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转运中不良事件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2021-11-25孔东东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2期
关键词:急诊科协作科室

孔东东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诊科 300192

急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经过早期处置后通常需转运至其他科室进一步治疗,转运过程中受到设备、人力、技术、环境条件限制,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达49.0%~67.9%,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以往传统院内转运一般由急诊科护士负责将患者运转到接收科室内,急诊科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有限,转运途中无法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弱,难以满足院内转运需求[2]。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主要是由多个学科成员共同组成一个医疗协助小组,充分整合各个学科的资源,再为患者提供一体式护理服务[3]。我院自2019年11月起将多学科协作护理应用于急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院内转运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接收的112例急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纳入标准:急诊就诊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为3~12分;经早期处置后满足转运标准[4];家属陪同入院;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院外转运;严重心律失常;血液动力学极不稳定;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家属放弃治疗。将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前(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接收的56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1.42±5.32)岁。另将实施后(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接收的56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2.69±5.39)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由急诊科护士负责转运工作,转运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妥善固定患者管道,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做好准备,并做好转运交接工作。观察组则给予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1.2.1 构建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小组:构建一支由急诊科医生(副主任医师)、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责任护士(主管护师)、专科护士(主管护师)、协调护士(护师)及机动岗相关医护人员共同构成的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各个成员的工作,制订并完善多学科协作护理决策,定期对急诊科护士开展院内转运护理培训;急诊科主管医生负责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为患者实施相关急救操作,确定患者满足转运条件,安排患者进行转运;责任护士负责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并执行相关医嘱,同时协助护士长讨论护理决策;专科护士由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呼吸科等常见对口科室护士构成,主要负责为患者提供专科护理;协调护士主要负责转运途中各个仪器及设备的管理,规划好转运路线,协助责任护士做好转运工作;机动岗工作人员主要由影像科、检验科、介入科、导管科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构成,负责配合主管医生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

1.2.2 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流程:(1)设计转运流程图:参照《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结合转运人员配置情况,设计转运流程图,包含病情评估、转运前准备、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接收科室准备、转运交接、转运后处理等,每个主流程下面又延伸出多个子流程。(2)转运前准备工作:主管医生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对符合转运要求的患者下达转运医嘱,由护士长通知多学科协作转运小组立即集结,预测转运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责任护士告知家属转运流程、转运目的及转运风险,征得家属同意,协调护士确保转运急救物品、药品准备妥善,并结合医院布局及患者病情,规划好最优路线,专科护士根据患者病情,配合责任护士对患者采取预先干预措施,避免患者病情加重。(3)转运途中护理:转运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正确搬运患者,使用护栏和约束带,避免患者坠床,上下坡时注意保护头部,转运途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加强转运途中急救监护,做好患者的管道管理,协调护士提前疏导转运途中周边人群,确保转运时道路通畅且通信设施良好,以提高转运效率。(4)转运后交接工作:预估好转运时间,协调护士提前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做好接收准备,到达目的地后与接收科室护士共同安置患者,做好交接工作,并填写交接记录单。(5)转运后处理工作:转运后专科护士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实施专科护理,并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安抚工作。小组对本次转运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制定针对性改进计划,以免下次再发生类似情况。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转运途中仪器设备故障、坠床、管道脱落、病情恶化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参照相关文献[5],自制问卷表,于患者转运交接完毕后由两组家属对转运满意度进行评价,包含信息沟通、转运效率、转运安全、服务态度4个维度,每个维度25分,总分100分,满意度与分值呈正性相关。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7%(χ2=4.940,P=0.026<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n(%)]

2.2 两组患者家属对转运交接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家属对各个项目转运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对转运交接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院内转运是急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抢救治疗的重要环节,由于这一时期患者的病情依旧不稳定,转运期间的安全隐患依然较多,因此,加强对患者的院内转运护理极为重要[6]。以往常规院内转运护理,工作流程较混乱,诊疗仪器及设备准备不妥善,加上转运人员经验不足,难以正确处置患者,导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7]。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出现及应用,不但规范了护理流程,同时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能够使患者的获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中针对急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及医院的具体情况,成立了一支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小组,小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了各个学科成员的专业优势,从而弥补以往常规院内转运护理时急诊科护士专业能力欠缺问题;严格根据转运流程图实施转运计划,做好转运前准备工作,并告知家属转运相关事项,有效赢得家属信赖,提高家属转运满意度;转运途中选择合适转运工具,提前规范好路线,有效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转运途中加强安全护理,有效避免转运途中坠床、管道滑脱等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家属的转运安全满意度;转运后做好交接工作,与接收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安置患者,有效避免交接不良事件发生;转运后小组总结经验教训,并给予改进,有效提升转运护理质量。本文中对观察组给予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7%,且观察组家属对各个项目转运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将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院内转运护理中,有助于保证转运安全,提高家属的转运满意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急诊科协作科室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