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国时报》对东北抗日联军形象的报道

2021-11-25谭忠艳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救国联军时报

谭忠艳

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巴黎创办了《救国时报》①国内学术界对于《救国时报》研究起步早,早在1978年吴玉章撰文《关于〈救国时报〉的回忆》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近年来,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主要分为三类:第一,对《救国时报》出版发行的研究,从出版学的角度对于《救国时报》进行分析,例如田婧:《〈救国时报〉的历史缘起与报刊特征》(《出版广角》2016年第15期),王润泽、王云宁:《中共的海外抗日报纸〈救国时报〉》(《新闻界》2012年的21期),刘慧珍:《〈救国时报〉媒体公信力的构建》(《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3期)。第二,对《救国时报》内容的研究,这部分研究成果数量多、涉及范围广、研究深入,例如周亚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华侨的宣传研究——以〈救国时报〉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曾小林:《论〈救国时报〉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报道》(《新闻战线》2014年第5期),刘静:《杨靖宇与〈救国时报〉》(《湖北档案》2014年第4期),姚群民:《〈救国时报〉与1936年陶行知欧洲之行》(《江海学刊》2008年第6期)。第三,对《救国时报》地位与作用的研究。例如,苏梦奇:《〈救国时报〉在抗日舆论动员中的作用》(《青年记者》2016年第19期),王美芝:《〈救国时报〉:中共报刊通向世界之窗》(《党史文汇》2015年第11期),韩霞:《〈救国时报〉对中国早期抗战事业的宣传与贡献》(《长白学刊》2013年第6期),张晓玮:《抗战时期中共海外华文报刊的舆论策应——以吴玉章创办〈救国时报〉为中心》(《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1期),等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外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的中文报纸。《救国时报》从1935年12月9日创办,到1938年2月10日停刊,历时两年多,共出版了152期。《救国时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中国共产党的方针与政策以及国内外的抗战形势等进行了系统的报道,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在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面前,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救国时报》对于东北抗战以及东北抗日联军非常重视,与抗联将士进行了一定的书信往来,并参阅了国内其他报刊资料,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报道形式包括通讯、专栏文章、来信刊载等。据统计,《救国时报》现存的144期中,有70余期对东北抗日联军以及东北抗日局势等进行了报道。从1936年9月到1938年2月,《救国时报》刊登了14 篇东北专栏文章,27篇东北义勇军捷报,16 篇抗联文告,5 篇抗日烈士传略,以及大量的其他各类文件,另外还刊载了一定数量的新闻图片。《救国时报》对东北抗日联军广泛、深入、持续的报道,顺应了东北抗战的局势,真实报道了东北抗日联军在国内外的形象,使东北抗日联军的形象更加清晰化、具象化、明朗化,从而使东北抗日联军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群体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地区相继沦陷,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军民进行了英勇斗争。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之下,能够坚持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根本原因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将士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因此,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他们始终心向中央、对党忠诚,体现了高度的党性原则”①马彦初:《传承东北抗日联军精神砥砺初心使命》,《奋斗》2019年第23期。。1937年6月15日,在辽宁宽甸县密营,杨靖宇主持召开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部扩大会议。在会上,杨靖宇做了报告,对于当前任务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明确提出了“党是生命线”的观点,具体指出“要了解部队健强与否,主要靠党的工作如何而决定的,要将党的工作列为第一等工作,纠正关门主义,加强组织生活,改进工作方式,重视培养干部”②《杨靖宇传》编委会编:《杨靖宇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第211-212页。。由此可见,东北抗日联军对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信仰,并将之方针政策付诸实际工作中。

《救国时报》在其刊载的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相关文章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救国时报》提出:“在各抗日联军中,共产党带领的抗日部队,差不多都是中心主力……若是没有共产党在那里努力发起组织抗日联军,那么在民国二十三年及二十四年的日‘满’冬季讨伐中,东北一切抗日义军部队,必受莫大之困难”③《学习东北抗日联军的教训》,《救国时报》第25期,1936年4月20日。。《救国时报》的报道,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仅有利于东北抗战的发展,而且对于全国抗战形势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为处于国民党严密封锁与白色恐怖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1936年,《救国时报》发表了胡育的文章《东北义军致本报信——述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经过》(八续),胡育以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为切入点,论述了其对于东北抗战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不但是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的的确确代表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人民的利益,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我们联合共产党来把日本打出东北,使我们已做亡国奴的东北同胞重见天日,使我们遭受亡国之祸的关内同胞得到解放”④胡育:《东北义军致本报信——述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经过》(八续),《救国时报》第21期,1936年4月1日。,这一论述充分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东北抗战的作用。在《救国时报》第25期中刊登了文章《学习东北抗日联军的教训》,文中指出“东北抗日联军的发起人、提倡者、组织者正是共产党。”①《学习东北抗日联军的教训》,《救国时报》第25期,1936年4月20日。以明确的、肯定的方式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地位。在1936年9月18日《救国时报》第55—56期发表的文章《东北抗日义军之发展与现状》中,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联军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分析。

