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人文体育文化的传播研究*

2021-11-21王长龙崔安福

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文受众环境

王长龙 崔安福

新媒体环境下人文体育文化的传播研究*

王长龙1崔安福2

(1.阳光学院 基础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15;2.南方医科大学 通识教育部,广东 广州 510515)

在当前信息传输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类新媒体应时代而生,通过媒体传递信息已成为人们生活交流、联络、沟通和获取外界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人文体育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环境,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从而使全民受益,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促进大众的身心健康。

人文体育文化;新媒体;传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亦随之提高,人们对体育文化也愈加重视。体育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体育文化在人文主义中的价值、作用和重要性愈加显著[1]。然而,当前我国的科学人文体育文化相对于目前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方面均明显不足,目前新媒体环境不断的发展、创新,给予人文体育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机遇,本文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文体育传播活动。

1 人文体育文化与新媒体

1.1 人文体育文化的简介及其以往的传播形式

体育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使人类在生命进展过程中保持健康的身心、促进生命间的互动与协作、教育个体生命发扬体育精神。以奥林匹克运动主导的竞技类体育文化,对青少年有拼搏进取、超越自我的教育意义。我国清华大学生曾发出过“为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更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典范[2]。体育文化充分反映出一个时代、民族以及国家的生活健康形态和价值观。21前世纪,由于通信发达程度不足,主要依赖传统媒体进行人文体育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主要以体育新闻报道为主,辅助介绍赛事项目、体育机构组织、体育产业信息。对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予以体育赛事进行深度、真实的传播,在人文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1.2 新媒体的衍生

近年来,国家的电信行业、互联网行业、广播电视网络行业的迅速发展,三网合一战略的持续推进,新媒体技术日趋成熟,较好地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媒体传播形式,广播和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与手机、互联网融合,更促进了信息的及时传递[3]。微信、博客、微博、播客电视、移动、IPTV等新媒体的存在形式,促使媒介的活跃程度剧增。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中旬,我国网民数量高达6亿人,手机网民仍在持续迅速增长,手机网民在微博的使用率由5%增至45%,为增幅最大的一类网民。新媒体的衍生广受大众欢迎,这主要的原因除了求新存异的心理作怪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新媒体与大众的休闲娱乐时间需求相吻合,在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表达互动、娱乐的同时,使用的时间和空间较为灵活,合理使用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造成实质性影响。此外,新媒体采用超文本和多媒体呈现信息的形式,其信息的储存可全覆盖性与海量性,人们信息活动可以全天候而不担心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错过重要信息,其存在形式更加人性化和多种选择性。新媒体的信息共享模式,意味着大众不再仅仅为信息的接受者,还可进行信息备份生产,任何人都可以作为发布信息者和信息把关者[4]。新媒体的衍生,使受众具有主动性和互动性,更能体现人文关怀。

1.3 新媒体在人文体育文化传播中的意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文化的形式有所不同。国家的体育发展规划中,“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协调发展各类体育活动。该规划由此成为现代社会中体育发展战略的指示目标[5]。体育文化再也不是以个体独立存在,而需要与文化相结合发展,通过考察文化传播环境,融合休闲放松的理念,使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丰富多样。依据文化产业的发展,体育文化活动应凸显休闲理念。当前,人们运动休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娱乐休闲,娱乐休闲可有效地促进大众的身心健康,当然也成为人文体育文化重点推崇的主题。

在现今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人文体育文化与新媒体的大环境相呼应。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文体育文化侧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多样化的体育知识和形式向大众和个体重点传播,强调全民参与,注重传播体育精神和鼓励人们进行休闲娱乐的体验,试图采用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增强国民身体素质。而新媒体环境,侧重于受众的体验和自主性,以便受众在媒体传播过程中进行较好的参与。新媒体的整个传播形式与理念,非常适用于人文体育文化的传播意旨[6]。其二,新媒体环境的快速、立体的传播优势,是人文体育文化传播的沃土。对于人文体育文化的传播,新媒体环境可为其创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传播通道,可迅速、立体地为大众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特别是当前微信、微博这部分具有个性化的媒体传播环境,可使受众迅速关注、融入和参与,这种传播形式无论从时间和空间方面,都为人文体育文化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较好地促进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文体育文化既具有传统体育的内涵,同时也应时代的需求创新发展,与正在高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接轨整合,为体育精神的传播和大众的休闲活动提供了便利。

