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视野下的高校基础舞蹈理论教学:现状、价值及优化策略

2021-11-24王廷军

关键词:舞蹈理论情感

邢 颖 王廷军

当前,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理论体系的建构仍不完备,学生对于舞蹈的概念、特征和种类等认知仍不深入,对不同舞蹈类型的标准及风格的理解仍不准确,这些都严重影响其对舞蹈理论知识及舞蹈技巧的学习效果。通常来讲,舞蹈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对古今中外舞蹈艺术的本质和规律等方面的系统且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范围广泛、研究视角多元。在我国舞蹈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界对舞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学生探索精神与钻研精神的培养。因此,舞蹈理论逐渐受到高校舞蹈专业的普遍重视,成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理论教学的现状

李泽厚在其主编的《美学百科全书》中阐释道:“舞蹈理论,是对人类社会生活历史进程中的舞蹈现象所作的科学总结和理性概括。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方面。基础理论是舞蹈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是: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本规律、舞蹈和生活的关系、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种类和体裁等。应用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舞蹈作品的创作和编排、舞蹈表演、舞蹈欣赏和评论、舞蹈教育以及如何开展群众性的舞蹈活动等。”[1]由此可见,舞蹈理论是保障舞蹈教学有效性以及舞蹈技能实效性的关键。缺乏对舞蹈理论的重视,将无法构建出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教学方向不明

在舞蹈基础理论层面,由于舞蹈专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导致舞蹈理论课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针对舞蹈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高校对舞蹈理论教育的认知依旧不够深刻。大部分教师存在轻视理论课、重视技能练习的问题,造成理论课教学方向不明。如果舞蹈理论课教学方向不明,将难以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提升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鉴别能力。相关调查数据表明,高校57%的学生对舞蹈理论缺乏重视,普遍认为舞蹈理论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对舞蹈技能的发展与提升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极易受学生情绪影响,无法提升舞蹈理论的专业性与有效性。[2]美国舞蹈家哈默认为,舞蹈理论是舞蹈技能的基础,是舞蹈练习的核心,是指导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重新建构现有舞蹈体系的关键,同时也是引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学生潜能的有效手段。轻视舞蹈理论课,将无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影响学生对舞蹈的学习与理解。

(二)评价标准匮乏

现阶段,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缺乏将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即便舞蹈教师利用过程性的考试模式,也仅仅能够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情况。如何应用理论,如何运用理论知识编排新型舞蹈,如何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并解构西方流行的舞蹈形式,依旧是舞蹈专业教师面临的共性问题。尤其在舞蹈练习过程中,教师通常利用舞蹈示范—学生练习—错误纠正—指导重点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舞蹈技能的培养,[3]而学生是否将舞蹈理论充分有效地运用到舞蹈实践中,则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部分教师仅仅根据学生所编排舞蹈的规范性、专业性以及美学性,对其进行评价与指点,而如何利用理论编排舞蹈,却相对欠缺。部分高校逐渐注意到评价机制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整个制定过程较为封闭,教师往往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构建出所谓新型的评价体系。但这样的评价标准缺乏相应的社会性、时代性以及发展性,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使评价标准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甚至严重影响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热情。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舞蹈专业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接触到西方新型的舞蹈类型,形成了属于自身的舞蹈审美观念,因此会在舞蹈编排中,创作出新型的、奇异的、不同于传统的舞蹈。在此背景下,如果继续利用原有的评价标准或者根据传统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舞蹈学习进行评价,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致使专业教学停滞不前,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教学方法欠佳

在现阶段的舞蹈理论教学中,部分教师依旧局限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下,使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造成学生对理论学习缺乏积极性。加之部分学生缺乏对舞蹈理论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只要掌握舞蹈技能便可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进而对舞蹈理论学习的热情不够。从内容层面来分析,舞蹈专业的理论课程较为枯燥、专业性强,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4]然而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无法对特定的舞蹈动作形成清晰的认识,无法体会蕴含在舞蹈中的情感与文化。譬如,在传统理论课程的讲授上,教师利用宣讲的方式阐释舞蹈理论,学生为应对考试,不得不硬性记忆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而出现学生不理解理论、不懂得如何运用理论的问题,最终使理论教学流于形式,流于学生完成学业必走的程序。由于舞蹈理论对教师的舞蹈素养有较高要求,要求教师在全面掌握舞蹈理论的同时,具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进而利用舞蹈示范,使学生充分理解舞蹈理论的内涵。然而部分舞蹈理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严谨的教学观念,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认为只要传达教材中的知识点,便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教学方法不佳与教学观念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二、舞蹈理论教学的价值

