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轨电车与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1899—1937)

2021-11-13季泽茜

黑龙江史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租界电车车夫

季泽茜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近代以前的城市公共交通,人们出行多依靠步行、畜力车、轿子等一些传统交通工具。近代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行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有轨电车在中国城市内部的发展,翻开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新篇章。

一、有轨电车在中国的兴起

有轨电车是以电力为驱动力,在固定轨道线路上行驶的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系统。19世纪60年代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率先兴起,其中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是标志性的事件。在这个工业浪潮中,19世纪80年代有轨电车应运而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轨电车兴起于中国的部分城市。

(一)中国兴建有轨电车的原因

近代中国的城市公共交通在有轨电车、汽车引入之前,多依靠独轮车、人力车或马车、牛车、驴车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沿海、沿江的开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首先体现在城市面积的增加。以上海为例,上海的租界,“1899年,公共租界面积扩张至33503亩。1861年后,法租界也通过越界筑路实现多次扩张。1914年,法租界面积约为15150亩。”天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由袁世凯接管,决定重建老城区的同时开发海河以北,“到20世纪初,天津市区总面积达到16.2平方公里”。其次,城市人口的数量在20世纪初也大幅增长。据统计,1906年,天津城区的总人口超过42万;北京1913年的人口总数约130万;上海的人口在1910—1915年间更是增加了80万之多。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扩大,使原来的交通出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加上城市道路的拓宽和商业的发展,交通方式革新成为迫在眉睫的要事。

(二)有轨电车在中国兴起的概况

1899年,北京就修建有轨电车的线路,从德国购置了车辆,但由于义和团运动,车辆和线路都被捣毁。此后,其他城市也尝试着引进有轨电车,又因各种原因,进程十分缓慢。1906年2月,天津有轨电车在老城区东、西、南、北四条马路率先开通,由比利时财团投资的“天津电车电灯公司”负责运营。上海的有轨电车则最早在租界开通,1906年,英商上海电气建设公司取得公共租界的电车专营权。1908年3月,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始运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不仅开通了有轨电车,也运营无轨电车。而北京的有轨电车发展,受到政治及传统势力影响较深,相对要滞后于天津、上海等地,直至1924年底,北京才正式开通第一路有轨电车,由正阳门至西直门。与其他城市不同,北京的有轨电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电车公司,法国公司只是北京有轨电车的投资者。同时还允许市民认股,即成立了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官商各占一半股份。

至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国共有7座城市拥有有轨电车,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沈阳、大连、抚顺。有轨电车在中国城市内部的兴起,标志着我们由“步行时代”向“电车时代”的迈进。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有轨电车在当时造价不菲,只有部分大城市有能力建造,更多的城市选择了公共汽车等工具。不过这并不能否定有轨电车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助力。

二、有轨电车的发展与其带来的矛盾

20世纪30年代,曾任上海市公用局局长的徐佩璜说过:“上海的交通史,从1874年至1908年仅为发展个人之交通器具时期,自1908年起,始有公众的乘物。”这种表述并不夸张,当有轨电车开始发展,城市的市民才真正意义上告别了步行的时代,迎来了电车的时代。

(一)有轨电车在中国城市内部的快速发展

在有轨电车开通的初始阶段,很多人对这种以电为牵引力的新事物持观望态度。不过,在一段时间后,乘车的人慢慢多了起来,电车事业开始进入发展正轨。天津的有轨电车到1927年,先后建有白牌、红牌、蓝牌、黄牌、蓝黄牌、绿牌、花牌各路。这些电车线路基本覆盖了城区各个方向,将各国租界相连,同时也把老城区和租界联系了起来,使海河两岸的天津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当时的天津,普通市民的生活出行,上下班或者游玩,有轨电车是最佳的选择。上海公共租界,从1908年至1927年就开通了12路有轨电车。据统计,上海英商电车公司的年客运量“在1912 年猛增到了4073万人次1920年突破1亿人次”,1923年前后达到顶峰1.4亿人次,此后虽偶有回落,但基本保持在1亿人次以上。法租界有轨电车自1908年5月开通第一条有轨电车,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共开辟10条线路。华界的有轨电车发展稍晚于租界,于1913年在南市开通1路有轨电车。北京从1924年至1937年共开辟6条线路,乘客日有增加,每日可保证有十三四万的客流量。大连有轨电车的车辆,从1909年的37辆增加至1929年的115辆。值得注意的是,大连是近代以来有轨电车历史从未中断过的一座城市。而抚顺的“电铁”,则主要用于当时煤矿工人的通勤。线路的增加,乘车人数的稳中有升,是有轨电车在近代中国快速发展的最好印证。

