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上的诃黎勒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

2021-11-25武佼佼王进玉

敦煌学辑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敦煌

武佼佼 王进玉

(1.兰州大学 护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敦煌研究院,甘肃 敦煌 736200)

诃黎勒即诃子,又写成 “呵梨勒”,产于波斯,果实可入药,也可酿酒。波斯名halila,阿拉伯名halilaj,梵文名haritaki,今维吾尔语名hilila。属使君子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30米。叶卵形或长椭圆形,诃黎勒果实为卵形核果。诃黎勒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传入中国后广泛用于医药方面,我国医药史书中大都有用诃黎勒治病的记载,在敦煌藏经洞保存的医药方、寺院帐薄等史料中也有相关记录。学术界对诃黎勒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如郑炳林先生对外来商品诃黎勒及其物价进行了辑考,①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的医事研究》,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24-526页;《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外来商品辑考》,《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5-91页。陈明先生结合印度梵文经典《医理精华》对诃黎勒的性能进行了研究,②陈明《印度梵文医典 〈医理精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再版,2014年,第55-61页,本文引据后者。李应存先生对P.2662V、P.3378中运用诃黎勒组方治疗多种疾病进行了论述,③李应存《浅谈敦煌医学卷子中的诃黎勒组方》,《中医药通报》2005年第4卷第3期,第29-31页。黄晓红、王颋先生对诃黎勒产地和药用价值进行了考略,①黄晓红、王颋《“诃黎勒”的产地及其在中国的药用考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83-87页。僧海霞先生对敦煌药方中的诃黎勒命名、入药部位、方式用量及用药禁忌进行了分析。②僧海霞《唐宋时期 “药中王”诃梨勒医方探析——基于敦煌医药文献考察》,《敦煌研究》2016年第2期,第67-72页。关于诃黎勒及其药物价值、所酿的 “呵黎勒胡酒”,此前已进行了研究,③王进玉《敦煌古代医学研究概况》,《中西药文化》1989年第4期,第26、40页;《敦煌石窟中的医疗卫生壁画》,《中医药文化》1990年第2期,第23-24页;《敦煌石窟中的古医方》,《中医药文化》1990年第4期,第27-28页;《从敦煌文物看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1999年第1期,第60页;《敦煌学和科技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42-343页。本文对诃黎勒及其药方、物价情况作进一步探析。

一、史籍、佛典对诃黎勒的记载

关于诃黎勒的产地,正史中记载它是波斯的物产。如《魏书·西域传》记载:“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土地平正,出金、银、鍮石……胡椒、毕拨、石密、千年枣、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④[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02《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70页。《北史·西域传》记载相同。西魏废帝二年 (553),波斯萨珊王朝皇帝库斯老·阿奴细尔汪遣使中国西魏贸易,商品有白象、狮子、大鸟卵、珍珠、离珠、颇黎、珊瑚、琥珀、琉璃、玛瑙、水晶、瑟瑟、金、银、鍮石、金刚、火齐、镔铁、铜、锡、朱砂、水银、白氎毼、氍毹、毾登毛、赤麞皮及熏六、郁金、苏合、青木等香,胡椒、荜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诃黎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可见使团贸易规模的庞大。《周书·异域传》记载:“波斯国,大月氏之别种,治苏利城,古条之国也。东去长安一万五千三百里,城方十余里,户十余万。……熏六、郁金、苏合、青木等香,胡椒、荜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⑤[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50《异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920页。《隋书·西域传》记载:“波斯国,都达曷水之西苏蔺城即条支之故地也。其王字库萨和……[出]朱砂、水银、薰陆、郁金、苏合、青木等诸香,胡椒、荜拨、石蜜、半蜜、千年枣、附子、诃梨勒、无食子、盐绿、雌黄。”⑥[唐]魏徵等撰《隋书》卷83《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56-1857页。《旧唐书·西戎传》记载:“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临大海……无食子、香附子、诃黎勒、胡椒、荜拨、石蜜、千年枣、甘露桃。”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198《西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11-5312页。

古代印度也是诃黎勒的产地之一。诃黎勒作为贵重药物,较早出现在佛与鹿头梵志对话的佛教典籍中。鹿头梵志原为外道仙人,后皈依佛门,明解医学、天文、地理,敲击死人骷髅就能知人的死因和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死趣向。⑧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第5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455页。前秦入华兜佉勒国僧人昙摩难提于太安元年 (385)译的《增一阿含经》,记录了佛与鹿头梵志的对话:

