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携带者/艾滋病的效果研究

2021-11-18乔健健吴雪琴吴亦琴吴寅涛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多夫载量抗病毒

乔健健,吴雪琴,吴亦琴,徐 振,吴寅涛

(1.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江苏 无锡 214206;2.宜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3.宜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苏 无锡 214299)

艾滋病又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好发于男同性恋者、吸毒者、不洁性交者等人群,患者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出现多种感染,最终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临床对于艾滋病患者一线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基本框架是2个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1个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其中齐多夫定和替诺福韦是临床较为常用的HIV携带者/艾滋病患者治疗药物,前者作为第一个开发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能够对HIV逆转酶予以有效控制,对HIV链合成与复制形成阻碍,抑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传播;另外,齐多夫定可与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等联合使用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齐多夫定需长时间多次服用,不仅患者依从性不佳,且易引起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1];而替诺福韦的服用方法更加简单,且治疗效果也较为理想,便于推广,但是我国对于该药物的研究相对而言较少,尚未获得充分的数据和经验支持,因此对于大范围使用替诺福韦仍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多种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HIV携带者/艾滋病后患者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其治疗有效性[2]。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分别以齐多夫定和替诺福韦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HIV携带者/艾滋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50例HIV携带者/艾滋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参照组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31例;年龄25~70岁,平均(51.73±5.46)岁;临床分期[3]:Ⅰ期22例,Ⅱ期20例,Ⅲ期33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龄26~69岁,平均(51.87±5.13)岁;WHO临床分期:Ⅰ期21例,Ⅱ期22例,Ⅲ期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4]中的诊断标准者;经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者;有流行病学史(不安全性生活、静脉注射毒品史等)者等。排除标准:恶性肿瘤、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严重系统性基础疾病者;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妊娠者等。本研究经宜兴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含齐多夫定的治疗方案,具体药物为齐多夫定片(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972,规格:0.1 g/片)、拉米夫定片(中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056,规格:0.3 g/片)及依非韦伦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54,规格:200 mg/片),齐多夫定片0.3 g/次,2次/d;拉米夫定片0.3 g/次,1次/d;依非韦伦片600 mg/次,1次/d。研究组患者实施含替诺福韦的治疗方案,具体药物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苏州特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40,规格:0.3 g/片)、拉米夫定片及依非韦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0.3 g/次,1次/d;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服用方法同参照组。两组患者均定期随访6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HIV-RNA)病毒载量,采血方式同①,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离心(2 000 r/min,10 min)后分离血浆,采用全自动病毒载量仪进行检测。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通过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5]进行比较,其中包含生理健康得分(PCS)和心理健康得分(MCS)2个子量表,SF-36总分和子量表的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④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肝损伤、肾损伤、皮疹、睡眠质量差、胃肠不适、骨髓抑制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D4+T淋巴细胞计数 与治疗前比,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均显著升高,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 > 350个/μL的占比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 < 200个/μL占比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50个/μL之间的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 例(%)]

2.2 血浆HIV-RNA病毒载量 与治疗前比,治疗3、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浆HIV-RNA病毒载量均呈显著降低趋势,且治疗3、6个月后研究组血浆HIV-RNA病毒载量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浆HIV-RNA病毒载量比较 (  ±s , lgcopies/mL)

表2 两组患者血浆HIV-RNA病毒载量比较 (  ±s , lgcopies/mL)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3个月后比,#P<0.05。HIV-RN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6个月后参照组 75 4.89±1.03 4.52±1.27 4.08±2.01*研究组 75 4.90±1.12 4.05±1.18* 3.07±1.50*#t值 0.057 2.348 3.488 P值 >0.05 <0.05 <0.05

2.3 生活质量评分 与治疗前比,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PCS、MCS、SF-36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 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PCS:生理健康得分;MCS:心理健康得分;SF-36:简明健康调查量表。