《救国时报》一方面发表文章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对国内报刊的相关文章进行了转载与评论。1937年,《东北之光》第二期发表了文章《东北抗日联军及义勇军的过去与未来》,《救国时报》不仅转载了这篇文章,而且编者在文章之前进行了说明与评论。指出了原文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没有分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进一步指出共产党在东北抗日联军部队中的艰苦卓绝,忠诚勇敢,奋斗牺牲,“东北人民莫不称颂共产党为真正救国救民的政党”②《东北抗日联军及义勇军的过去与未来》,《救国时报》第97-98期,1937年5月1日。。《救国时报》对这篇文章的转载与评论,一方面再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以及东北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另一方面表达了《救国时报》的观点和立场。

东北抗战时期,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东北抗日联军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存在很多的阻碍与困难。当时,在东北军民中甚至存在一定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杨靖宇进行了回答,“只要我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那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③赵俊清:《杨靖宇传》,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1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明确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关系,真实报道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群体的形象具有必要性,对于坚定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信仰,明确东北抗战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救国时报》的报道,是东北抗日联军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有效途径,东北抗日联军以此为窗口,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并以此为媒介,积极与中国共产党沟通。综上所述,《救国时报》对东北抗日联军的报道,使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逐渐清晰起来,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群体形象,这对于东北抗战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者群体

在东北抗日联军中,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用铮铮誓言,表现出拳拳的爱国之心,远在国外的《救国时报》对于东北抗日联军的爱国情怀进行了报道。东北抗日联军在对敌斗争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宗旨。1935年12月9日起,《救国时报》连续三期刊载了《东北义勇军致本报的通讯》,其中明确提出了东北抗日武装的斗争目标,推翻日伪在东北统治,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救国时报》第6、11、12、14、15、17、18、19、21、23、26期连续刊载了胡育代表东北义勇军写给《救国时报》的信,叙述了东北抗日联军组织的经过,其中提出“出生入死的英雄斗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抗日救国,收复失地,誓死不当亡国奴”。在刊登的《东北义军致本报信》中,首先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危害,认为在日本殖民侵略之下,我们的整个中华民族利益都受到了损害,整个民族生存都受到威胁,在此基础之上,阐释了“不做亡国奴”的决心,“把日本打出东北,收回失地,则不仅工人不当亡国奴,而且其他农商军学各界同胞都不当亡国奴,大家世世代代的儿孙都不当亡国奴”①胡育:《东北义军致本报信——述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经过》(八续),《救国时报》第21期,1936年4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之下,保家卫国,甘洒热血,铸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丰碑。

东北抗日联军在长达14年的斗争之中,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在最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斗争,东北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环境最艰苦、斗争最残酷的地区之一。“历时最长,长达14年,比中国的全面抗战早6年,比欧洲反法西斯战场早8年;面对的敌人非常强大,日伪军的‘讨伐’最为残酷;所处的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生存最为困难;东北抗日联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孤悬敌后,完全是独立苦战”②刘信君:《再论东北抗日联军精神——抗战胜利70年后的评述》,《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6期。。日伪当局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疯狂围剿,将大批侵华日军留在东北,最多时达到76万人,在日本关东军的统一指挥之下,日伪军、警、宪、特严密部署,互相配合,进行一次次大规模的疯狂剿杀。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东北抗日联军展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动摇抗联将士的信念,1936年5月15日《救国时报》第29 期刊登了《东北人民革命军致本报信》,其中介绍了东北抗日武装的物质生活,“有时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三天四天得不到一点吃的时候也是有的”,并阐释了在艰苦条件下士兵的作战状态,“我们的每个队员,一点也不觉得苦,我们队员都这样说‘我们不受苦,得不到福;只有受苦,才能换来福。我们要拿着枪和小日本子干到头’”。这封信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展现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念。面对如此艰难的条件,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常说:“我们绝不能仅仅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命利益上的狭小意识,而放弃了恢复祖国拯救被压迫着的同胞们的伟大任务”③冯仲云:《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5页。。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的艰苦奋斗,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争气,展示了民族英雄的本色。