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世尊从静室起,下灵鹫山,及将鹿头梵志而渐游行,到大畏冢间。尔时世尊,取死人骷髅,授于梵志作是说:“妆今梵志,明于星宿,又兼医药,能疗治众病。皆解诸趣,亦复能知人死因缘,我今问汝,此是何人骷髅?为是男耶,为是女乎?复由何病而取命终?”是时梵志即取骷髅,反复观察,复以手而击之,白世尊曰:“此是男子骷髅,非女人也。”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此是男子非女人也。”世尊问曰:“由何命终?”梵志复手捉击之,白世尊言。“此众病集凑,百节酸疼,故致命终。”世尊告曰:“当以何方治之?”鹿头梵志白佛言:“当取呵梨勒果并取蜜和之,然后服之,此病得愈。”世尊告曰:“善哉,如汝所言,设此人得此药者,亦不命终。此人今日命终,为生何处?”时梵志闻已,复捉骷髅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生三恶趣,不生善处。”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生三恶趣。不生善处。”①[东晋]瞿昙僧迦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第650页。

北朝至初唐的中国佛教造像,一度流行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现存的造像碑、金铜像和若干石窟中都可以见到。婆薮仙人和鹿头梵志是敦煌壁画常画的一个佛教艺术题材。从北魏到初唐,历经五个朝代、三百余年间,在北魏第254窟,西魏第249窟、西千佛洞第9窟,北周第250、290、294、296、299、438窟,隋代第 277、380、388、390、397、418、419、421、426、427窟,初唐第204、287、329、375、381窟等24个洞窟中绘画了鹿头梵志这个佛教中的大神医。壁画中佛教神像鹿头梵志多位于龛内佛座北侧龛壁上,其形象是一老婆罗门,椎鬓浓髯,上身裸体,胸肋毕露,腰间着一短裙,右手举一白色骷髅,昂首向释迦问道。②Wang Jinyu,Images of Healing,Hygien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Body in the Dunhuang Cave Murals,Vivienne Lo and Penelope Barrett (eds),Imagining Chinese Medicine,Sir Henry Welcome Asian Series,BRILL VOLUME 18,IEIDEN/BOSTON,2018,pp.251-270.随着佛教艺术的传入,特别是鹿头梵志图像在敦煌石窟的盛行,也对诃黎勒作为贵重药物的知识起到了宣传作用。

东晋隆安二年 (398),由东晋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共僧伽罗叉译的《中阿含经》,为古印度北方佛教所传《四阿含经》之一,其中提到诃黎勒是一种药物:“诸贤,我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已来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弹指顷头痛者,未曾忆服药,乃至一片诃梨勒。”③[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第475页。北魏西域三藏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记载了薄拘罗在施舍呵梨勒的时候,在僧团鸣椎的故事:“时薄拘罗依一寺住,见诸豪贵来供众僧。尊者尔时醉酒而卧,心自念言:我既贫乏,当何以施?吾今正有一呵梨勒。众僧若有病患之者,可以施之,用疗其疾。即便鸣椎,白言施药。时有比丘甚患头痛,向知药人索呵梨勒。知药者言:有人施药,汝可取服。尔时比丘往彼取药,服之以讫,病寻除愈。由是缘故,九十一劫生人天中,未曾有病。”①[北魏]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大正藏》,第50册,第308页。这里提到诃黎勒作为药物,还有治疗头痛及去除身体疾病的功效。

二、中、西药方中的诃黎勒

(一)印度医药方中的诃黎勒

诃黎勒不仅出现在佛教经典中,同样也较早出现在印度医学典籍中。医学是佛教徒的必修科目,来华传教译经的印度佛教高僧大都兼通医术。随着佛经的翻译,印度医学传入中国,仅《隋书·经籍志》卷34所录印度医方就有《龙树菩萨药方》4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西域波罗仙人方》、《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婆罗门诸仙药方》20卷、《婆罗门药方》5卷、《耆婆所述仙人命方》、《龙树菩萨和香法》、《龙树菩萨养性方》等。另外还有《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等。②P.V.Tewa ri,Kasy apa-Samhita or Vrd dhaj ivakiy a Tantra,Vara nasi:Chaukhambha Visv abhatati,2002,p.194.王进玉《科学技术 (辞条)》,周伟洲、丁景泰主编《丝绸之路大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6页。

