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巴达体育文化视域下对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思考*

2021-11-22移素林

体育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斯巴达体质体育

移素林

斯巴达体育文化视域下对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思考*

移素林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是提高体质与健康的基础,古希腊斯巴达通过制度的制定、先天遗传的保障、后天获得的强化等体育文化的构建,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曾在众多城邦中保持了三个世纪里的霸主地位和近一个半世纪里体育竞赛的优胜。我国饱受学生体质下降之诟病多年,现今可以以斯巴达为鉴,通过立足于少年儿童的强化、“吃苦”教育的正确引导、“举国体制”的适度拓展等体育文化的构建走出困境。

斯巴达;体育文化;体质与健康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目的是体育实践的总方向和总要求,它规定着体育预期的结果或要达到的境地,对体育的发展起着指导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体育目的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祝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会议的召开作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指出了体育事业的方向,成为我国开展社会主义体育工作的方针;1961年出版的《体育理论》中指出:“我国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1986年出版的《体育理论》确定我国的体育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87年出版的体育院校《体育理论》将体育目的确定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004年版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基本理论教程》中将体育目的确定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体育目的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但其增强体质这一内涵一直没有改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近期却也出现了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匹配的现象,江苏省2017 年学生的体测结果显示:虽然学生的身高和胸围指标保持增长,但近视率有所下降,学生身体素质在与之前连年下降的“十二五”末相比,速度、耐力、力量、下肢爆发力和柔韧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学生身体素质的下滑趋势还没止住[2]。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体育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体育的目的主要是增强人民体质。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3]。古希腊城邦国家斯巴达曾在众多城邦中保持了三个世纪的霸主地位和近一个半世纪体育竞赛的优胜,这一业绩的取得除政治、经济等原因外,其通过体育文化的构建,使公民在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获得两方面都得到真正落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斯巴达曾经的辉煌可以为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提高带来一些启示。

2 斯巴达体育文化对体质与健康的影响探析

斯巴达是古希腊一个以农业为主、实行寡头政治的城邦国家,是当时的斯巴达人从北方迁入,占领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地区,用武力征服了当地的希洛人而建立的。斯巴达人是全权公民,土地和奴隶均为国有,在公元前8世纪只有9000户左右的斯巴达人却要统治着25万作为国有奴隶的希洛人和半自由民的庇里阿西人,同时还要应对城邦间的战争,所以斯巴达非常重视通过体育文化的构建来提高公民的体质和部队的战斗力,效果非常显著:在长达三个世纪内,斯巴达人在希腊诸多城邦中保持着霸主的地位,而且在从公元前720年到公元前576年间的奥林匹克竞技会上,取得了81个项目中的40项冠军[4]。

2.1 体育文化中对后天获得的强化

体质的好坏受到遗传变异、体育锻炼、营养条件、生活方式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体育锻炼、营养条件、生活方式等对于身体来讲均是后天获得的,其中均衡的营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体质的状况,而体育的手段却可以大大促进体质尤其是身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斯巴达体育文化中非常重视对国民后天获得的强化,儿童7岁以前在家里接受以母亲为主的家庭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做活动性游戏主要包括滚圈、陀螺、拔河、捉迷藏等。7岁以后男性儿童便离开家庭进入公育机关编队过一种半军营式的集体生活,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内容包括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以及骑马、游泳、击剑等。同时生活上还接受着十分艰苦的磨练:一年四季他们只允许穿一件单衣,光头赤脚,夜里睡在自己从河边拔来的芦苇上,寒冷的冬天则在草垫中加一些蓟毛保暖。这种半军营式的生活一直要延续到18岁,不过他们的训练并没有就此而止,18岁至20岁他们还得进入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三年军事化的训练,年满20岁时还要被派往边境驻扎,开始10年的军事实战训练。到30岁时他们才能通过一定的仪式获得正式市民权,此时方可以结婚成家但却不许住在家中,还必须每天参加训练,这种生活一直要持续到60岁为止。正是这种后天的近乎残酷的训练使斯巴达人个个体格健壮、意志力坚强,据史料记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和斯巴达在安菲波里斯附近的一次激战中,雅典损失约6 0 0人,而斯巴达仅仅战死7人;在温泉关之战中更是以300勇士凭借地理优势抵御住了波斯几十万大军的进攻,尽管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而战败。