舞蹈理论是舞蹈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理论、舞蹈历史、舞蹈表演以及舞蹈创作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在基础理论层面,舞蹈理论包含舞蹈史论、舞蹈原理、舞蹈美学、舞蹈批评、舞蹈心理、舞蹈传播、舞蹈管理、舞蹈文化等;舞蹈理论之于舞蹈实践应用层面,是对舞蹈表演、舞蹈编创、舞蹈教育、舞蹈治疗等学科理论进行科学地凝练与萃取,并能够积极有效地反作用于舞蹈实践的各个维度。舞蹈理论课程涉及三大类别:第一,舞蹈理论基础课程:舞蹈概论、舞蹈历史、舞蹈欣赏、舞蹈剧目分析等;第二,舞蹈理论学术课程:舞蹈美学、舞蹈批评、舞蹈心理学、舞蹈形态学、舞蹈生态学、舞蹈人类学、舞蹈民俗学等;第三,舞蹈理论应用课程:舞蹈表演理论、舞蹈编创理论、舞蹈教育理论、舞蹈人体科学理论、舞蹈治疗理论等。

舞蹈理论是舞蹈学的根基,舞蹈学中的各个分支都离不开舞蹈基础理论,如舞蹈是什么,舞蹈从哪里来,舞蹈到哪里去,舞蹈为何于人,舞蹈的本体特征,舞蹈的美的本质,舞蹈的发展规律是什么,舞蹈如何编创,等等问题,均需要舞蹈理论对其作以研究和解答。例如,舞蹈史论,即舞蹈历史与舞蹈理论的紧密结合,指专门研究舞蹈的历史,包括舞蹈的起源、发展、时代、风格等,也涉及舞蹈家、舞蹈作品和舞蹈评论等。目前我国学界通常将舞蹈史分为中国舞蹈史和外国舞蹈史两部分,或合成为一部分进行课程教学。外国舞蹈史,主要是指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所形成并发展成熟的舞蹈史实与史论,其中包括原始舞蹈、民间舞蹈、芭蕾舞史、现代舞史及当代舞史等;中国舞蹈史包括古代舞蹈史和近现当代舞蹈史。舞蹈理论还进一步探讨并研究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本规律、舞蹈与生活的关系、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体裁、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以及舞蹈与其他交叉学科的研究等。

以舞蹈为核心对象,从各个层面和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舞蹈学科建设,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以舞蹈理论课程为基点,对于舞蹈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将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紧密且充分的结合。舞蹈理论更要与舞蹈创作与编排、舞蹈表演与呈现、舞蹈欣赏与评论、舞蹈教育与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度整合。既要从舞蹈理论的视角使舞蹈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舞蹈观念,包括舞蹈历史观、舞蹈审美观、舞蹈学术观、舞蹈价值观、舞蹈人生观,同时也要建立舞蹈表演观、舞蹈作品观、舞蹈评论观和舞蹈创作观等。如此,学生才能学会并掌握“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自身的舞蹈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与舞蹈实践充分结合,辩证、客观地审视和体悟二者的关系,要理性分析每一次运用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并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完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建构正确、合理、长远的舞蹈观念,真正形成“从舞蹈中来,到舞蹈中去”的辩证统一的思维观念。在舞蹈的世界中,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认识人生、认识世界,进而将所感、所思和所悟再反馈到舞蹈实践和舞蹈理论中去,重塑自我、重视生命、重识世界。如此良性的循环往复,舞蹈便能够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能够积极有效地指导舞蹈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够培养出“有个性有品行的舞蹈人”“有理想全面发展的舞蹈人”“有能力有担当的舞蹈人”“有水平有眼界的舞蹈人”。由此则能达到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5]

