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指导学生善读、乐读的课堂实施策略

2021-11-21高肖兰

读与写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内容

高肖兰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北兴初级中学 广东 广州 510897)

当前,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尤其突出阅读教学体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何为阅读?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善读、乐读文本,正是这一阅读教学理念的体现,有了阅读能力,才能接受大量的信息,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学生只能在学会阅读,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文化知识,获得新鲜的思想,受到良好的道德情操并学会思考,使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文本阅读的教学应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先导、基础和杠杆。如何把握好这个杠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在课堂活动中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善读的能力、乐读的习惯。

1.先要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认识一定数量的字、词,一定的综合理解能力、联想想象和思考能力,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素养。

2.培养善读能力的方法与技巧

2.1 阅读速度的快慢。初中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为贯彻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提出阅读总量400万字的要求。所以中学生阅读速度的快慢尤显重要。当大脑的思维速度与获取信息的速度协调好,使其趋于同步,理解的能力也会达到最强。理解能力的增强也会提升记忆力,因为记忆的基础就是大脑根据信息组织意义的能力。那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时有的放矢地捕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和兴趣?又可以加深阅读理解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阅读材料的文字都表示着一定的信息,但并不是每个文字的信息都相等。有些词语是关键的,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对每一个对文字、语段平均用力,而只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其他内容则快速带过。只有这样,阅读才会有张有弛并达到一定速度,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2.2 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新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七到九年级学生语文能力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素养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力求从不同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七年级在阅读策略方面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厘清思路等;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个学习目标,理解一些精辟的议论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首先学生能准确找到这些议论句,并知道议论句在全文的叙述中起贯穿全文的作用。之后再介绍议论文中的“叙”的写法,能这样清晰地解读文本,学生必须掌握议论句及其作用,才能更层层深入挖掘文本,找出疑难点促进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兴趣。

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课文中有各类文章……皆须善读,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且有禅益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故凡篇中之内容决不可随便放过,此其一。又不可脱离文篇,作不相干之发挥,致违循文求义,练成读书本领之旨,此其二。”再如学习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是把握说明文的问题特征,了解常见说明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特征,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学生能运用“思维导图”模式,从“写了什么”、“怎样写”、“写得怎么样”和“写作意图”四方面理解和分析说明文的特点,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这样学生能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善读的能力。

2.3 对文本内容记忆的多少。从范文里或者现成阅读经验里索取素材,这时文本内容记忆的多少,对解读文本尤为重要。文本内容的记忆,更多取决于预习阶段,预习的直接目标是初步熟悉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根据自学提纲或教师的要求思考课文中的问题,随文旁批。它在培育学生“先学”,培养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学生对文本内容记忆的多少,是一种课前的准备性学习,学生自己阅读、思考、练习的记忆越深,它就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到了课上深入理解时,如果发现自己的初步了解和课上的分析研究相吻合,自会获得成功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如果自己预习所得和课上分析研究不相合,也会促进思考,激起其一探究竟的欲望,避免了在下一阅读教学阶段被动听讲状况的出现。这也是善读的一种很好方式。

2.4 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深度。对文本理解的深浅是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阶段,是对课文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朱熹曾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的骨髓,方好。”预习以后,学生对课文已有初步的理解,但这种理解还是不全面、不深刻的。要根据教学目的,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比如讲《紫藤萝瀑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呢?可以抓住课文下面两部分内容:“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关于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和“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教师可抓住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描述、讲解和补充,以帮助学生对作品时代背景的理解,“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才华横溢的小弟身患绝症,正在医院抢救。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于是写成此文。”和课文“那时”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文革时人们认为,养花的人脱离了劳动人民,代表着生活的腐化。”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时代背景,更形象更具体,既可以把资料性的抽象的介绍具体化、形象化,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文字内容的理解。

此外,学习课文的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研究课文的篇章结构学习文章写作技巧上的特点等都有利于把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指导学生渗透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处于生动活泼的状态。

2.5 在文本内容的激发下,能合成、再生出多少新的认识。它是理解性阅读的后的进一步深化,对解读文本中于自己有用的东西的发现有多少?掌握了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章各方面的评价和欣赏,它包括对优美词语的欣赏评判,对动人情节的欣赏评判,对人物形象的欣赏评判,对主题思想的欣赏评价。就是合成并再生出的新知识。评价鉴赏能力强的学生,就能从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例如,学完《驿路梨花》后,指导学生评论作者以梨花托物寄情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时,教师先交代评论目的:课文以梨花托物寄情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然后指导学生把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找出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欣赏评论,学生的收获就会较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就必须重视练习的作用。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也是合成、再生出新知识的基本材料。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补充练习。

如学习完《春》,学生认识到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后,不妨把七年级学生带出课堂,对景物作实地观察,实地描写。如此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合成新知识的手段。合成、再生出新的知识过程还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练习中,学生试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会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觉得学过的知识有用,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牢固。练习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理解到运用本身就有创造的意义,而练习更有广阔的余地可供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遵循阅读阶段的科学序列,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善读,让学生旨在梳理出学生文本阅读的有效方法;乐读,激发兴趣,激励学生。由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阅读,人人参与,人人阅读!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主要内容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