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公司自主权与技术创新绩效、技术转移绩效的关系研究

2021-11-20陈志军刘锡禄

关键词:自主权母公司经营

陈志军, 刘锡禄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在科学技术飞速更迭、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特别地,作为我国大型企业主要组织形式的企业集团更加需要先进的技术来应对国内挑战和国际竞争,以期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和稳定增长提供更大的助力。作为集团的有机组成部分,隶属企业的技术创新对集团整体的技术积聚和技术突破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探索子公司技术创新过程和效果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于技术创新前置因素的探讨,大多数研究聚焦于企业资源能力禀赋与外部环境因素。例如,企业与本土竞争者的“竞合”促进了其创新绩效提升[1];数字金融发展通过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对企业创新具有结构性驱动作用[2];平台、生态系统等企业创新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3]。此外,部分学者从知识产权的获取、保护与商业化这一角度对前置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4]。纵观已有研究,本文发现几点研究不足。首先,较少研究关注和探讨集团隶属子公司与独立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单体企业,子公司在战略实施与日常经营的过程中要接受母公司控制并获取资源支持,同时被赋予一定自主性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及时作出反应策略[5]。拥有充分自主权的子公司能够更加灵活地对当地市场环境作出反应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而不同学者在对德国、丹麦、英国和日本的跨国子公司的研究中得出了不一致的研究结论[6-8]。鉴于此,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集团隶属企业的自主性与其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其次,已有研究大多只着眼于技术创新绩效,对技术转移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9]。考虑到子公司所处的具体情境,集团内部网络增加了子公司间业务互动与技术交流的频率,为技术转移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保证。技术转移作为子公司产生新产品的重要形式,理应得到充分重视,因此有必要将技术创新绩效与技术转移绩效囊括到同一框架内考虑。

综上,借鉴陈志军等的研究[5],本文将集团隶属子公司的自主权划分为战略和经营两个维度,深入探讨二者与技术创新绩效、技术转移绩效的关系,以期丰富集团创新研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将企业看作一个复杂的知识处理系统,知识基础观强调知识整合这一行为及过程对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发掘与提升,并决定了企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两大任务:一是整合、吸收和利用公司内部知识,促成新的专门知识的价值性创造,这种内部整合创造被定义为技术创新;二是从企业外部获取有效知识[10],并将这种外部获取技术知识定义为技术转移。具体而言,技术创新绩效是在某经营期间,公司内部开展某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的效益及基于公司内部技术研发取得的成果,通过评价这种效益与成果,使企业得以系统性地逐步改进和完善其创新过程,提出并采用对自身最行之有效的创新战略,以进一步维持和增强竞争优势。技术转移是指包括专有性知识、技术诀窍等“软件”技术和机器设备操作或制造方法等“硬件”技术在内的两类知识于不同企业或不同经营实体间的移动。作为衡量企业外部技术与知识搜寻能力的指标,技术转移绩效是组织通过技术转移所额外获得的概括了组织内部和外部以及包含了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的所有效益[9]。考虑到子公司的具体情境,集团内外部网络为其技术转移的实施提供了保证,因此本文从产出视角出发,将技术产出绩效分为技术创新绩效与技术转移绩效,并分别探讨子公司自主权对技术创新绩效和技术转移绩效产生的影响。

子公司自主权是指子公司被母公司赋予部分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决策与经营管理相关事务[6-7]。陈志军等在研究中将子公司自主权划分为反映子公司可以在多大限度内自主设定“议程(agenda)”的战略自主权与代表子公司可以在多大空间内自主地处理日常议题的经营自主权两个维度[5]。战略自主权活动包括安排研发费用、确定产品经营范围和设置年度预算等,这些活动属于董事会的职责范围。经营自主权则指策划营销行为、设计薪酬福利、组织员工招聘和培训等属于经理层决策范围内的事项[8]。子公司的自主权越大,其拥有的战略、经营方面的决策权往往就越大。

1. 战略自主权与技术创新绩效

企业集团对其隶属企业实施战略控制的两个主要抓手为战略制定与战略监控。前者是指企业集团在确定战略方向、讨论战略计划、谋划战略路径和评估战略风险等管理工作中对子公司施加影响。后者则是指企业集团对子公司层级的重大决策进行监控和批准,评估子公司的管理效益并根据评价结果相应进行奖励或处罚。企业集团为谋求更大的总体利益而设置子公司,通过母子公司间的运营协同,实现并增强集团整体的范围经济以及规模经济,因此子公司的战略活动不能完全同母公司总体战略相脱离,对其战略活动实施控制是母公司的应有手段[5]。同时,母公司也需要给予子公司合理的战略自主权,通过适度的战略放权激发其管理团队的潜力,提升子公司管理创造力和组织活力,但给予过大的战略自主权可能导致该子公司与集团内部网络产生偏离,不利于其获取集团内部资源。笔者认为,子公司战略自主权与技术创新绩效两者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

