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厂北迁的庆华工具厂

2021-11-13贾海玉

黑龙江史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北安兵工兵工厂

贾海玉

(北安博物馆 黑龙江 北安 164000)

在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东南麓,有一座区域中心城市北安市。市域面积7194平方公里,是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大庆、黑河、伊春等六座城市的“黄金交汇点”,150公里半径内辐射周边10个县市500万人口。三条铁路干线和四条高等级公路在此交汇,距五大连池机场仅30公里,使这里成为黑龙江省西北部区域的商品集散地与中转站,以及我国第三条国际大通道——黑河通往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旅贸中枢。

在市区城东,曾经有一座占地面积457.7万平方米的军工厂,这就是国营庆华工具厂。这座工厂是新中国制式轻武器的底图厂,为我国早期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在原庆华工具厂第八车间旧址上,建起了占地面积4425平方米,建筑面积6454平方米的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用大量翔实的文物、实物、图片,再现了工厂发展的历史,忠实记录了工厂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历史时期为民族军事工业作出的贡献。

一、解放战争时期的工厂状况

1921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奉天(今沈阳)兴办了“东三省兵工厂”。当时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拥有工业用机床数量上万台,超过其他国内所有兵工厂的总和,年产步枪6万多支,还可生产轻重机枪、各式迫击炮、山炮、野炮。工厂生产的“民生牌”卡车,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生产的汽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工厂为日伪政府所把持,改名为“奉天造兵所”。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苏联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代表都接收过这个兵工厂,由于受中苏友好条约限制,兵工厂1946年3月由国民党接管,改名为“中央联勤总司令部兵工署第九十兵工厂”。

国民党接管后工厂一度进行了扩张,成立了辽阳、文官屯和抚顺3个分厂,总厂铺设了铁路、增加了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设备增至7800多台,生产厂房900多栋,工人达到10000多人。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工厂回到人民怀抱。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陈云同志得到消息后,当即明确指示,由王逢源为全权代表,刘咸一、李作潢、梁豁然等同志为军事代表,对“90兵工厂”实施军事接管。随后,东北人民政府将工厂更名为“东北军区军工部沈阳兵工总厂”。进入1949年,工厂先后实行监委制和厂长制,改名为“沈阳第一厂”。同年11月,工厂被命名为“51兵工总厂”管理纳入正常轨道,生产秩序很快得到恢复。

辽沈战役胜利后,工厂支援前线的热情空前高涨,工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生产70式步兵炮260多门,77式步枪3.5万多支,79式步枪43万多支,还有各类子弹、炮弹和火药等,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受到了东北野战军的嘉奖。

二、抗美援朝初期工厂情况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不久,美朝战火就燃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政府通过不同渠道表明立场和态度,军队积极准备参战。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后,党中央对东北的工业设施,尤其是兵器工业着手进行了以疏散为主的调整。东北人民政府接到中央指示,充分考虑朝鲜战争形势,对东北工业重新实施了战略布局。为保证生产能力,沈阳以南的工业设施,尤其是容易受到干扰和破坏的重要而又薄弱的兵工设施,实施战时保护,整建制向北疏散搬迁。

1950年11月,51兵工总厂接到东北兵工局的紧急命令:工厂将其中的枪厂(枪械所)、炮厂(火炮所)、弹药厂(弹药所)一分为三,人随机器走,紧急迁往战事后方黑龙江省北安、齐齐哈尔和碾子山三地。

工厂搬迁的消息一经传出,职工家属的思想出现不稳定现象,加之潜伏的国民党特务煽风点火、妖言惑众,部分职工家属有抵触情绪,动迁难度较大。

面对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枪厂党委在中共沈阳市委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枪厂党委向全厂发出“人随机器走,北迁建新厂”的倡议,各车间党支部召开动员大会,动员职工像对待抗美援朝一样对待北迁;要求党员、团员组成先锋队,关键时刻站在北迁队伍的前列,并且左手带师傅,右手带徒弟。

北迁的氛围逐渐形成后,领导干部、党团员联名写《倡议书》,技术、业务骨干上交了《决心书》,媳妇替丈夫报名表示跟着丈夫走,老师傅给徒弟说情要求一块去,有的师兄弟在一起喝上了北上盟誓酒。仅仅两天时间里,就有2000多人的名字写进了北迁《花名册》。