2 人文体育文化传播与新媒体环境的结合

2.1 实时互动的人文体育文化传播理念

媒体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互惠共存,相互促进,当然,人文体育文化也包含在内。随着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进步,体育文化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将传播理念更新发展。新媒体环境的迅速普及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的实时传递和互动,衡量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信息能否进行实时互动[7]。目前,各大赛事在播出期间,大范围采用信息实时互动的方法。如公众可通过短信、微信、微博等传播工具参与到各大赛事的直播过程,对赛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互动讨论,每个人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赛事进行评论,并可参与到媒体组织的相关活动中;通过传播过程的互动,使受众更加深入地体验赛事,进而增加受众的关注兴趣和后续持续传播的关注度;同时在体育赛事的互动过程中,传播方可通过互动参与的奖励回赠受众相关的体育用品,增强受众的参与感。总之,互动的形式与方法纷繁多样,在传播人文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加强实施互动理念,提高人文体育文化传播的效果[8]。同时,通过受众互动参与的形式,充分了解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加强具体传播体育精神,以通俗的听觉、视觉形式,将抽象的精神文化代入,从而让受众深入了解体育及与体育有关的人文情怀。

2.2 新旧媒体结合拓宽传播渠道

随着新媒体的推进,与其它的文化传播相同,新旧媒体在人文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其角色演变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人文体育文化的传播应充分利用新旧媒体的优势,将二者加强融合应用,扬长避短,以开拓人文体育文化传播的新篇章,达到广泛及深入的进行人文体育文化传播的目的。近些年,部分传统的电视台通过网络环境搭建电视频道和博客,为人文体育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广受大众所喜爱。在融合和优化新媒体的同时,将人文精神充分发挥,重视受众的兴趣爱好,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弊端予以避免[9];以往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因受限于信号接收,使赛事与其它节目重叠,从而导致需要进行艰难抉择的情况。新旧媒体实现融合后,受众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还可以重播的形式对喜欢的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对于体育文化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受众体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传统媒体更加具有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的优势,虽然在空间实效性的优势不足,但是在深化信息的报道以及权威性的传播活动优势明显[10]。为了加强人文体育文化的深入传播,使受众进一步思考问题,免于表面、浅显地了解人文体育,由理性的角度对人文体育进行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应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传统媒体进行深入的报道和传播。

2.3 微传播的充分利用

随着微信、微博、播客电视、移动、IPTV等微平台的推广和应用,人们的社交平台运用习惯也随之逐渐改变,特别在当前强大的科技与商业模式的孕育下,各种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的事情频现。在前两年的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中,推出摇一摇送红包的互动环节,在其中的一波送红包环节,摇动次数高达72亿次,由此可以体现出微信在社交平台中的重要地位。从央视的这次活动中,可以看出来,微平台的传播潜力和平台影响力巨大[11]。在微传播的影响下,人们更愿意通过简单、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渠道,特别是目前3G、4G网络的更新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手机这一移动终端。

当前,传播方式的纷繁多样,新媒体环境的优势逐渐明显,其实时性、互动性的优点对于人文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肥沃的润土。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体育文化的不断推进,其人文体育关怀精神凸显的同时,仍需深入群众之中,使群众更充分地了解人文体育并参与其中[12]。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更新传播理念、提高传播效率、加强新旧媒体融合,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人文体育精神。

3 结语

如何通过受众的兴趣爱好实施良好的传播效果,是为当前新媒体值得深思的问题;突破传统的传播模式,开拓更为宽广的传播途径,以使人文体育文化得以有效传播,应采用新旧媒体融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方可使人文体育文化得以更好、更有效的传播。

[1]张玲.新媒体时代大众体育文化的普及与发展[J].新闻战线,2016(20):35-36.

[2]李亚男.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全球化传播价值研究[J].体育科技,2016,37(6):56-57.

[3]王斐.新媒体作用视域下的社区体育文化发展路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7(10):120-121.

[4]刘沙菲.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推广体系的建设[J].新闻战线,2015(16):51-52.

[5]黄娟.新媒体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6(4):86-88.

[6]吕庆祝,刘玲.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运动,2016(4):124-125.

[7]陈英军,李振川,易灿.新媒体时代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现状及方略探析:以株洲市市区示范性普通中学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82-86.

[8]刘天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播创新策略[J].青年记者,2016(14):129.

[9]李贺.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传承[J].宿州学院学报,2016,31(7):100-102.

[10]徐冬园.报业时代下体育文化传播的单向性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239.

[11]陈英杰.体育媒体如何促进体育文化建设[J].新闻战线,2016(8):36-37.

[12]徐冬园,姚强.对新媒体时代下体育文化传播方式的分析[J].体育科技,2015,36(1):13-14.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Humanistic Sports Culture in the New Media Era

WANG Changlong, etal.

(Yango University, Fuzhou 350015, Fujian, China)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FJ2019B049);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项目(JAS180772)。

王长龙(1982—),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公共服务管理。

崔安福(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人文受众环境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环境清洁工
人文社科
漫观环境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