在母公司的有效监督之下,具备适当的战略自主权对子公司而言在提高创新绩效上更为有利。一方面,适度的监督与控制从资源和制度两个方面保障了子公司的自主创新活动。母公司通过兼任董事、派出高管等方式增强了母子公司之间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更为密集和准确的信息流动减少了母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子公司能及时准确地从内部网络获取关键性技术资源和知识提供了便利。同时,具有“双重身份”的兼任董事凭借自身在能力、经验、阅历、知识和社会资本上的积累往往可以从更为宽广的视角参与子公司的战略决策,从而更好地审视战略方向、评估战略风险、制定战略计划、监控战略执行、提供战略建议,最终有利于提高子公司的绩效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适度的放权能够为子公司高管“松绑”,培育其创新能力。当子公司被赋予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性时,有利于激发其创新热情,综合运用集团内外部资源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创新绩效提高。

然而当子公司战略自主性超过一定限度时,子公司技术创新绩效可能会有所下降。从网络视角出发,子公司的战略自主性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集团的内部网络的松散程度,集团在战略上越放松对子公司的管理,在子公司层面越难以形成和制定同集团或母公司相一致的战略[11]。过大的战略自主性使得母子公司之间关系变得疏远,削弱了隶属子公司在企业集团中的地位,降低了其在内部市场中获得资源以及议价权的能力,这导致子公司的集团地位边缘化且较难获取集团资源支持,从而不利于子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1:子公司的战略自主权与技术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即适度的战略自主权能促进子公司技术创新绩效,而过大的战略自主权会抑制子公司技术创新绩效。

2. 经营自主权与技术创新绩效

子公司经营自主性是指子公司的管理层贯彻执行集团母公司董事会决策的程度,包括贯彻执行的母公司决策的自主程度与在确定执行内容和方式的自主决策程度[5]。与母公司保持战略上的一致性可以使子公司借助与集团内部市场的密切联系获取内部资源和信息[12],但如果子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缺乏自主权,从集团内部市场获得的这部分资源与信息一般很难得到高效利用,也很难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在多数情形下,子公司相较于集团总部更为熟悉与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实际运营状况,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有助于子公司根据自身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情况动态配置资源,进行研发与创新[13]。笔者认为,子公司所拥有的经营自主权越大,其技术创新绩效越好。

首先,子公司经营自主权的赋予表现出母公司董事会对子公司高管的道德与能力上的信任与认可,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有效激励子公司高管积极管理企业,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发挥高管能力。过大的经营自主权虽然可能滋生机会主义行为,但母子公司两级董事会仍发挥着监督和控制作用,尤其是兼任董事的设置有效预防和缓解了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委托代理问题,为子公司的“信马由缰”拴上了“安全绳”。因此,一般而言,母公司提高子公司的经营自主性所增加的收益会高于其所付出的成本。其次,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自主权可以帮助子公司更好地嵌入外部网络,促进集团外部创新资源与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促进技术创新绩效提升。子公司经营自主权越大,越有利于其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亦有助于其同外部网络建立和维持紧密联系[3],越便于其从外部网络中获取资源和进行学习,并结合集团内部网络的优势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2:子公司经营自主权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1)信息型文本:主要用于表现事物与事实,包括信息、知识、观点等。侧重传递原文的内容,语言具有逻辑性和指称性的特点。

3. 战略自主权与技术转移绩效

基于外部网络关系,企业间进行互通有无的技术转移活动已成为实施技术获取与变革的一种重要手段[9]。在公司关系网络中,技术接收方的意愿、吸收能力与转移方的意愿、相关经验以及两者的沟通合作程度,将对技术转移产生影响。考虑集团情境,子公司的创新和转移既可以来自于外部网络,亦可以来自于内部网络。已有研究表明,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通过正式(如股权、高管兼任等)和非正式(如家族关系等)的关系构成独特的内部网络,进行技术、信息和资金等的获取与交换。相对于外部网络,集团内部网络所具有的互惠特性降低了集团成员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了公司之间的业务互动与技术交流的频繁程度,使得集团内部的创新转移效率更高[6]。基于此,笔者认为,子公司较高的战略自主权不利于其技术转移绩效的提高。从集团内部的角度考虑,较大的战略自主权往往意味着子公司与母公司或其他集团子公司在创新等战略上存在较大差异[14],导致技术转移难度增大。同时,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技术开发与成果应用可能会生成一道“鸿沟”,集团内部市场往往难以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技术,给子公司直接转移使用带来难度。此外,从母公司技术转移意愿来看,子公司较大的战略自主权引起母子公司间较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与复杂的代理关系,容易导致母公司较大程度的不信任,进而导致集团总部对于技术转移的意愿程度较低。从集团外部的角度考虑,虽然更大的战略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子公司从外部网络接触新知识、新技术的范围,但由于外部技术转移的低效,进而难以弥补其在内部技术转移方面的损失,导致技术转移过程有效性受损,亦不利于外来技术与集团现有技术基础的结合,难以促进技术转移绩效的提高。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3:子公司战略自主权与技术转移绩效负相关。