舞蹈理论是舞蹈教育的灵魂,是学生从事舞蹈演出、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专业教学层面上,舞蹈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的舞蹈艺术家,因此培养拥有舞蹈创作能力、创新能力、表演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如果将舞蹈实践教学作为课程结构的主体,将舞蹈动作的分析、教学、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将制约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作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掌握舞蹈编排的技巧,使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地发展。[6]尤其是在职业发展层面上,学生将面临就业渠道狭促,从业周期受限等问题。因此,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对现有舞蹈体系、动作要领以及情感核心的模仿与学习,无助于学生的舞蹈创作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舞蹈理论是对现有舞蹈编排规律、表现特征以及审美特征的概括,是从情感角度、文化角度探寻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并提出编排技巧的理论知识体系。简而言之,高校现有的舞蹈理论教学是从理论层面,分析、总结、延伸当前各类舞蹈的审美特征与情感特征,鼓励学生通过舞蹈表演将自身的情感表现出来,实现舞蹈的艺术化与人文化。从舞蹈艺术角度来分析,优秀的舞蹈表演不仅需要鲜明的节奏美、形体美以及体态美,更需要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日本著名舞蹈艺术家藤间万惠曾指出,舞蹈要有灵魂、有感知,要促动观众的内心。然而何为灵魂、何又为感知?不同的舞蹈家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法国舞蹈家莫可里·达克认为,舞蹈的灵魂就是舞蹈表演者的灵魂,舞蹈的思想就是舞蹈表演者的思想;意大利舞蹈家雪莲·斯芬克认为,舞蹈的灵魂是由内而外焕发出来神秘力量,是与审美、历史以及观众的记忆相结合的泪水。不过从舞蹈基础理论的层面对舞蹈的灵魂、舞蹈的思想进行分析,可发现舞蹈的灵魂实际上就是舞蹈家的情感,舞蹈家通过自身情感的抒发,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使舞蹈上升到人文的层面。譬如日本舞蹈家藤间万惠在表演《战国》时,仅运用了三个怪异而富有哲理的动作,便将百姓在战争中所经历的凄惨遭遇表演得淋漓尽致,观众几乎置身于日本战国时代,似乎从他那干枯而深邃的眼眸中,瞥见百姓悲怆的目光。基础舞蹈理论便是传授学生如何利用动作抒发情感的科学,是学生利用情感创作出新的舞蹈形式的根基,同时也是学生深入课堂教学,提升对舞蹈艺术认可度的关键手段,进而使学生在分析舞蹈艺术家体态特征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汲取舞蹈编排的要领,成为真正的舞蹈人才。

三、舞蹈理论教学的优化策略

高校应结合舞蹈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使舞蹈理论与舞蹈练习充分融合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设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创新教学方法,使舞蹈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枯燥乏味;在舞蹈表演教学中,情感表达至关重要,舞蹈理论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一)完善教学体系

舞蹈理论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务。合理有效地完善教学体系,首要任务便是厘清基础舞蹈理论在舞蹈专业中形成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否则将无法发挥理论课的指导作用。因此,重新建构舞蹈理论体系是当前舞蹈专业提升理论课实效性,增强舞蹈理论应用价值的关键手段。首先,明确理论范畴,规范课程比例。通常来讲,基础舞蹈理论课主要包括民族舞蹈、舞蹈概论、舞蹈史、艺术史、美学原理、艺术概论。其中舞蹈概论、舞蹈史、艺术史等学术型理论课的比重应降低,而有助于舞蹈教学与舞蹈训练的美学原理、艺术概论应适当提升教学比例,以此凸显舞蹈专业理论课程的指导性与实用性。高校应将学术型理论作为辅助性知识,降低考核或评价标准,而指导类的理论应提高评价标准,提升学生对指导性理论的重视程度。其次,将舞蹈理论与舞蹈编排、舞蹈分析相结合。教师应根据现有舞蹈理论教学的需求,筛选相应的古典舞、流行舞、现代舞以及西方舞作为案例,以此加强舞蹈理论的实践性。在编排层面,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以及教学进度,重新设计教学重点,使现有的理论教学充分满足学生创新舞蹈动作的需求。[7]譬如,在讲解美学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提问的方式:“什么样的舞蹈才能算是具有美学特征的舞蹈?”学生在思考后,也许给出的答案并不标准,但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利用理论课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舞蹈的美学特征,引导学生根据美学原理编排出创新的舞蹈动作,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凸显理论教学的指导价值。最后,将舞蹈理论课与舞蹈练习课建立联系,即舞蹈练习课要充分体现舞蹈理论课的重点,促使学生通过舞蹈练习,巩固现有的舞蹈理论,从而做到充分理解、吸收与运用。需要注意的是,舞蹈训练有阶段性的要求,在教学前期,教师需要通过传授基本动作来提升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后期才能开展复杂而系统的舞蹈训练课程。在此过程中,舞蹈理论课已经完全展开,并对美学原理、艺术概念作以深入阐释。因此,高校应结合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学术型理论安排在前期,将指导性理论安排在后期,使舞蹈理论与舞蹈练习充分融合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二)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是促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的助推器,也是动力源。针对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舞蹈专业应从理论教学出发,综合评定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首先在评价学生层面,高校应积极邀请舞蹈艺术家、高校骨干教师、学生代表对当前的舞蹈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明确舞蹈教学的目标,进而融合理论与实践,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遵循差异化教学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当前水平,对其进行层级的划分,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评价标准都应不同。对低层次的学生,相应的评价标准要低,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对中、高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提出相对较高的学习标准,学生必须充分吸收并汲取理论知识,在理论基础上,创新出全新的舞蹈动作或舞蹈风格,进而懂得如何运用舞蹈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8]在评价流程上,舞蹈理论教师应摒弃传统应试考试的窠臼,结合过程性、总结性考试的优势,与舞蹈训练教师建立联系,对学生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也可实行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势,进而明确学习方向,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由于上述评价机制需要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评价效用,如果理论教师缺乏“协同意识”,将大大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激励制度,激发舞蹈理论教师与舞蹈训练教师的协同合作意识,以此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其次,在评价教师的层面上,高校要重点考察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即对理论教师在课堂中运用舞蹈技能阐述舞蹈理论,利用舞蹈理论引导学生参与训练的情况进行评价,以此规范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舞蹈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也可利用惩罚机制或制度机制,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譬如将教学效果与职称评定挂钩,并在教学跟踪过程中,提升教师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意识。此外,高校还应对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体系作出评价,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舞蹈能力、教学能力做出公正、客观和科学的评价,进而在评价过程中,提升教师对舞蹈教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使学生既能获得充足的理论知识,有效提升学术能力和素养,又能提升自身的舞蹈技能,并将舞蹈表演与理论认知合一。