诃黎勒在印度传统医学中有重要地位,在印度生命吠陀 (Ay urveda)医学文献中有数个以Dasanga(意为 “十种成分” “十味”)命名的药方。这些同名的方剂,其药物配制和主治的功能并不一样。例如《迦叶本集》(Kasy apa Samhita) “治疗篇”第8章的 “十味酥”方:“诃梨勒、长胡椒、三辛药(干姜、胡椒、长胡椒)、yavasuka、白花丹根、青盐、酸藤子和菖蒲,每份1两,在1升的酥油中共煎。适量服用。此剂药名为 “十味酥” (Dasang a g hrta),主治风性肿瘤。”③王进玉《从敦煌文物看中西文化交流》,第56-62页。

鲍威尔于1889年在新疆库车一个佛寺遗址中发现的梵语医学文书——《鲍威尔写本》(The Bower Manuscript),是现存最早的梵文医学写本,其中第一、二、三部分与医学相关,大约成书于公元3-6世纪,最晚应在公元550年左右抄写完成。在第二部分《精髓 (集)》(917-949颂)就专门讲述了诃黎勒的由来和药理作用。例如,在医方集《精髓 (集)》收录了两个主要的解毒方,即医神川中焰 (Dhavantari,音译昙梵陀利)合成的一种酥药 “川焰酥”(Dhānvantara)以及 “双马童的解毒酥”,具体内容分别如下:“232-240:取八把巴豆根、白花丹根、二十颗精选的诃黎勒、六婆罗的喜焉拉雅雪杉……”④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1页。《医理精华》(Siddhasāra)是一部约成书于7世纪中叶的印度医典,它曾被译成藏文、于阗文、阿拉伯文和回鹘文等文本,其中的于阗语文本就出自敦煌藏经洞。⑤陈明《印度梵文医典 〈医理精华〉研究》,第6-14页。在《医理精华》抄本中,也有不少使用诃黎勒的药方。

(二)中医药方中的诃黎勒

诃梨勒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广泛用于医药方面,其作为药方较早出现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 “诃黎勒散方”,但疑为后人所加。该书的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记载:“气利,诃梨勒散主之。诃梨勒散方:诃梨勒十枚 [煨]。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原注:疑非仲景方)。”①何任《金匮要略新解》,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161页。诃黎勒作为中药在中国古代就总结了诃子的炮制方法,除部分本草著作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大多散见于历代医方、医书之中。汉代《金匾要略方论》记载:“面裹塘火灰中煨之,令面黄熟,去核,细研为末,治气痢。”②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年,第62页。在诃子 (诃黎勒别称)的净制方面沿用了去核工艺,唐天宝十一载 (752)王焘撰《外台秘要方》记载了炮制方法:“煨制:去核煨” “火炮:炮去核” “熬制:去核,熬为末”;《经效产宝》记载:“炙制:酥炙令黄;蒸制:蒸去核焙”;《颅囟经》记载:“火炮:炮半熟去核。”③王孝涛主编《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古代)》,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75-277页。《雷公炮炙论》则记载诃子核肉分用和液体辅料制作:“凡修事,先于酒内浸,然后蒸一伏时,其诃黎勒以刀削路细剉焙干用之。用肉则去核,用核则去肉。”④雷敩《雷公炮炙论》,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年,第69页。

