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及其时代价值
——以《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为文本分析

2021-11-24刘金华

创造 2021年5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西南少数民族

刘金华

在大西南战役基本结束后,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全面主持西南地区工作。为做好战后西南地区经济与社会秩序恢复工作,邓小平必须要“解决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0.《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一文,就是邓小平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理论成果,其中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时代背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等进行了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进入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央这么重视民族工作……就是要更好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更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吸收和借鉴邓小平关于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对于当下我们开展新时代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重要理论的时代背景

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邓小平从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得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必须要从国防安全、巩固新生政权、深刻认识少数民族问题的紧迫性等重大时代背景出发,要把少数民族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深刻意识到处理好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关乎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昌盛,从而切实提升对少数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解决国防安全的实际需要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出“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且聚居地点大多在我国边疆地区,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邓小平在主政西南期间,首先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就西南地区的国防问题从处理好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进一步认识到正确处理好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是巩固西南边疆安全的有力举措。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中,邓小平指出:“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是把少数民族问题的解决与国防问题的解决放在一起的,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那么西南的情况是什么呢?邓小平在文中指出,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最多的,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比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还要多,而且情况要更为复杂。在西南地区,国境线延伸的距离很长,与多个东南亚国家接壤。从西藏一线延伸到云南、广西,加起来有几千公里长,而且在国境一线居住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加之一些国民党军队残部在大西南战役结束后,逃窜到西南边境地区,妄图再次反扑,对我国西南边境国防构成威胁,为有效应对这一威胁,就必须动员西南地区各族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打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西南边疆的坚强防线。因此,从国防角度而言,我们必须解决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让西南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构筑我国西南门户的坚实屏障,巩固西南国防。

(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巩固新生政权的现实任务

在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大西南解放战略下,由邓小平、刘伯承领导的大西南战役,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解放了除西藏之外的整个西南地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确保西南,准备反攻”的梦想,结束了“蒋家王朝”在大陆的最后统治。在解放大西南战役结束后,面对西南地区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临危受命,全面主持西南地区工作,担负起了领导西南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巩固政权的任务。在当时的条件下,邓小平面临的形势是极为复杂的。西南地区不仅交通不便、经济与文化落后、国境线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还有哥老会、国民党军队残部、土匪特务等武装势力盘踞,严重威胁着新生的地方人民政权和经济恢复工作。

面对如此困局,邓小平强调,首先就是要解决90万的国民党军队改造、6000万群众的土地改革、90万的土匪以及60万的解放军质量提升问题。这四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着我们刚刚取得的政权能否得到进一步的稳固,并在社会经济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果。以上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是很大的,能否获得各族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动力。为此,我们必须争取西南各民族的大团结,汇聚人民力量,巩固新生政权。邓小平指出,在我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非常深的,而我们要实现民族团结,则必须要消除这种民族隔阂。因此,我们需要做长期的工作,取消狭隘民族主义与大民族主义,只有做到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会出现了,这对我们争取西南地区数量众多、势力强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巩固地方政权有巨大的优势。

(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深刻认识少数民族问题的迫切要求

西南地区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具有人数众多、民族众多、分布地域广的特点,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风俗习惯具有很大差异,其民族关系极为复杂。有鉴于此,邓小平在主政西南时,就把民族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深刻地认识到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整个西南地区工作的重要性。邓小平深知民族工作是不同于其他工作的,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必须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实际调查研究,以获得更多的详实材料。在对少数民族问题的认识上,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他很坦率地谈到:“在少数民族问题上,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同志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我要多,又是专门做这方面工作的。”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1.

为此,1950年7月,待中央民族访问团到达西南后,邓小平立刻亲切会见了以民族研究专家费孝通为团长的代表团成员,并专门邀请费孝通到办公室叙谈。在谈话中,邓小平直言问道:“你认为当前民族问题主要应抓些什么?”费孝通回答道:“还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问题。”这给予了邓小平很大的启发,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中也着重谈了大民族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强调,我们要消除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由此可见,邓小平对于进一步深刻认识少数民族的问题是非常迫切的,不能真正认识到少数民族问题,就不可能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对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深刻认识,是我们正确处理好西南民族关系的直接依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整个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情况摸熟、摸透,心中了然,工作起来就顺风顺水,能够为我们正确处理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二、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重要理论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在主政西南后,为了快速稳定西南局势,恢复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他对少数民族问题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思考。《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作为其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理论成果,邓小平集中阐述了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要努力消除民族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等核心内容,对于当时的民族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消除汉族与少数民族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在我党的历史上,很早就注意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隔阂问题,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我们必须要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并且要采取合理方式进行解决。邓小平在文中指出:“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主要就是源于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大肆剥削与压榨少数民族,这样只能加深民族隔阂,是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对此,邓小平强调,我们必须要遵循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在此基础上,还要抛弃大民族主义,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两个主义一消失,我们的民族团结必然是能够做到的。

那么,如何做呢?邓小平明确指出:“要使他们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也就是说,在这几个方面,我们一定要通过长期的工作,努力做出成效,让少数民族真正感受到发展的成果,感受到我们是真正维护他们利益的。只有这样,少数民族同胞才会真正相信我们、信任我们。在民族工作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照顾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从《共同纲领》出发,从政治、经济、文化出发,真心诚意去帮助他们,这样,我们是一定能够消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所造成的民族隔阂的,最终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

