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昆剧目的时代性特征研究
——以《腾龙江上》《烽火征途》《乌石记》为例

2021-11-13高欢欢赵松涛

戏剧之家 2021年31期
关键词:昆剧团乌石郴州

高欢欢,赵松涛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几经风霜,愈发英姿

昆曲发源于600 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在明代嘉靖年间,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也就是今天的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山腔最开始只是民间的小调、清曲,分布范围并不广泛,仅在苏州一带。明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剧本,演出场次繁多,分布范围也从最开始的苏州一带迅速发展为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地区,万历末年还一度入京。这样庞大的分布范围使得昆山腔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力最大的声腔剧种。

湘昆的出现便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昆曲戏班由安徽、江西进入湖南,设主要据点于长沙、武陵(今常德),后沿湘江经过衡阳抵达郴州。昆曲进入湖南后,长期受地方语言、民间音乐以及湘剧、祁剧等地方戏曲的影响,为迎合观众需求,艺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将传入湖南的昆曲逐渐改良成既保留传统昆曲艺术特点,又具有楚湘乡土气息的独立、完整、规范的昆曲流派。起初湘昆剧团以上演传世久远的传统昆曲剧目为主,如传统本戏“三钗十八记”。其中“三钗”是指《荆钗记》《鸾钗记》《钗钏记》三戏,“十八记”包括《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

清代中叶以后,各地戏曲逐渐兴起,粗犷的格调、旺盛的生命力、丰富多变的形式,使得人们称其为“花部”,与之对应的是细腻优雅的昆曲,被称为“雅部”。随着京剧、秦腔等的流行,“花雅之争”愈发激烈。与此同时,昆曲也逐渐显现出远离大众欣赏趣味的一面:过于雕琢的唱词、过于悠长的唱腔、过于缓慢的节奏使得普通大众越来越难以接受。借用郭德纲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清朝的才子举人们要捧着康熙字典看昆曲,听一句查一句,句句引经据典,不查听不懂,一场下来,满脑袋汗。”才子举人看得都如此费力,更何况平民大众,所以相比较之下,通俗易懂的“花部”逐渐占了上风。昆曲演员大量流入京剧,昆曲剧目逐渐无人问津,昆曲由此走向衰落,湘昆亦不免于此。

昆曲衰落后,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几十年中,国内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直到1955 年浙江昆剧团成立,同年上演经整理演出的传统昆曲《十五贯》,以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轰动全国,上演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神话。而湘昆自民国十八年(1929 年)后,停锣歇鼓二十多年,部分湘昆艺人或流入民间或转入当地剧团工作。直到1956年浙江昆剧团《十五贯》上演,在国内获得高度认可,嘉禾县人民政府才组织老艺人萧剑昆、匡升平等人进行湘昆遗产的发掘工作。1957 年,省文化局委托嘉禾县招收学员,举办昆曲学员训练班,培养了解放后第一批湘昆艺术人才。后以该班学员为基础,1960 年成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枯木逢春,要消亡的剧种才得以复活,因此田汉称赞湘昆的成就是“山窝里飞出金凤凰”。1964 年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改为湖南省昆剧团。

不巧的是,湖南省昆剧团成立初期就出现了“文革”,十年浩劫,湘昆剧团遭受严重摧残。其后,湘昆重获新生,湖南省艺术学校于1978 年成立湘昆科,培养昆曲接班人,给剧团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自此,湘昆的磨难总算终止,迎来了新春。萧克将军在郴州观看了湘昆演出后,题诗赞誉:“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

二、响应号召唱新戏,不忘初心扬精神

1956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概念,一时之间,全国上下的知识青年纷纷开始打点行囊远赴他乡。《腾龙江上》这部作品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而成,主要创作人员为:编剧荣羽、沥青、余品,编曲李楚池,导演余品。1965 年7 月,此剧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唱腔由中国唱片社灌片发行,剧本发表于1965 年10 月《湖南文学》戏剧增刊下集。故事讲述的是青年姑娘小丹中学毕业后,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下放农村进行锻炼。她在腾龙江上向赤松老人学习如何撑船,不怕艰难险阻,不畏滩险浪恶,最终接过老人的船篙,不辞辛苦地继续在腾龙江上摆渡撑船。

