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1-11-23解晓东中国农业银行山阴县支行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农业银行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解晓东 中国农业银行山阴县支行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接续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将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村生活质量,推动我国农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使农村地区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实现以上战略最重要推动力就是金融,金融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贷款差额较大,资金外流严重

近年来,我国农村存款快速上涨,2008年农村存款金额将近34 162亿元,到2019年则增长到191 218亿元左右,存款资金增长速度非常快,而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由2008年14 287亿元增长到了101 263亿元,金融机构贷款金额的增长代表着农村资金净流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与此同时,农村金融贷款差额的数据却不理想,相比之下存贷差额从41.53%增长到54.24%,增长幅度非常小,而存贷差额在农村存款中所占据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并且还有逐年下降的形势。这主要受到重农政策的影响,与优先发展农业的目标还存在较大距离。

(二)乡村金融创新不足,与城乡融合要求不符

在我国实施“三农”政策后,乡村经济产生了积极变化。通过现代化技术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生物科技的发展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由于乡村金融服务的体系较为落后,在对乡村进行基础建设时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单一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村的更新与发展。例如,当农民申请贷款业务时,乡村金融机构通常具有不适合农民需求的信贷限额和方法。另一方面,随着农业援助范围的扩大,对贷款条件的需求也增加了,从而延长了总体贷款期限。但是,乡村金融机构的大部分信贷产品都是传统的种养业,贷款审批周期长,过程复杂,因此不适合需要短期、频繁、快速转移的农民资金。一些金融机构正在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但它们并没有形成振兴乡村地区的持续动力。

(三)受经济环境影响信贷支持难

部分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整体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较偏远地区,多数农户耕地面积较小(部分甚至没有耕地),由于这些地区十年久旱、靠天吃饭,农户种植收成较低。以商业银行视角看,优质客户少,符合信贷条件要求的客户不多。因为面对的客户有散、小、远、风险大的特点,加之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产品、价格等方面优势和优惠不够,获得客户能力不强,这些都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发展。

二、关于农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思维领跑,决胜乡村振兴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从网点、人员、系统、产品等多个维度统筹考虑,以扩大服务半径、延伸服务触角,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强化物理网点和人员配置;二是强化科技系统和产品的创新。以农业银行为例,总行层面正在推进网点布局优化,向县域特别是经济强镇倾斜配置网点和人员,同时也在不断推出更简洁、更便利的专属产品。乡村金融机构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以长远的发展眼光进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需要积极地应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例如,通过嵌入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农业企业、农民和乡村金融机构的三位一体金融社区,结合电子商务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途径,通过现代化技术进行信贷信息的收集,了解往来收据提高金融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另外,需要对农村居民进行借贷意识的宣传,对农村居民进行金融服务内容的讲解,保证农村居民了解信贷,接受金融服务。

(二)新型制度持续探索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银行提出新发展阶段要切实发挥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国家队主力军作用,面对服务“三农”的责任,探索新的模式是摆在面前的主要课题。电子银行的出现对提高线上线下贷款快速申请,增加贷款信息的完善程度,提高农户建档授信程度等等都有正向帮助,为农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新型金融方式“互联网金融”。

同时为适应新的产品流程,农行也在制定完善三农贷款相关制度文件,全面采集农户基础信息,统一导入农户信息档案系统,在审批流程上业务管理“流程化”“专业化”,建立三农金融部配置专门机构人员等等。农业银行在创新的同时完善他们的征信管理,跟上电子银行的发展,依托于大数据区块链全面建立农户建档征信。目前农业银行正在探索自身的制度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经营模式的转换,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信贷管理征信管理的改革等等。

(三)创新发展,制胜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不断创新,低效率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乡村经济缓慢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乡村金融机构的技术是进行技术创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为乡村金融发展提供帮助。乡村金融机构需要整合机构内部发展结构,优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线上、线下借贷便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信贷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另外,金融机构需要丰富金融产品,研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产品的介绍,加强农村居民对金融产品的信赖。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金融机构还可以建立灵活的信贷系统,灵活地调整贷款额度、利率等,为农村居民定制金融产品。如农业银行推出掌银乡村版,界面简约风格,专属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金融机构需要与当地的工业,农业发展相结合,提高金融服务范围。金融机构还可以与教育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乡村教育,培养优秀的人才。金融机构还需要创新风险管理,发展包容性金融,在整个金融服务过程中利用金融技术,对整个金融服务过程进行风险管理,有效地降低居民损失。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金融服务创新打好基础

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业从产量导向型向质量导向型转变,推进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业经济从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化、产业化转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拓宽销售渠道,增强自身实力,带动周围乡镇村民就业。不同于传统的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量大,易与农业银行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从而降低借贷成本,通过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作,政府出资承包土地,分包到每家每户,组织农民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管理,与企业加工厂合作,线上线下合理调配出售,并且通过每年举办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

另一方面,农业银行要加大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开发农村金融产品,盘活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激发市场活力。面对这两年疫情的冲击,应坚持实施阳光信贷等利民惠民型的金融产品,切实满足人们需求,在赚取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与利率,可适当进行下调以促进企业发展,扩大生产与规模资金,帮助企业尽快恢复。

(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信用风险

数据显示,2018年6月份到2018年年底,银保监会机关和各监管局共开出罚单约500张,其中针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有163张,涉及罚没金额超9 000万元。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信贷需求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针对个人的住房抵押贷、消费贷,各地农业银行推出的创新型阳光信贷、复工复产贷等,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控风险是农业银行安全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

一是金融监管当局应根据农业银行规模大、业务区域广泛、经营管理链条长的特点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农业银行规范经营,切实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二是银行自身要加强贷款审批流程监管和贷后监测,掌握客户的真实信用资料和经营状况,掌握每笔贷款资金动向,应用数字化风控技术,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测,确保真人、真生产、真需求、真用途,建立风险防控体系,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三、结语

综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成长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但同时因乡村地区经济基础弱,农民拥有的资产数量和种类少等缺陷,会出现进行贷款时信用水平较低,贷款协议履行困难的情况。所以银行会逐渐放弃对政策的倾斜,去寻找信用等级高、产业规模大的金融服务对象来开展业务,进而导致银行与当地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联系变得更松弛,导致银行可获得资源受限制,不能获得更多地融资来支持三农发展。但笔者相信,随着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将会变得更加现代化和便捷,足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但是在推进金融供给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随时总结,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农业银行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农业银行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农业银行在“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路径探究
农业银行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