(二)有轨电车的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

有轨电车的发展也并非畅通无阻,在其取代旧式交通工具的过程中,发生过不少矛盾与冲突。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有轨电车与人力车之间的矛盾。人力车于1874年由法国侨民带入上海,它的出现也激活了一个新的劳动群体即人力车夫。他们多来自大城市周边的乡村,以青壮年为主,因贫困来大城市谋求生计。据1934年实业部调查,北平人力车夫有8万人左右,天津有12万,粗略估计“民国时期全国的人力车夫数至少不会低于50万。”与人力车相比,有轨电车在速度、载客量、价格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但也有线路固定,需要等候、舒适性差等缺点。两种工具形成了不同的乘坐群体,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人力车被取代是历史趋势;但短期内二者的共存,多少挤压了人力车夫的生存空间,故而出现了人力车夫自杀案例、车夫苦力卧轨、捣毁电车及线路。以北京为例,1929年就出现过人力车夫捣毁电车的风潮。天津有轨电车在运行之初,“各脚行夫以及东洋车夫数百名齐集至商务总会联名恳求当值者停止创办电车一事,来维持生计”。该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取缔人力车的同时,安置好人力车夫的就业问题。除了与人力车之间的矛盾,有轨电车在价格方面也引起过纠纷,1923年天津有轨电车就因为涨价问题,出现过加价风潮。北京的有轨电车更是长期有军人、警察在不购票的情况下坐车,“不付车费,且常殴打卖票人与开车人”。这也是为何有轨电车运营长期亏损的原因之一。

三、有轨电车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有轨电车属于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的一种工具,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交通方面,对城市主体的发展,市民生活的改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城市的建设发展

首先在其空间布局上,有轨电车线路的布置大致是以城市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分布为基准的,起到串联的一个作用。天津有轨电车最初线路铺设在老城区有两点考虑,一方面是因为老城区人口密集,另一方面是老城区拆除了城墙,修筑了马路,非常适合有轨电车的运营。这也侧面印证了有轨电车这类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会反过来促动城市的建设。有轨电车开通之前的天津,空间布局是呈团块状,有轨电车开通后的数十年,天津的城市布局变成了以电车为轴向四周辐射。此外有轨电车的发展,也使一些原来人烟稀少的区域得到开发。北京的天桥,就是因为建设有轨电车的计划而改建的市场。其次,有轨电车的发展对城市人口的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有轨电车的驾驶、公司的运营、车辆的维护,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就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劳动力开始涌入。另外,由于有轨电车的开通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也是更多的工厂聚集于有轨电车沿线,这也就进一步吸引了城市劳动力。据统计,天津城区的人口至1928年超过112万。而上海由于辛亥革命之后的大规模移民,至1937年上海人口总数已经超过380万。另外,由于有轨电车的兴建,对城市的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马路需要拓宽,路面需要加固,甚至于需要通过修筑桥梁来连接城市,方便电车的通过。天津最早的钢结构桥——金汤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修建的。其他市政建设,诸如电灯、电线、发电厂等设施也愈发完备。有轨电车与城市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城市化角度来看,城市在近代的快速发展,给有轨电车的应运而生提供了基本条件;反过来,有轨电车的新兴,也是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

(二)市民的生活出行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交通方式的改变不仅是对于城市本身的改造,更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市民来说,有轨电车的出现,一来解决了他们的日常出行问题,二来也对市民思想观念有重要影响。有轨电车开通后,老百姓才有了真正的公共交通工具,成为了普通市民出行选择。作为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方式,经济实惠和大众性应该是必备的。1930年上海租界,“电车头等车厢每英里票价为铜圆7.26枚,而同期的人力车每华里需铜圆25枚”。再加上电车公司发售的月票、优惠票等举措,乘有轨电车出行愈发得到大众的青睐。便民性也是公共交通要考虑的,有轨电车在方便人们日常出行的同时,也扩大了市民的活动范围,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在其沿线的公园、戏院、百货公司成了游玩消费的中心,同时还带动了周边的商业发展。

市民的观念也随之进一步开放,有轨电车无论你是官员也好,富商也罢,都和普通人一样乘坐,这一下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平等的观念逐渐取代传统的尊卑之差。长时间下来,还逐渐形成了礼让之风,有人就提出“凡妇女无论其为老为少,为贫为富,在电车中而无位置者,均当起立让之。”此外,有轨电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有固定的线路、班次、行车规范,这种时间上的定值也间接培养了市民的时间观念,把小时精准到分到秒。再者,关于乘车的一些规则,在衣着、言行举止方面都对市民进行了规范,形成了“吾人朝晚乘电车,应具之公德心,既普且泛”的倡议,这些对市民公共道德的养成都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影响。

有轨电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一项涉及到交通史与城市史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尽管如今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轻轨等快速、大容量的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了更多城市的选择,有轨电车的地位略显尴尬。不过对于近代中国的城市交通发展来说,有轨电车是我们出行方式由传统迈向现代的标志,是承上启下的衔接点。

猜你喜欢

租界电车车夫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晏子的车夫
人力车夫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由电车引出的故事
电车奶奶
藏在心里的三匹马
你是第几个车夫?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