2.2 体育文化对遗传的影响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名言,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遗传的作用,但也确实说明了遗传的重要。斯巴达体育文化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大的特色,就是对选择后的一代,通过体育的手段,进行长期的锤炼使其成为优良亲代,进而使其子代获得优质的遗传。首先是选择良种,斯巴达的法律规定儿童归国家所有,婴儿出生后先由父母用烈酒给婴儿洗澡,以此来初步检验新生儿的体质,然后还必须接受专门长老严格的检查,长老们受国家的指派行使国家的权利,只有在检查后被认为体质符合健壮标准的婴儿才准许留下来,交由儿童的父母代为国家抚养,检查后被认为是身体虚弱或畸形的婴儿,便被抛之荒野任其自生自灭,或者扔给希洛人让他们捡回去抚养;其次对于男子的锤炼,上文已有表述;再次对于女子体育,斯巴达在所有的希腊城邦中是绝无仅有的,古希腊是个典型的男权主义国家,一律禁止女人观看奥运盛会,更不让她们去参加体育运动,只有在斯巴达,女人能够真正享有体育的权利。斯巴达人认为女子的第一天职就是要养成强健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只有强健的母亲才能生出健壮的婴儿进而培养出英勇的战士,所以国家对未婚女子在体育方面的训练十分重视,虽然斯巴达的女子终生在家中度过,不像男子那样过着城邦国家“军营式”的生活,但她们平时也都被编成若干个团体,接受国家的严格管理和训练,训练的内容和男子接近,只有结婚以后才能停止在公共场合的练习。正是这种必须经过初步严格的筛选和经历近乎残酷训练使得斯巴达人具备了优良的遗传基因,并且一代一代地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

2.3 体育文化中强大的制度文化

一个理念或者思想的实践效果关键取决于践行的力度和落实的程度,斯巴达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取得与众不同的成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践行的过程中,以法律做后盾,层次落实,并且有着很强的稳定性、延续性、强制性,如婴儿从出生即归国有,必须接受国家长老代表国家的严格检查;7岁以后进入国家公育机关编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18岁至20岁进入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年满20岁的青年还要被派往边境驻扎,开始10年的军事实战训练等等。另外斯巴达人认为生出健壮的婴儿是女子的首要职责,所以当时斯巴达的法律规定:到生育年龄者必须选择有利于生育的时期结婚生育,老夫而妻妾小者,必须带一个年轻且健壮的青年回家,与年轻的妻妾婚配,以便生出体格健全的孩子[5]。在今天看来一些非常不民主、不人性的做法,可为了强种、强国斯巴达在制度上进行明确的规定,严格甚至苛刻地遵守并执行,在全国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反必究”的局面,所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3 斯巴达体育文化对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思考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斯巴达的体育文化,其“糟粕”主要体现在它被少数奴隶主阶级所占有,意在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体格强壮、忠于统治者的强悍军人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忽略了国民的心智教化,抹杀了儿童的个性,这些与现今“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背离,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其在遗传性和获得性上的有机结合,使得其国人体质与健康得以极大改善和提高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体质和军队的战斗力,使斯巴达成了不可战胜的城邦国家,这应该是其“精华”所在,可以为今天饱受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困扰的我们提供一些的借鉴。