组别 例数 PCS MCS SF-36总分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参照组 75 55.97±5.63 59.68±5.43* 57.37±5.71 63.38±5.73* 58.52±6.14 63.78±6.04*研究组 75 56.12±5.58 62.35±6.02* 56.94±5.65 69.29±5.76* 58.36±5.97 68.75±5.39*χ2值 0.164 2.852 0.464 6.300 0.162 5.31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如今,临床上仍未研究出艾滋病的特效药,但已经发现艾滋病主要侵袭CD4+、CD8+T淋巴细胞,因此抗病毒治疗已经成为艾滋病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给予艾滋病患者系统性、针对性的抗病毒联合药物治疗虽然无法使患者痊愈,但可以长期地抑制艾滋病患者体内的病毒携带量升高,重建并维持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减少对机体器官的损害,延缓临床症状的出现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艾滋病的治疗方案较为复杂且具备针对性与终生性,医师不仅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变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用药类型、剂量与饮食搭配需求等,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将会加大患者的生理不适感,容易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齐多夫定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发挥阻断HIV链合成的作用,降低病毒含量,通过减轻对于患者机体的损伤来提升患者免疫力,延长患者生命周期。此外,齐多夫定对于人体α-DNA聚合酶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不会对细胞增殖形成抑制作用。但齐多夫定服用方法较为复杂,也存在骨髓抑制、肝脏毒性反应等毒副作用,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注意防止出现出血,并定期进行血液检查[6]。替诺福韦属于核苷酸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剂,与齐多夫定一样能够起到阻断HIV复制的作用,且相对而言,服用方法更加简单,患者接受度和依从性均更加理想[7]。但是我国目前对于其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缺乏足够学术理论支撑,因此在推广应用中仍存在一定争议。

CD4+T淋巴细胞是HIV病毒攻击的主要靶细胞,HIV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识别出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蛋白分子,从而侵入CD4+T淋巴细胞,将自己的基因整合进CD4+T淋巴细胞的DNA中,随着CD4+T淋巴细胞的复制和繁殖而复制和繁殖,并破坏CD4+T淋巴细胞,而HIV大量复制和繁殖出新的HIV后又可去感染未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这样反复循环,血液中就存在大量游离的HIV,因此CD4+T淋巴细胞和HIV-RNA病毒载量水平高低可反映抗病毒方案治疗作用的疗效[8]。本研究中,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且治疗3、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血浆HIV-RNA病毒载量显著低于参照组,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PCS、MCS、SF-36评分均高于参照组,表明相比以齐多夫定为主的治疗方案,以替诺福韦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艾滋病的效果更显著,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以替诺福韦为主的治疗方案HIV耐药率更低;此外,齐多夫定服药次数较多、不良反应较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而影响病毒学治疗效果,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

抗病毒药物在抑制DNA聚合酶抑制HIV复制时,也可对宿主细胞的α、β-DNA聚合酶和线粒体的γ-DNA聚合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产生毒性作用。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时的常见不良反应如下:①肾损伤。肾损伤的机制主要为药物竞争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或多耐药蛋白对药物的转运,从而导致药物在血和肾小管细胞内积蓄,损耗肾小管细胞线粒体,导致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因此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时应密切评估和检测患者肾脏功能,若出现肾小球滤过率较基线下降幅度≥ 25%则停用相关药物,若停用后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应转肾内科就诊[10]。②肝损伤。肝损伤的发生主要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对γ- 多聚酶产生抑制作用,降低线粒体DNA有关,药物浓度越高,导致线粒体毒性也越强,肝损伤也越明显[11]。因此当临床医师对艾滋病患者开展抗病毒治疗时,也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肝炎症状变化。③皮疹。长时间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会造成抗原物质过量,进而使皮肤出现免疫反应,发生皮疹[12]。相当一部分抗病毒药物都会导致患者出现皮疹,若是药物导入期患者出现药物导致的中轻度皮疹,应该将导入期延长一直到患者的皮疹症状得到改善;若导入期之后患者产生中轻度皮疹,应该使用氯苯那敏等抗组胺药进行治疗。④胃肠不适。胃肠不适主要是因为药物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胃肠内菌群改变,同时对大肠运动形成刺激,因此应当对症处理,并提醒患者部分药物存在进食限制。⑤睡眠质量差。睡眠质量差多是由依非韦伦引发,依非韦伦可诱导神经元氧化应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中枢神经毒性,出现多梦、恶梦、失眠等表现,影响到睡眠质量[13]。⑥骨髓抑制。齐多夫定具有血液系统毒性,服用时可出现骨髓抑制,患者在治疗前4个月之内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与贫血,因此需在此过程中监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红细胞比容与血红蛋白水平,决定是否更换齐多夫定。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表明以替诺福韦为主的治疗方案比以齐多夫定为主的治疗方案安全性更高。这可能与齐多夫定本身的药理机制,以及服药次数较多,患者机体内药物浓度较高,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14]。

综上,相比于以齐多夫定为主的治疗方案,以替诺福韦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艾滋病的治疗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更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多夫载量抗病毒
“抗菌抗病毒”口罩消费风险提示
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对不同HBV DNA 载量孕妇母婴阻断效果观察
无人机多光谱遥感中植被指数与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关系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肝衰竭患者HBV-DNA载量与炎性因子及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山东省森林可燃物样地调查与样品采集方法探析
土库曼斯坦总统高票获得三连任
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几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