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的哀伤,你“看见”了吗

2021-11-18韩婧

大众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看见咨询室逝者

韩婧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它不是生命的反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排斥死亡,就无法全然接受生命本身。当亲人离世时,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现实,并给予必要的情感支持,是每个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痛哭的男孩

有一天的午休时间,咨询室的门被用力地敲个不停,还伴随着很大的哭声。我打开门一看,几个六年级的孩子正簇拥着一个男生进来,大家很着急地说:“老师,你快给他做一下心理咨询吧,他情绪失控了。”我将那个男生带进咨询室,问他是否愿意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他说,在课堂上一个女生提到外公生病了,他看到对方难过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去世不到半年的爷爷,于是情绪失控,哭到停不下来。

接着,我从男生断断续续的描述中拼凑出一些信息:平时他父母工作忙,他是由爷爷带大的。去年,他爷爷癌症恶化,在他面前离开了人世。之后,大人们都忙着给爷爷料理后事,没有人顾得上他。他说,爷爷以前会背着他去钓鱼,和他一起做竹蜻蜓,与他亲密无间。总是护着他的爷爷就这样突然离世,他感到非常難过。

说着,男生又大哭起来。等他渐渐平静下来后,我问:“你这么伤心,有没有和爸爸妈妈说过?”他说:“没有,爸爸妈妈在家当着我的面不再提爷爷。我当着他们的面也不提。我也怕他们伤心,特别是我爸爸。他的爸爸不在了,肯定比我更伤心。”

孩子的哀伤需要被“看见”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它不是生命的反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那些被压抑的痛苦可能会在某个节点爆发,也可能演变成一种不安情绪弥漫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丧亲家庭的一种常见状态:去世的亲人成了整个家庭中讳莫如深的话题。有些家长担心谈论刚过世的亲人,会增加孩子的难过或恐惧情绪。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没有必要说。然而,不提、不说不等于不存在。如果避而不谈,孩子内心的丧亲之痛就会一直在那里。那些被压抑的痛苦可能会在某个节点爆发,也可能演变成一种不安情绪弥漫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的孩子会因为其他亲人的去世而担心爸爸妈妈也会突然离开自己,具体表现为怕黑、怕鬼等。

亲人去世后,和孩子沟通是很有必要的。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死亡的表述,要准确、直接,如“死”“去世”等。

尽量避免过于模糊或美化的表述,如“去了天堂”“变成蝴蝶飞走了”等。这样的表述虽然看上去更易于接受,但容易给孩子造成误导——死亡是美好的,甚至是可逆的。在一次三年级的死亡教育课堂上,我了解到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认为人死是可以复活的。而这种认识,更多是来自家长的教育或者影视作品。让孩子正确地理解死亡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加懂得爱惜生命。

2.亲属去世后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但不必过于小心翼翼。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亲人去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伤心、难过的事情。除此之外,有些人可能还会有生气、不安等其他情绪。同时,家长要询问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表达出来。

3.和孩子一起商量,用一些仪式化的行为缅怀逝者,建立与逝者的持续性联结。

孩子需要和逝者进行一些仪式化的告别,但这个过程不能由家长强迫孩子去完成。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想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去世的爷爷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想想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说给爷爷听。”孩子可能会通过画画、折纸、写信等方式对逝者表达思念,家长应该支持这些行为。如果孩子对逝者的思念非常强烈,家长还可以建议孩子找一些特定的方式与逝者保持持续性联结,如保留逝者生前的物件、看看逝者的照片等。借由这些方式,将孩子对逝者的思念凝聚在某一些特定的物品或者方式上,进而帮助孩子正常地生活。

4.让孩子知道有悲伤情绪是正常的,要带着对亲人的思念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生活。

上文提到的男生在咨询中问我:“老师,这么长时间以来,我觉得自己明明已经不伤心了,但今天我还是忍不住大哭。这是怎么回事?”我告诉他:“在亲人去世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感到明显的伤心与悲痛,随后会慢慢缓解。但有时候遇到一些相关的事情,悲伤情绪又会被触发。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哭过了,把情绪释放出来了,还要继续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好好生活和学习。”那一刻,我感到他如释重负。他平复了一下,告诉我已经调整好了,然后离开了咨询室。

猜你喜欢

看见咨询室逝者
纪念
墙壁
笑着说再见
“看见”的力量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最大坟场
重新“看见”你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学校心理咨询室切莫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