唐代以来我国医药书中大都有用诃黎勒治病的记载。《外台秘要方》卷31中记载:“加减麻人丸:疗积年患气不能食饮,兼食不消化,风气、冷气、热气冲上,癖气并乳石气发动,并疗之,服经三四日自觉有效方。蜀大黄 (锦文者四两)、诃黎勒皮 (四两)、人参 (二两)、大麻仁 (二两)。右四味,捣筛,依法以蜜和丸,每服十丸、二十丸,增减以意量之”。⑤[唐]王焘撰,高文柱校注《外台秘要方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1096页。唐代《新修本草》共载药850种,其中植物药445种,与《本草经集注》相比新增了114种药材,包括许多外来药物,如阿魏、薄荷、胡椒、诃梨勒、龙脑香、郁金等。唐代以来的佛教著作中也对诃黎勒作为药材及其疗效予以介绍。唐僧义净撰于南海室利佛逝国 (今印尼苏门答腊)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叙述古印度及南亚一带佛教戒持等规定,虽以佛门戒规为主,但也涉及佛教部派的传播、寺院的制度与学风、当时著名大德,以及一般社会风俗情况等,因而又是中西交通史著作。义净在 “进药方法”一节中特别提到由诃黎勒皮、干姜、沙糖组成的 “三等丸”能治多种疾病,而且说 “又诃黎勒若能每日嚼一颗咽汁,亦终身无病”。⑥[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60页。唐僧慧琳撰《一切经音义》记载:“诃梨怛鸡。旧言呵梨勒,翻为天主持来。此果堪为药分,功用极多,如此土人参、石斛等也。”⑦[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大正藏》,第54册,第766页。《俱舍论》亦曰:“谓若能一昼一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起。若能以一诃黎旦鸡,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起。”⑧尊者世亲造,[唐]玄奘译《阿毗达摩俱舍论》,《大正藏》,第29册,第66页。

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中不仅最早记载了诃黎勒树、花、果的外形特征,而且记录了三果之一的诃黎勒可以作为浆饮,有白发变黑的功效。该书记载:“诃梨勒,树似木梡,花白,子形如橄榄。六路,皮肉相着,可作饮,变白髭发令黑。出九真。”①[晋]嵇含撰,王根林校点《南方草木状》,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61页。而学术界认为用西方诃黎勒等三果制作 “三勒浆”是唐代才开始的。六路 (或陆路)是指诃黎勒的棱数,即果皮表面有纵向六条棱线。唐代《新修本草》的编撰者苏敬记载:“波斯舶上来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第2027-2029页。唐代萧炳撰《四声本草》已佚,部分佚文见于《证类本草》所引 “臣禹锡等谨按萧炳”诸条目,其中照录此句。③[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第342页。

唐五代时期,较多本草著作都记载了输入的外来药材。波斯穆斯林后裔李珣撰写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有价值介绍和研究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本草学专著——《海药本草》,对96种海外药材标明了产地,如安息香、诃黎勒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国,金屑出大食国,木瓜出安南等。其中主要药物有:“荜拔、诃梨勒、毗梨勒、阿魏、阿摩罗、橄榄仁、龙脑油、蜜陀僧、石蜜、犀角、硇砂、苏方木、青木香、龙脑香”等。④陈明《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0页。《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第十四 “诃梨勒”条引五代李珣的《海药本草》:“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诸国。味酸、涩,溫,无毒。主五鬲气结。心腹虛痛,赤白诸痢,及呕吐,咳嗽。并宜使皮其主嗽,肉炙治眼涩痛。方家使陆路诃梨勒,即六棱是也……故梵云诃梨恒鸡,谓唐言天堂未并只此也。”⑤李珣、尚志钧辑校《海药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第63页。这里的 “恒”字当是 “怛”之误抄所致。文中的 “陆路”就是《南方草木状》中记载的 “六路”。

三、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诃黎勒及其贸易价格

(一)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诃黎勒

敦煌医药方和寺院相关文书中都有诃黎勒的记载。俄藏Дx.02999、Дx.03058《医方》中记载有 “诃梨勒”。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编《俄藏敦煌文献》第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57页。俄藏 Дx.11210r+Дx.02999r+Дx.03058r+Дx.10298r+Дx.05898r+Дx.11210vo,抄写时间可能在唐高宗李治在位 (649)以前,文书第13-15行记载:“□□方:胡□、黄、甘草、诃勒皮、石蜜各等 (等)分,攜 (捣)筛为末,羊乳一升□两,煎之令调,每服钱□□用下。”⑦于业礼、张本瑞《俄藏敦煌医学文献新材料整理研究》,《敦煌研究》2019年第5期,第114-120页。药方中的诃勒即 “诃梨勒”。