(二)讲求民主的工作方法,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

我们在民族地区推行社会改革,一定要讲求民主的工作方法,注意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并使他们认识到这种改革最终是为了他们的利益的,由此换得他们的支持,推动工作的发展。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提出在少数民族的许多事宜上,我们要“在实际行动中严格执行纪律,不侵犯他们一丝一毫的利益。”

他明确指出,第一,在做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上,不能患“急性病”,不要盲动、轻率地进行改革,要搞清楚状况,稳步前进。如果我们工作患了“急性病”,总想求快,想马上见到成效,这样就会出乱子。就我们当前所做的民族工作而言,首先就是要保证不出乱子。第二,“所有少数民族内部的改革,都要由少数民族内部的力量来进行。”我们不能用外部的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斗争,要从其内部力量出发。这样有助于减少我们工作的阻力,维护好与他们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利益。第三,一切工作要遵循同少数民族商量的原则。通过各类代表会议的形式,征求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同他们商量研究,讲求民主。要切实做到赞成多少就做多少,全赞成就要全做。另外,由于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在少数民族事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也要对上层分子多做工作、多与他们商量,搞好团结,从而引导和帮助他们前进,争取他们的支持。第四,对于特殊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因为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宗教等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所遇到的情况是相对复杂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土地改革问题,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减租、土改问题上要慎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上措施都贯彻了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最大程度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充分考虑他们的要求,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体现民主,这也是促进我们实现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

(三)支持少数民族发展,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发展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特别是与汉族聚居地区相比差异更大,这也是影响我们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必须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让少数民族共享发展成果。

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在政治上首先提出,我们必须要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力。”他进一步强调,在各项条件具备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该先把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做起来,例如具备四项基本条件的康东地区。而在条件不足时,我们必须要积极地去创造条件,不能只是停留在喊口号上。例如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云南、贵州等地区可以先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还有实行民族聚居乡这样的小区域自治。在经济上,邓小平强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因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在粮食问题、市场问题、贸易问题、金融问题等经济问题上,我们要是不能着手去解决,就会动摇政治的基础。经济问题搞好了,少数民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就会支持民族区域自治。此外,对于经济政策,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使经济工作应当以贸易工作为中心,让少数民族从贸易流通中获得利益。以这样的方式使他们逐步地发展农、工、牧、商等行业,摆脱经济贫困。在文化方面,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要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我们要给予支持,以培训班或者学校的形式,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在谈到民族地区缺少教育人才的问题时,他强调,必须迅速创办民族学院,从而吸收一些青年进民族学院深造。这样就可以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另外,在文化工作中要以卫生工作为中心,这样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卫生工作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指出,西南的民族问题是很复杂的,又牵涉到各个方面的工作,但同时我们又对民族地区的情况了解得很少,这对于我们工作的开展是很不利的。因此,邓小平强调,我们在处理民族工作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工作态度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方面,西南的民族问题是很复杂的,其中一些风俗习惯我们是不清楚的,了解得很少,一些习惯还没有来得及学或者说还学得不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展民族工作可能自身犯了错误还不自知,容易得罪人,所以在一开始我们就要拿出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向他们解释清楚,取得他们的谅解。另外一方面,我们采取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工作态度,更容易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认同,得到他们的支持,这对于我们民族工作的开展是极为有利的。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我们做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文化工作,都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地区工作,因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体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工作原则,增进与他们的感情,而且对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也能提供详细的资料进行参考,使之更符合实际需要。总的来说,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制胜法宝,也是我们促进各民族团结的有力武器,只有在清楚各民族真实情况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三、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重要理论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70多年来,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因此,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深入学习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重要理论,对于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①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3-0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河山,共同抒写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①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全国人民有了共同的思想依托。

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中明确指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这一深刻认识,其实就内在地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对于当时民族工作的认识是非常正确的,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民族关系的发展。回顾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与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无不昭示着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逐渐成为了命运共同体。在面临民族危难之时,全国人民勠力同心,生死与共,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困难的强大底气所在。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进程,必须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团结一心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坚持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符合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实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争取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必须坚持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民族关系的深刻变革,深刻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真正符合我国各民族持续发展的。我们党的民族政策与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所实行的大民族主义的政策是根本不同的,坚持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们民族政策的深刻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②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这一历史性的话语,再次充分体现了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中华民族关系史中的重要意义,开辟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这一新型民族关系,必将有效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亲如一家。当下,我们的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只有坚持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才能为民族团结奠定深厚的基础,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

(三)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①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6-11.全力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我党民族政策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根本宗旨与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体现,必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做出更大贡献。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②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邓小平强调:“只要我们真正按照共同纲领去做,只要我们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就会把事情办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要努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收获感和安全感,这对我们消除民族隔阂,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共建中华民族美好家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理念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所做的庄严承诺,是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深刻阐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确保我们是否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对此,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强调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要下更大功夫,要解决深层次的贫困问题,要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经过努力,我国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至2019年,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求我们着眼于这一具体要求,真正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携手并进,让各族人民群众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创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西南少数民族
古城西南两座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潮”就这么说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蓝暖男”落户云南 时速250km 新型“复兴号”在西南地区首次投入运营
夜郎自大
少数民族的服装
Country Driving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