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2021-11-21

读与写 2021年1期
关键词:积极性教学质量教学方式

郭 媛

(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南溪小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在上课期间很难全神贯注,集中精力的去听课。课堂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坐在座位上没有兴趣听讲,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着课。学生听得没意思,老师讲得没激情,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很消极,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如何去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呢?下面就从三方面介绍如何将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

1.微课教学的两面性

微课的含义是通过简短、新颖的教学视频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讲解。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例片段,在课例片段的讲解中参杂了设计、素材、练习、拓展和反馈等部分。微课的时长只有几分钟,但是如果老师的微课视频制作的够新颖、够有趣,那么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可以吸引全班学生的目光,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堂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1]。适当的将微课运用于课堂产生的效果远比老师滔滔不绝的在讲台上讲课的效果要好。但是如果老师制作的微课视频质量不高、时间又长、新颖性和趣味性不足,反而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磨灭,如果有同学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觉得很枯燥乏味,那么在之后老师的讲解教学中,该同学也不会太过于认真听讲。综上可得,微课既能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使教学质量降低。所以,老师制作微课视频的水平和想法,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微课教学的态度。

2.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创建高效课堂

上文论述了将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两面性,下面本段将着重论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课视频的制作往往会通过幻灯片、图片、音乐和动画等内容来丰富微课视频。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他们的听觉,视觉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当他们遇到自己熟悉的一句台词、一首歌、一个表情包或者一个熟悉的动漫人物时,他们观看微课视频的积极性也随之被提升,然后会集中注意力观看,这时微课中的教学内容就会丝毫不差的被学生接受,进而为之后老师的讲解奠定良好的听课基础[2]。

2.2 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微课视频讲解不同于传统讲解,传统的教学讲解,语言枯燥生硬,老师总会将重点内容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听课的兴致被磨灭,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上其他课不困,而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昏昏欲睡。但是微课教学就会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微课视频的时间很短,但是涵盖的教学内容范围十分广,每一句话都不重复,每一个词语都具有新颖性,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不会厌烦,也不会产生消极情绪。

3.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

3.1 将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简单化。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其仍处在认词识字的阶段,对于课文中的长难句很难理解,学生整合句式的能力不高,导致有的课文片段虽然字都认识,但是读不懂句子表达的意思。这时就需要微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夜书所见》,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微课教学,通过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描绘的意境。如果没有微课视频的引入,仅仅依赖老师在课上对古诗进行翻译,学生是很难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的。

3.2 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由于新课标的变化,三年级的学生的课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每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一个学期的时间涉及到的知识点最后都会在期末考试中考察。复习对于学生来说任务量巨大,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讲解本学期的重要知识点,如果课上没有时间播放微课,老师可将微课视频留成作业,让学生自行观看。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教材中,每一个单元学习完毕后都会有语文学习园地,学习园地包含了一些生字生词,老师可以把这些整合起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课上进行读写,省去学生翻书的时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课作为新时代下的新教学方式,其能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补充,随着教学改革,微课教学即将走入每一个课堂。学生可通过对微课的学习,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利用微课,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塑造更好的师生关系,节省教学时间,创造高效课堂。当然,微课教学具有两面性,需要老师控制微课视频的时长以及丰富微课视频的内容。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微课教学模式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猜你喜欢

积极性教学质量教学方式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对工资薪酬激励员工积极性的分析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