P.3644号文书最早定名为《习书残卷》,①商务印书馆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291页。又定名为《类书习字》②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00-202页。,黄永武先生定此卷为《俗务要名林》,③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430-432页。《总目新编》与《总目索引》相同。文书内容包罗万象,时而分类,时而杂乱,基本上是唐五代时期敦煌应用的字、词和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家庭用品名称等等,因此《习书残卷》定名较符合文书内容。文书中有五代敦煌市行商人招徕顾客和叫卖货物的诗二首,李正宇先生定名为 “店铺叫卖口号二首”,并定为同光年间 (923-926年)所抄,④敦煌研究院编,施萍婷主撰稿、邰惠莉助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91页。内容为:“某乙铺上新铺货,要者相问不须过,交关市易任平章,买物之人但且坐”;某乙铺上且有:“桔皮胡桃瓤,桅子高良姜,陆路诃黎勒,大腹及 (皮?)槟榔。亦有莳萝荜拨,芜荑大黄,油麻椒蒜,河藕弗香;甜干枣,酸石榴;绢帽子,罗幞头;白矾皂矾,紫草苏芳;粆 (炒)糖吃时牙齿美,饧糠(粮)咬时舌头甜”。后面又有 “朱砂、麝香、青金、石绿、黄丹、紫矿、苏芳、雄黄……诃梨勒、阿磨 (奄摩)勒、勃梨 (毗梨)勒”等40多味药物名称,⑤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册,第201页。可以说是一个杂货铺兼营药品店的货物名称。

S.5901《某僧乞请某大德赐药草状》为一僧人要求施主布施药物的长条书札,共存五行文字,具体抄写年代不详。书札上列有诃黎勒等25种药物,全文为:“某上闻大德,卑僧有少乞赐,莫违重情。欲拟和合药草,亏阙颇多,幸望尊意乞焉:橘皮、桂心、附子、香白芷、茱萸、干姜、芍药、高良姜、草豆寇、芎藭、人参、胡椒、诃梨勒、麻黄、地黄、细辛、黄柏、天麻、牛膝、天南星、牵牛子、茯苓、槟榔、荜茇、黄连。上件药物乞赐少多矣。”⑥马继兴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499页。图版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 (汉文佛经以外部份)》第9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6页。通过此药笺,可了解当时敦煌地区僧人常用的药品。

(二)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诃梨勒的贸易价格

作为商品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进行交易的诃黎勒是干燥成熟的果实,药方中使用则根据不同的方剂,以颗 (枚)、两 (大、小两)、钱、分等几种计量进行配方。关于这几种计量的具体使用,特别是中国古代医药方中 “分”的应用,此前已做了详细的讨论。⑦王进玉《敦煌学和科技史》,第83-114页。

敦煌遗书P.2689《僧人唱卖得入支给历》,唐耕耦和陆宏基先生定名为《年代不明僧义英等唱卖得入支给历》,认为该文书用硬笔书写,其年代当在吐蕃占领敦煌以后。文书第15行记载:“诃 (梨)勒价六斗八升。”⑧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153页。有学者在讨论唐五代敦煌的药材与麦粟时,只引用 “诃 (梨)勒价六斗八升”,但未对此进行解释。①张亚萍、嫏阁《唐五代敦煌的计量单位与价格换算》,《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2期,第38-42页。郑炳林先生首次指出:“一颗诃梨勒的价格为6.8斗麦。”②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物价》,《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第14-32页。

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交易文书大谷文书3039、3076号记载:“诃梨勒壹颗,上直钱贰文伍分,次贰文,下壹文伍分。”大谷文书中虽然没有每斗麦的价格,但是记载了面粉的价格。大谷文书3072号记载:“白面壹斗,上直钱叁拾捌文,次叁拾柒文,下叁拾陆文。北庭面壹斗,上直钱叁拾伍文(下缺)。”③[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45-513页。敦煌遗书中也记载了每斗麦和青麦的价格,P.3348V《唐天宝四载 (745)河西豆卢军和籴会计牒》记载有天宝三载至四载小麦、青麦、粟、和豌豆的每斗估价,④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426页。即744-745年每斗小麦的估价分别是32文和37文。⑤陈国灿《天宝四载豆卢军和籴会计牒》,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416页。有学者以大谷文书3039、3076号作为1颗诃黎勒的价格,认为:“可见安史之乱前,诃黎勒的价格是比较便宜的。”而以6.8斗麦作为P.2689遗书时期1颗诃黎勒的价格,从而得出了 “按上述小麦一斗估价32文来算的话,一颗诃黎勒的价格在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为32×6.8=217.6文。这个价格与天宝二年诃黎勒的上价2.5文相比,乃是相差百倍。这样过度悬殊的价格差距,反映出安史之乱后外来物的昂贵。”⑥温翠芳《唐代的外来香药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误的,P.2689《僧人唱卖得入支给历》中的 “诃 (梨)勒价六斗八升”并非说唱卖1颗诃黎勒得到的小麦数量,而是唱卖诃黎勒得到的小麦数量,因为寺院不可能拿一颗诃黎勒进行唱卖。