枪厂按照东北兵工局紧急北迁的指示确定了搬迁日期。“51兵工厂”主要领导明确了分工:原枪厂监委尚耀武和枪厂副厂长张庆森在沈阳组织搬迁工作,军事代表李作潢带人前往黑龙江省齐北一线寻找工厂的落脚点,准备接收工作。

北安,日伪时期是北安省省会,这里驻扎了很多日本关东军。其中一个军营为“东大营”,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东北军政大学的总校校址,学校南迁后一直空闲,可作为工厂北迁时的新厂址。

选中“东大营”后,李作潢和北安县做了沟通,之后立刻返回沈阳向兵工局汇报,并由兵工局上报东北人民政府,得到了上级批准,同意在此建立兵工厂。

工厂新址选定后,还得落实职工家属住的地方。工厂领导李作潢一行人在北安政府人员的陪同下,满城里选地方,最后选定了西岗、北岗、中街和距东大营较近的525库,以及火车站南边的南大营。这些地方都是日本人遗留的旧兵营、弹药库和马厩,尽管各有不同,但都是现成的砖瓦结构建筑,稍加改造就可住人。考虑到搬迁职工中还会有职工子女需要上学,因此,又把城里六道街一所遗留的日本机关大院选作了子弟学校的校舍。随着沈阳枪厂总务部门管理干部的到来,在北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东大营护厂队,开始维修厂内工房、抢建临时食堂、改造职工宿舍等项工作。

在“东大营”里有14座兵营或弹药库,大小不一,高矮不同、结构各异,经过对这些建筑物的结构、举架、跨度和面积认真研究,按照沈阳枪厂的生产的工艺流程,满足锻造、冲压、热处理、枪管和木工等特种工艺和设备的要求,制定改造、维修方案,为每座厂房编排了车间番号。尽量和减少工作量,缩短施工时间,节省有限资金。不到一个多月的时间,接收工厂搬迁人员的准备工作初见规模。

1950年冬天,由沈阳开往北安的火车,穿越松辽平原、松嫩平原,驶入布伦山脚下的北安站。51兵工厂的机器设备被一箱箱、一台台地运进了站台里。

北安火车站经头道街到东大营约有两公里路程,路虽然不算长,但坡度较大。要把站台上1358套机器设备、3000多吨工装、工具、材料运进厂区,运力缺口很大。一时间汽车、拖拉机、牛马车全部上阵,最让人感动的是人拉肩扛的场面。

从1950年11月3日沈阳枪厂拆卸机器开始,到12月18日北安火车站上最后一台机器运进东大营过程仅仅用了45天。

当年1631名老兵,顶严寒冒风雪,艰苦奋战,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把一个日伪遗留下来的旧兵营改造成了崭新的工厂。工厂北迁建成后,改名为庆华工具厂。

三、抗美援朝后期工厂情况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展开,工厂迅速恢复了生产。当时,国家兵工局颁布命令——要求北安庆华工具厂马上试制生产性能强、威力大,并且有利于近战和夜战的武器。

工厂接到任务后,在技术资料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经过6个多月潜心钻研,终于在借鉴国外武器的基础上,研制并生产出了第一批2628支新款冲锋枪,直接装车发往了前线,在抗美援朝最为关键的时刻,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为志愿军战士补充了适合朝鲜战场上使用的武器装备。

我国研制的50式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发射7.62毫米手枪弹,战斗射速105发/分钟,单发45发/分钟。另外,该枪的最大特色是木制枪托,扳机组件包在里面,枪托前端与弹鼓或弹匣的后端连接。具有结构简单、适应性强、火力猛烈的特点。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一年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攻时配备的主要武器就是50式冲锋枪,该枪在实战中,表现出了特别适合穿插、近战和夜战的特点。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我第135团第7连排长孙占元率领全排使用14支50式冲锋枪和其他武器,连续夺取敌两个火力点,仅孙占元一人就毙敌16人。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还为此编了歌曲颂扬它:“50式冲锋枪,我的好战友;打近战打夜战,杀敌是能手。”

1953年以后,该厂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经过系统技术改造,产品设计能力和制造质量迈上新台阶。从那时起,庆华厂一举结束了我国武器装备跨代落后的局面,使工厂成为兵器工业行业中率先走向制式化开端的典范。随后,工厂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共生产出36万支50式7.62冲锋枪,成为当时我军陆军装备的主力武器。如今,工厂虽然不复存在,但是纵观庆华工具厂的历史,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为我国早期军事工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北安兵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中国兵工报》的办报琐忆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红色文化的“北安现象”
“塞北延安”红色文化建设掠影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兵工精神兵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