由此可见,东北抗日联军在斗争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冰天雪地下,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但是抗联将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积极乐观地投入到战斗中去。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东北抗日联军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艰苦斗争的环境,外界了解的并不充分。《救国时报》的相关报道,使东北战场以及东北抗日联军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了解,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鼓舞国人,使更多的人同情、支援东北抗战。总之,《救国时报》对东北抗日联军的相关报道,在国际以及国内社会真实呈现了东北抗日联军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宗旨的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群体形象,扩大了东北抗日联军以及东北抗战的影响,使其获得了更多的来自于国内外的关注,推动了东北抗战的发展。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拥护者群体

中国共产党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调整策略,1933年1月26日,根据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中日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状况,发布了《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迫切的战斗任务、策略方针和目前的中心工作。指出“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3页。。东北抗日联军在实际斗争中,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东北地区一切反日力量,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在周保中创作的《民族革命歌》中,明确地体现了这一主张: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受侵略,受侵略。日本强盗军阀,日本强盗军阀,快打倒,快打倒!工农商学,团结起来,向前进,向前进。高举革命旗帜,高举革命旗帜,齐奋斗,齐奋斗!中韩内蒙(古),弱小民族,快协手,向着日贼冲锋,向着日贼冲锋,争自由,争自由。”②《周保中文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1页。

在歌词中周保中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并号召国内各民族共同斗争,反抗侵略,获得自由。1940年3月8日,中共北满省委制定了《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对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工作的目的、对象、内容以及方式等进行了说明,提出“政治工作之目的,在于巩固抗日联军之团结和战斗力,使它成为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中心,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依靠军事技术和武器来决定。而且最主要的是要依靠战斗决心和毅力,对抗战事业的忠诚与信心;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使每个反日指战员了解自己的政治责任和抗战前途,提高政治意义和正确的民族义愤”③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6,内部出版,1989年,第31—32页。。

东北沦陷之后,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并扩大。东北抗日联军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积极寻找发声途径,与《救国时报》通信,《救国时报》将其刊登,并发表了相关文章,不仅宣传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主张,而且真实报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拥护者群体形象。《救国时报》第1 期即刊载了《东北抗日联军呼吁国内军政领袖枪口一致对外建立抗日联军》,体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主张。在《东北义勇军致本报的通信》中介绍了东北抗日武装的组成,“大多数是工农份子,也有大中学毕业的爱国学生,也有爱国商人,还有过去当兵或当官的人”④《东北抗日联军呼吁国内军政领袖枪口一致对外建立抗日联军》,《救国时报》第1期,1935年10月11日。,这是从职业进行的介绍,同时从党派、信仰、民族、籍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虽然具有多元性,但是斗争最根本的目标在于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向中央和地方军政当局及各界同胞报告东北义军活动状况,《救国时报》刊载了李延禄军长的谈话,对于东北抗日武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场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并要求东北抗日武装在救国的旗帜之下团结起来。李延禄军长的谈话明确提出了东北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以抗日救国为最根本的立场,这不仅对于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使外界充分了解了东北抗日武装的统一战线政策。

《救国时报》的相关报道,使人们充分了解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东北地区建立以及发展的情况,并认识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东北对敌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救国时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向外界宣扬政治主张的重要途径,在国内外展示了东北爱国军民团结一致抗日的形象。

四、奋勇杀敌的革命英雄主义者群体

东北抗日联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不退缩、不屈服,迎难而上,坚持斗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殖民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东北抗日联军消灭敌人的数字难以准确统计,仅就日本陆军省于1936年3月18日公布,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战死达4,200 人,伤病17.13万人,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统计,1936年至1937年9月,日军死伤2,662人”①《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编:《东北抗日联军史》(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第1045页。。另外根据统计,“在中国14年抗日战争中,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伤亡33万余人”②张洪兴:《东北抗联精神》,沈阳:白山出版社,2010年,第186页。。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为例,从1933年冬至1937年秋,据统计,“阵亡将士共800人,其中高中级干部40人,下级干部130人,战斗兵士630人”③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9,内部出版,1989年,第413页。。

