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探析

2021-11-21朱迎阳

大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体系职业

朱迎阳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终身教育概念最早于1965年由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其在1970年所著的《终身教育引论》中对终身教育定义如下: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开始到结束这整段时间内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这个教育整体,既包括正式教育,又包括非正式教育;既包涵学校教育,又包涵社会教育。各种模式相互补充,相互综合,作用在每个人需要的不同阶段,组成了每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人性化、职业化、社会化发展过程。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不同教育类型。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帮助学生实现从职前到职后针对某个职业的不断发展,强调教育过程的延续性。因此两者在一定层面存在一致性。当前我国正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融合终身教育理念,以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自身发展。

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统筹发展,吸纳普通教育的部分教育模式。虽然目前职业教育的体系尚未构建完全,但其目标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可以得到进一步实现和深化,职业教育应转变传统模式中一次性就业教育的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继续学习、自主发展能力,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实现形式和途径[2-3]。职业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的补充作用可以使两者的理念得到更好贯彻,实现更优质高效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地位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确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的种类。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大树上的重要一枝,使人才与社会一线直接相连,职业教育不仅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各工作岗位的人力需求,更使社会直接受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的优化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力。因此作为生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人对产业能否成功升级起着关键作用。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近些年的规划、整改和发展,已经实现了初步的体系化、专业化、时效化。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产业出现和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等一系列关于产业、人口的问题都对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国以职业教育为纽带,保证高素质劳动力的产出,将劳动力输送至生产一线,实现从里到外的更新。

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大背景下,加快构建以国家内部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辅相成的新型发展框架,是适应当下内外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调整,更是让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重要一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要利用好我国健全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因此,未来我国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只增不减,职业教育承担着的历史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一)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在多重内涵上均具有一致性

两者虽然培养的最终目标、教育模式、教学重点不同,但在教育理念方面仍有不少相通之处:

第一,两者均主张教学内容的职业性。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教育应该从时间跨度上覆盖人的一生,应该囊括人发展的全部。而职业作为人生存生活在世界上所必需的一部分,是人一生中不得不重视的重要内容。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应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以获得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而职业教育正是这一任务的承担者,它为人们提供职业的起始培训,并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打下牢固基础,两者的主张在此趋同。

第二,两者均主张教育空间的融合性。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基于一整套系统的原则建立起的全面的教育体系,这个原则又贯穿在这个体系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这说明终身教育应当作为教育设计的原则被教育系统的所有环节所考虑,通过清除学校教育的障碍、为教育设施与资源的整合构建起具有强大社会渗透力和参与力的教与学的网络,使教学的过程无处不在。而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也从原本传统的封闭的单一学校教育模式向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多元参与的混合模式转变,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逐渐形成。

第三,两者的中心思想相同,共同主张教育目的双重性,均主张学习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性。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应当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所有教育活动。终身教育认为人除了“经济人”的身份外更应是“社会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组成者,教育除了满足人对于工作和职业需求外还应注重发展个性,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学生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学习,更新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契合的知识,从而增强对社会的适应力。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职业教育既是为了学习者的更好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保证人人能安居乐业,社会经济能和谐发展。两者均体现了教与学在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过程中的延续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

(二)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场所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工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的变迁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要想适应当下日新月异的生活环境,就必须积极实践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这样才不至于湮没在时代的浪潮中。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要想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就需要做到创新驱动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及资源驱动模式不应再是中国发展的主要动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决定性作用才是未来的重中之重。我国未来对于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因此,在上述背景下,更应当把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使职业教育更加开放、包容地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获取与社会发展始终适应的、高于当前自身层次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这不仅是实现劳动者个人发展的要求,更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沉动力。职业教育对大众的普遍性应当体现在教学方式的灵活上。职业教育应当融合终身教育多层次、多方向、多场所的理念,既要有职前教育,也要有职后教育;既要有岗位培训,也要有基础素质培训。

(三)职业教育体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随着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持续上升,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宗旨已从单纯实现职业技能的培养转向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需要转变原本职业至上的传统职业教育观念,树立崭新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新型教育观已经成为如今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当包括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应当成为学生应对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等的素质资本,同时这些能力也将为其未来接受继续教育,实现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一)改变原有的“低层次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的准入门槛较普通高中、本科更低,因此容易使人们对职业教育形成“低层次教育”的观念,认为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不得不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家长们对于职业教育往往有着歧视、轻视的态度,这让原本起步晚、尚未完全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着严峻的生源问题,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要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可从以下两点着手改变:

一是完善相关制度与政策,确保职业教育在未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逐步通过调整并完善招生、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与政策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从而真正实现两者的平等。

二是加强职业院校的综合素质建设,提高教师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注重树立学生的职业平等观,确保学生能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专业和职业方向,成为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合格人才,让职业教育成为让学生、家长、社会都放心的教育。

(二)完善课程体系间的衔接性

从“十一五”规划至今,经过不断完善,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具有初职、中职、高职等层次的阶梯式职业教育体系。然而,因为不同层次职业院校的面向人群和建校初衷的差异,其培养目标也难以统一,故各职校通常独立运行,不同层级之间的衔接性较差,以上都阻碍着职业教育本身的贯通和发展。首先,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设计应充分考虑在各教育层次之间有纵向的联系,同时在同一层次内,课程与课程之间也应有横向的关联。课程是学校实施教学,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和载体,因此课程设置要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其次,各层次的课程设置应注意互相衔接,避免出现重合以及难度跃升;在同一层次内,不同课程的设置应实现学习范围的全覆盖,囊括所有必需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其中衔接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基础素质课程。基础课是学生获得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基础素养的主要途径,要根据年龄段差别、生源质量和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进行系统设计。例如思政教育类的课程,应当从最基本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教育到基础的民法概念,再到最后的社会学、哲学概念教育,逐步进行难度的提升,使内容的广度能与教育的层次相匹配。

其二,专业知识的衔接。专业课作为将学生由“自然人”转化为职业化的“社会人”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主要课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应当侧重有所不同。例如:中专层次的课程内容应以操作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高职层次要以智力技能为主,同时掌握一定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以满足智力技能的实施。

(三)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连接

贝塔朗菲提出的“开放系统理论”要求对系统的研究应不仅包括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还要包括系统与外部的联系。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体系整体设计时,更要充分考虑与外部的连接功能。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同步发展,可将市场化理念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即让职业教育走向市场,适度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为社会培养出针对性的专业人才,确保学习者都能有所用。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体系职业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