4. 经营自主权与技术转移绩效

在当前科技背景下,技术的复杂性、创新的风险性和跨界融合性快速增加,单个企业仅依靠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难以应对重重创新挑战[3]。创新网络的联结促进了对外部有价值的资源的发掘,为了有效地吸收和利用这些特有资源,在保证自身资源开放性基础上,企业还必须从外部环境中持续地汲取各种知识,这种企业从外部路径获取技术知识的能力已成为促进创新和绩效提升的关键。考虑到经营自主权与战略自主权的差异,笔者认为,当子公司被给予较大的经营自主权时,其技术转移绩效将显著提升。

上文述及,技术转移既来源于企业集团的内部,也来源于集团的外部。从内部的角度来说,在战略一致的前提下,母公司会为子公司分配适当的注意力与资源支持,以保证其所需技术的获取[15]。此时,较大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激发子公司管理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集团内部展开积极的技术交流与分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技术转移绩效的提高。从外部网络的角度来说,子公司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往往意味着母公司对其财务考核的较高要求,为提高企业绩效,子公司管理者亦倾向于寻求外部资源进行主动创新,同时由于被赋予自主权,子公司管理者活动空间较大,对当地市场、行业动态走向和热点信息有更深刻和敏锐的了解与把握,更有能力嵌入外部网络,有针对性地借鉴同行业其他企业,促进其技术转移绩效的提高。可见,当子公司经营自主权较大时,无论从内部视角还是外部视角,均能够促进其更好地进行技术转移。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4:子公司经营自主权与技术转移绩效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样本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问卷的发放时间是2017年7月到11月,采用线上邮件发放和线下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是研发子公司的公司(副)总、研发主管或其他管理层核心成员。总计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45份,经整理筛选剔除无效问卷40份,剩余105份有效问卷。

2. 变量测量

出于工具有效性的考虑,本文采用的量表均是已有国内外研究较常使用的成熟量表,同时为了契合研究情境,对其加以适当调整。本文采用李克尔特5点量表进行变量赋值,1~5表示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的程度。

① 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绩效(INP):借鉴Ciabuschi等的做法[16],由5个题项组成,分别从效率和效果两个维度进行测量,具体题项如“与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相比,您所在的企业能够用较短的开发时间实现技术创新”等,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技术转移绩效(ITP):综合借鉴李柏洲等[17]、Ciabuschi等[16]的做法,包括6个题项,具体题项如“创新转移的起点要比预计的早”等,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

③ 控制变量。参考陈志军等的研究[5],对子公司规模、成立年限、是否上市、市场动荡性以及母公司规模进行控制,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权力距离文化差异和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差异参考徐笑君的量表[18],其反映了母子公司间的文化差异程度,将对集团内部公司之间的合作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知识、技术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子公司的战略地位与目标实现情况可能影响其从集团内部获取的资源数量与质量,借鉴Ambos等[19]的方法,将子公司目标完成情况、母公司注意力列为控制变量。此外,本文还控制了公司所处生命周期等表述子公司基本特征的变量,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说明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 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

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各个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发现各变量的信度值均大于0.8,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对区分效度的检验应用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表2显示了其结果:与三因子以及单因子模型相比较,四因子模型拟合性较好(x2/df=1.81;p≤0.01;RMSEA=0.09;TLI=0.85;CFI=0.87)。随后,对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发现各潜变量对应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都在0.6以上,显示出良好的结构效度。另外,通过对因子相关系数的计算,发现均小于对角线上的AVE值,从而说明量表的区分效度良好。为了排除同源误差的干扰,进行了Harman检验,发现首个因子仅仅解释了29.7%的方差(小于50%),排除了同源误差的干扰。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由描述性统计可知技术创新绩效的均值为3.554,标准差为0.849,一定程度上说明样本中企业的创新水平参差不齐,且从整体上看,技术创新水平不是很高。技术转移绩效均值为3.360,标准差为0.680,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样本企业的转移水平差距较大。战略自主权变量均值为3.875,说明在中国情境下大多数子公司在战略上更多听从母公司意见,这也符合中国人“遵从权威”的文化心理。经营自主权变量平均值为4.026,标准差为0.766,说明在中国情景下大多数子公司能获得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这与中国企业的“实质重于形式”的务实管理风格以及“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传统习惯相关。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见表3,子公司技术创新绩效与技术转移绩效、战略自主权、经营自主权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0、0.344和0.382;经营自主权和技术转移绩效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324,表示本文存在合理的主效应。