(三)创新教学方法

当前的普遍现象是,舞蹈理论课程的教授内容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懂。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舞蹈理论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推进,更无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那么,如何实现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是舞蹈理论教师需探讨的主要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舞蹈理论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并重构教学方法。首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理论知识制作成形象生动的教学视频,并利用高校教学平台,解答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继而在课堂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在“成果展示”环节的表现,明确教学方向,将原有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理解过程。例如在讲解美学原理时,教师可根据当下流行的舞蹈元素,阐述并剖析舞蹈所具备的美学特征与艺术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舞蹈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舞蹈理论的理解,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编排出具备美学特征的舞蹈动作。如果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可利用视频演示的形式,通过反面案例界定理论的定义。[9]在结束阶段,教师可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出相应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不足,引导学生在舞蹈训练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其次,建立动态学习模式。教师可利用互联网交流平台与学生建立联系,定期向学生提出有关舞蹈理论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如果学生存在与舞蹈理论或舞蹈编排相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教学平台留言,并及时作出答复。然而动态学习模式应建立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如果学生不存在理论层面的需求,教学模式将失去应有的教学功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职业发展或艺术史综述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情,以此使学生主动探寻当前的舞蹈理论体系,提升舞蹈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最后,建立学习数据库,即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知识吸取情况以及理论应用情况做量化处理,并以时间为轴,勾勒出形象生动的折线图或条形图,随后在将数据系统置于教务平台的同时,标注好学生当前的排名与不足之处,进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舞蹈理论的学习方向,并形成竞争意识。

(四)重视情感表达

舞蹈表演教学中,情感表达的缺失是舞蹈教育滞后所造成的,这是我国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常见问题。情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因素,缺乏情感的舞蹈就像缺乏渲染的白纸般索然无味,因此舞蹈理论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譬如在讲解舞蹈动作前,通过歌词或创作背景,剖析蕴含在音乐旋律中的情绪与感情,使学生充分理解舞蹈中的情感,进而用肢体动作将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出来。相对于呈现他人的情感,学生更倾向于对自身情感的表达,更善于运用自身体验过的情感来表现舞蹈动作,体现蕴含着自我情感的舞蹈美学意味。然而如何运用情感,如何根据舞蹈规律抒发自身的情感,则属于舞蹈理论的范畴。教师应通过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生活学习两方面,阐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逐渐利用理论教学的手段,将情感抒发从歌唱、观看影视作品转移到舞蹈编排与表演中,进而通过案例枚举,提升学生运用舞蹈表达情感的积极性,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利用舞蹈表达现有的情感,以此提升学生对舞蹈理论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10]

首先,引导学生将现有的、强烈的情感紧闭在内心,不借助任何方式,譬如宣泄、运动等,使情感在心中积压。随后教师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现有的情感,是悲伤,还是喜悦,是忧愁,还是兴奋,进而利用与学生情感接近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将所有情感都释放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相应的动作或者理论进行记录,待学生将情感全部宣泄后,再进行纠正与指点。至此,学生已经认识到运用舞蹈宣泄情感的优势,并对舞蹈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概括与情感相关的舞蹈理论框架,准确、清晰和深刻地认知舞蹈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和原理,领悟和遵循舞蹈理论总结归纳的每一个规律和本质特征,如此,学生才能充分理解所需要的理论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能够自主找到并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11]

最后是将情感表达与美学表达相融合,延伸现有的舞蹈理论体系,即在引导学生利用舞蹈表达情感时,使舞蹈具备更强烈、更浓厚的美学特征。对此,教师可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将学生的舞蹈动作呈现在公众面前,使学生在公众评价时,发觉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知识体系。

总之,高校基础舞蹈理论是舞蹈专业培养优秀舞蹈人才的基础,是学生运用舞蹈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提升舞蹈艺术性、人文性与美学性的依据和源泉。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舞蹈教师应秉承协同育人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共同为学生舞蹈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奉献力量。切实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与社会相结合,借助多媒体和信息化技术以及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舞蹈专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舞蹈理论情感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