《救国时报》不定期以通讯或专题报道的形式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辉煌战绩进行报道,从1935年12月创刊到1938年2月结束,《救国时报》刊载了与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杀敌相关的内容有三十余篇,包括《与日军残酷作战之东北义勇军》《东北义勇军连日击败日伪军》《冰天雪地中我东北义勇军英勇奋斗屡挫日伪》《日寇亦承认东北抗日联军及义军之义勇》,多角度、立体化的谱写了东北抗日联军英雄主义赞歌。例如1936年8月30日,刊载了《东北义勇军战绩拾零录——脱出包围线,灵活游击战术》,对于东北抗日联军灵活的游击战术进行了分析,“只留了一小部分人马在磐石玻璃河套老游击区,在磐石、伊通、桦甸各县游击,主力兵将则当日寇大包围之势未成以前,早已渡过辉发江,到江南之辉南、金川、柳河、通化各县去游击”④《东北义勇军战绩拾零录——脱出包围线,灵活游击战术》,《救国时报》第52期,1936年8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的战绩和战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救国时报》将各方面对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评价进行了整理与转载,1936年10月30日,刊载了《毛泽东先生致章陶邹沈四先生信》,其中提及“我们东北抗日义勇军能够进行继续英勇的抗日斗争。敌人的报纸都承认东北义军已使敌人损失十万以上的生命和几万万的金钱,并使日本帝国主义不能很快地侵入中国内地。虽然他们还未取得彻底的胜利,可是对于国家、民族已有了巨大的功劳和帮助”⑤《毛泽东先生致章陶邹沈四先生信》,《救国时报》第64期,1936年10月30日。,毛泽东这段话对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战绩以及作用做了高度的评价。

《救国时报》撰文对杨靖宇等东北抗联将领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民族英雄杨靖宇》一文中提及“杨靖宇与赵尚志、王德泰等成为东北人民唯一有希望、有信仰的能有把握收复失地的民族英雄;杨司令是东北三省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杨司令不但现在是东北反日反帝战争的坚决领导者,我们相信,不久之后,他会变成伏罗西洛夫一样的世界伟大人物之一”⑥《民族英雄杨靖宇》,《救国时报》第39期,1936年6月30日。。文中对于东北抗联将领的高度评价,从一个侧面烘托了东北抗联的英雄战绩,使东北抗联的英雄形象更加清晰。1937年3月10日,刊载了《我东北义勇军英勇奋斗屡挫日伪》,文中对赵尚志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占据鹤岗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评论,文中不仅对抗日联军的战绩和战术进行了评论,而且引用了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回答“讨伐”东北抗日武装时的一段话,“虽然近来‘讨伐’颇见成效,但是不敢说,到底需要多少年份,才可完成对‘满洲国’内抗日义勇军的‘讨伐’”①《我东北义勇军英勇奋斗屡挫日伪》,《救国时报》第87期,1937年3月10日。,梅津美治郎的说法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日本侵略方面的战绩。

由此可见,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战场上对日寇的英勇战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作用。《救国时报》以大量的篇幅,对东北抗日联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坚贞勇敢、前仆后继的英雄事迹进行了全面的报道,东北抗日联军对祖国的赤胆忠诚以及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被全国人民熟知。同时,《救国时报》对东北抗日联军英勇精神与辉煌战绩的持续报道,极大地鼓舞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士气。

《救国时报》对东北抗联的报道,符合东北抗战的需要,这种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杨靖宇给《救国时报》的信中得到了体现。1936年,杨靖宇给《救国时报》的信中写道:“兹更代表全体士兵,向贵报要求,我们在关内设有东北义军情报处,向国内外送发情报,请贵报尽量多登载东北义军艰苦英勇的抗敌消息,借以鼓起同胞救国勇气”②《杨靖宇给〈救国时报〉的信》,《救国时报》第67期,1936年11月15日。。《救国时报》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展示形象的窗口,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及时、系统与全面的报道,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东北抗日联军领导地位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这是东北抗战以及东北抗日联军得到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在信息不通畅、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之下,使东北抗日联军被外界所熟知,特别是使东北抗战以及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得以提升,使东北抗日联军的影响逐步扩大,东北抗日联军的形象逐步清晰、明确。

综上所述,《救国时报》充分发挥了传播媒介的作用,与东北抗日联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是东北抗联获取党的精神的重要渠道,同时使外界获得了了解东北抗日联军的第一手素材。《救国时报》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报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东北抗日联军的持续性报道,影响了受众的意识和认识,真实呈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基本形象,使东北抗日联军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以爱国主义为宗旨,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之下,团结一致、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奋勇杀敌的革命英雄主义者形象。这种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形象报道,有效地发挥了舆论动员的作用,不仅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鼓舞了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的士气,使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同情与声援,而且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中国人民积极抗战的国际形象。

猜你喜欢

救国联军时报
老飞人
英法联军为何不烧紫禁城?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京华时报》2017年1月1日起休刊
潮流时报
常人等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