3.1 立足当下,儿童优先

斯巴达婴儿出生后的“国检”以及7至18岁进入公育机关进行的半军营式的训练,均体现对儿童和少年教育的重视。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强大了国家将来才能强大。对此我国学者也有阐述,如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先生,他亲历了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写下了《少年中国说》这一不朽之作,文中提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6]。”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增强少年儿童体质的重要性,从幼儿园开始就规定必须开满相应的体育课时来促进他们身体的发育和体质的提高。尽管鉴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效果不尽人意,但至少已经在制度层面得到了保证。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实与检查监督,同时进一步制定配套的一些方针政策。现在体育已经被纳入中考,有人大代表还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尽管这些做法有待商榷,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的重视,抑制学生体质的进一步下滑。人的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于它的提高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斯巴达的教育证明一定要抓住儿童时期这一关键期,经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循环,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立足当下,把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有机结合点落脚点在于儿童和少年身上,他们具备了强健的体质后可以使子代获得很好的先天遗传,为其后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进而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3.2 吃苦教育,正确引导

斯巴达公民要取得公民权,所吃之苦、历时之长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罕见,不过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那都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提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一吃苦教育的观点,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励他不断的进取;而安逸的生活则很容易使他沉溺其中走向颓废。一些古语如“千金难买少时寒”“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终于打败吴王夫差,唐僧历经八十一磨难方能取得真经,无数事例都说明成功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必然充满了崎岖和荆棘,必须要有吃苦精神,必须要在困难中得到磨练和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重文轻武,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等等,这些不仅使得青少年儿童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连续下滑,而且吃苦精神和耐挫能力大打折扣,竞争和拼搏意识缺乏。这样的孩子,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斯巴达体育文化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尽管非常不人性化,但其中蕴含的“吃苦教育”理念,其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严酷的训练等与孟子的观点非常相似,是我们今天应该借鉴的。被誉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在体育教育方面也希望国家能采用痛苦法和快乐法来引导和教育儿童。痛苦法就是儿童在锻炼中磨炼并砥砺意志;快乐法则是让儿童在磨炼中尝到欢乐的喜悦并乐此不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应加强理论上引导,让少年儿童正确理解吃苦的意义,并在方法上的加强指导,让他们能吃苦,舍得吃苦,正确吃苦,不以吃苦为吃苦,在“痛并快乐”中健康成长。

3.3 举国体制,适度拓展

“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界为实现一定目标,采取有效地集中、统一国家力量,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机制及相应的组织体系,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体育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制度保障[7]。我国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实行“举国体制”,举全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在2008年奥运会上更是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使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过时至今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已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民众对“举国体制”评价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不过我们认为在新时期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我国的“举国体制”,一方面在竞技体育方面要继续加强,在国际大赛上取得能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成绩;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完全可以拓展到其它一些急需发展的领域,建立新的“举国体制”,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如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事关国家未来的发展,饱受诟病的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现状急需改变,相信只要“举国体制”适度拓展至此,上下同心,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

4 结语

对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国家一直非常重视:2006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与健康作为重要突破口,坚决遏制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的持续下降,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8]”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这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颁布的最高级别的文件[9]。但是,据毛振明教授对2007年《意见》实施情况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学校几乎没有进行过《意见》中部署的任何工作[10]。时至今日十几个年头又过去了,情况还未得到好转,这不能不让人痛心。孟子曾告诫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能让这种“温水煮青蛙”状况再持续,望能借鉴斯巴达通过体育文化的构建而大大提升国民体质的先例,丰富和拓展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思路。

[1]杨文轩,陈琦.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23.

[2]刘斌,张戈.“健康中国 2030” 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9(4):7.

[3]体育史编写者.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42.

[4]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45.

[5]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4.

[6]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133.

[7]杨铁黎.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141.

[8]体育锻炼:青少年的必修课http://gaozhong.eol.cn/ge_di_gao_zhong_9191/20100322/t20100322_458750_1.shtml.

Thoughts on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from Spartan Sports Culture Perspective

YI Sulin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225300, Jiangsu, China)

泰州学院2019年校级课题资助,项目号:2019JGC24。

移素林(197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体育。

猜你喜欢

斯巴达体质体育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我们的“体育梦”
横眉与俯首
横眉与俯首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