P.2662V0《医方书》第111行记载:“槟郎 (榔)汤方:诃梨勒三颗、槟郎 (榔)二枚,末,空腹服之。”⑦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册,第136-137页。如果按照每颗6.8斗麦的价格,这个简易汤方仅诃梨勒就要用20.4斗麦的价钱,这样天价的一剂药,不是普通病人能吃得起的。如果用诃黎勒的中等价2文来计算,这副药剂就是普通病人可以接受的价格。

我们再将诃黎勒的价格和其它常用物品来做对比。《大谷文书》第3054号⑧王仲荦《唐西陲物价考》,《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5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22页。记载了葡萄与大枣的价格:“干蒲萄壹胜,上直钱拾柒文,次拾陆文,下拾伍文。大枣壹胜,上直钱陆文,次五文,下肆文。”3046号记载:“白柽炭壹斤,上直钱叁文,次贰文(下缺)。赤柽炭壹斤,上直钱壹文伍分,次壹文 (下缺)。”干蒲萄的价格在15文至17文之间,大枣的价格要低一些,在4文至8文之间。白柽炭的价格在1.5文-3文之间。1颗诃黎勒相当于半升大枣或1斤白柽炭的价格。

S.2575V0《己丑年 (929)三月廿六日都僧统为普光寺道场取税人粮物敷具牓》(首题:应管内外都僧统牓)记载:“右奉处分,令置受戒道场,应管得戒式叉沙弥尼等,沿法事。准例合有所税。人各麦油壹升,掘两笙,诃梨勒两颗。麻十两,石灰一升,青灰一升,苴萁两束。诸余沿道场杂要敷具,仍仰道场司较量差发,不得偏并,妄有加减。仍仰准此条流,不在违越者。己丑年三月廿六日。”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第145页。明确告示入道场的式叉沙弥尼每人所税物资种类及数额。道场司在收缴税物时,也不能随收乱加,不得徇私舞弊。其中规定缴纳的物品中就有 “呵梨勒两颗”,按照1颗诃黎勒2文计算,2颗诃黎勒的价值略高于1升麦,合乎常理。如果以6.8斗麦的价格计算,则多达13.6斗麦,对于普通僧尼肯定是无法承受的。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当时小麦的价格计算出唱卖诃黎勒的数量,仍以小麦1斗估价32文计算,217.6文以1颗诃黎勒的中价2.5文计算,约折合诃黎勒87颗。若以1颗诃黎勒的中价2文计算,约折合诃黎勒109颗。P.4640号《吴僧统碑》记载:“又有僧王云胜,办诃梨勒二千颗,同助功德。”②郑炳林、郑怡楠辑释《敦煌碑铭赞辑释 (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274页。如以每颗6.8斗麦,每斗麦为32文的的价格计算,这2000颗诃梨勒价值13600斗麦,即1360石麦。折合为435200文。如果以1颗诃黎勒的中价2文计算,2000颗诃梨勒价值125斗麦,折合为384文,麦数两者相差108.8倍。

结语

产自波斯等地的诃黎勒因其药用价值,成为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诃黎勒传入中国后广泛用于医药方面,各类医药书中大都有与诃黎勒相关的医药方和治病的记载。位处古代丝绸之路的敦煌、吐鲁番等地,不仅在市场上有外来药物诃黎勒的交易,在当地的医药方中也使用诃黎勒进行配方,施主向寺院的布施物品中也有诃黎勒,因此敦煌及吐鲁番文书中也留存有数量较多的有关诃黎勒的记载。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物价表中记载了诃黎勒等物品的价格,结合敦煌文书还可推知敦煌等地诃黎勒的物价情况。可以看出,作为药物使用的诃黎勒,“虽较珍贵,并不稀奇”③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的医事研究》,第526页。,它并非极少数人用的奢侈品,而是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起的大众物品。

猜你喜欢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千年邮驿敦煌悬泉置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亮丽的敦煌
听敦煌讲故事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