表3 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

3. 多元回归分析

对假设的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1为控制变量对因变量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可以看出,子公司规模、母公司注意力以及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差异均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首先,规模大的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强;其次,母公司对子公司较多积极的支持性关注能够更好地为其提供技术、资金等资源,有利于提高其创新绩效。此外,母子公司对事物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差异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子公司的技术创新绩效提升,分析原因可能是在中国情境下,母公司往往比较保守,避免较高频率地采纳或更换新技术,此时与之具有较高文化差异的子公司能够容忍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而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实施。同时,权力距离文化差异与子公司技术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说明母子公司间较大程度的权力距离差异不利于子公司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已有研究指出,在垂直型文化(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信息往往是从上而下流动而非双向流动的,不利于集团内部知识、技术的转移和交流。在模型1的基础上,模型2分别检验了战略自主权、经营自主权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可以看出战略自主权的二次项系数为负且显著(β=-0.179,p<0.05),一次项系数为正且显著(β=0.265,p<0.10),说明其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为倒U型,即说明随着战略自主权的增大,技术创新绩效先增后减,验证了假设H1。同时模型2中的结果显示,子公司经营自主权与技术转移绩效正相关(β=0.389;p<0.05),由此假设H2得证。

模型3展示了控制变量对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可以看到,母公司注意力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差异亦与子公司技术转移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母公司对子公司较多地积极的支持性关注能够更好地向子公司转移更多的技术、资金等资源,有利于提高其技术转移绩效;二者之间的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差异亦能够促进子公司的技术转移绩效,其影响路径与上述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类似。此外,由模型3可知,非上市子公司具有更高水平的技术转移绩效,其原因可能来自于自身资源禀赋与技术能力的不足,难以独立地实施技术创新活动,需要通过转移来实现。模型4分别检验了战略自主权、经营自主权对子公司转移绩效的影响,可以看出战略自主权(β=-0.137)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于技术转移绩效,说明战略自主权与技术转移绩效负相关,假设H3得证;经营自主权(β=0.213)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技术转移绩效,说明经营自主权与技术转移绩效正相关,从而验证了假设H4。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105份研发子公司有效问卷数据的分析,实证检验了子公司自主权与技术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自主权被分为经营自主权和战略自主权两个维度,技术绩效分为技术转移绩效与技术创新绩效两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战略自主权与子公司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②经营自主权与技术创新绩效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战略自主权与技术转移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④经营自主权与技术转移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理论意义在于:首先,将技术绩效划分为技术转移绩效与技术创新绩效两个维度,并对二者的异质性进行详细梳理与探讨,拓展了技术创新研究宽度;其次,厘清了子公司不同类型自主权对不同技术绩效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弥补了现有企业集团创新研究的空白;最后,从母子公司关系两面性考虑,创新性地提出战略自主权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拓宽未来研究思路。

实践启示在于:首先,为实现企业集团内部的协同效应,母公司应要求企业集团各子公司在战略制定与执行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但不可过度控制子公司的战略,适度的战略自主权有利于子公司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其次,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对子公司适当放权,给予隶属子公司的高管团队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力体现了总部对其能力的信任和肯定,可以实现对高管的“松绑”,激发他们的管理才能;最后,子公司经营自主权往往伴随着集团对各子公司的统一绩效管理,由集团对子公司进行绩效考核控制,使子公司高管可以避免参与一些不必要的琐碎事务,有效地为高管“减负”,从而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关注公司的战略方向。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是否应该对子公司进行放权、进行多大程度的放权,必须考虑子公司管理层的实际管理能力与信誉情况,因此研究探讨企业集团成员特征、子公司管理人员背景对子公司自主性的影响也将会是进一步拓展自主性研究的重点。另外,由于数据限制,本文对于自主权和技术绩效两者之间的调节因素并未过多涉及,有待后续相关研究的跟进。

猜你喜欢

自主权母公司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科技部等四部门针对科技自主权政策“最后一公里”答疑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高校招生自主权:历史嬗变与困境突围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尊重老年人的婚姻自主权
即将成为全球最大?Cervelo母公司Pon正式报价Accell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新规发布,确保消费自主权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