,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化审计手段将组织内外各个相关机构纳入到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对接和授权共享,形成多方协作交流的创新管理模式,真正打破团队间的“信息孤岛”。

而在专业壁垒方面,尤其对于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内部审计更应加强关注重点环节在“内行专家的参与和评价职权”上是否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立项的选择决定、经费的分配拨付、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否及时等等,这不仅可以通过同行评议确保项目流程的透明公正性,更有助于内部审计在专业性评判和大量信息化处理上获得重要并且权威的帮助。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成果
“深信”成果展示
“深信”成果展示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