《腾龙江上》是一出新编现代戏,通过对知青小丹的描写,充分刻画出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整出戏也与当时国家的号召紧密关联,积极宣传知青下乡,将这一号召更好地传达给观众。作为现代戏,与传统湘昆在表现形式上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创作者们首先在文本、音乐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在现代戏中也保留了湘昆载歌载舞的特点,小丹的扮演者郭静蓉在表演上吸收了小生身段,运用翻滚跌扑功夫,生动刻画小丹与大风大浪搏斗的坚强性格。唐湘音扮演的赤松老人以老生为主,加以花脸动作,成功塑造了一个革命老前辈的形象。

如果说《腾龙江上》是湘昆及时反映出时代性的剧目的话,那么《烽火征途》便是不忘初心的最好代表。《烽火征途》是1977 年郴州地区湘昆剧团编演的又一部现代戏,曾参加湖南省专业文艺团体创作节目会演,进一步修改后,又于同年9 月参加省文化局为纪念秋收起义五十周年举行的文艺演出活动。整部戏讲述的是1926 年5 月,湘南的一支红军大队在五狮岭建立了根据地,同时与党内“左”倾盲动主义作斗争,挥戈直下桂东,向井冈山靠拢的故事。

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给党和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烽火征途》通过对共产党战士的正面描写,将这一历史搬上舞台,通过剧目本身,在向观众宣扬共产党精神的同时又以史为鉴,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早期,湘昆剧团编演出了许多像《腾龙江上》《烽火征途》这样的现代戏,一方面是为满足观众的需求,那个时候的观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戏曲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传统湘昆剧目唱词内涵丰富,多引经据典,不适合当时情形,也就催生出了一批现代戏,唱词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是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对主要角色的正面描写,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结合本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随着昆曲在湖南的发展,受到湖南本土文化的影响,湘昆剧目开始多样化,也开始朝着“湘”化的方向发展,许多具有湖南本地特色的剧目应运而生,如《雾失楼台》《湘水郎中》《湘妃梦》《乌石记》等。这些作品都是传统昆曲经过湖南本地化发展的成功之作。而“郴州”作为湘昆的“根据地”,不少剧目故事的背景环境便直接设置在郴州,或是剧中人物与郴州这个地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渊源。

《乌石记》以唐朝刘瞻为原型,通过描写其夫人李若水安于清贫、守礼守节,烘托一代名相刘瞻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品行。唐代名相刘瞻妻李氏,处清贫时用自己的力量扶持丈夫,处荣耀时与丈夫一起抵制贿赂,处危难时敢于伸张正义。刘瞻读书时对郴江河边的乌石矶盟誓要做好官,乌石坚忍、刚硬、正直,正如刘瞻夫妇之品德。夫妇为官易地多方,始终持乌石数枚,以石自励,终能洁身自好、救人危难、扬清激浊而不负心志。《乌石记》所讲述的刘瞻高风亮节,为官清廉,在价值导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我党一直以来坚持的反腐倡廉吻合,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引领时代风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这部剧于2018 年7 月5 日晚在长沙首演,一经演出社会反响强烈,随后便开始了巡演,每到一地便在当地戏迷圈子里引起轰动,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研究员周育德在看完这部戏后评价:“这部戏内容导向好,折射现实生活,人物鲜活,节奏干净利落。”

编剧俞妙兰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没有选择正面描写唐代名相刘瞻的一生以及他的历史事件,而是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刚廉正义的“贤内助”李若水,从家庭及夫妻关系的角度进行创作,通过侧面描写,对唐代名相反腐倡廉等优秀品格进行合理解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对于以表现儿女情长为优势的昆剧来说,很少出现过类似的人物形象,这一创作极具突破性。

同时,在曲调创作方面,湖南省昆剧团保留传承了相当一部分音乐和剧目,这在其他昆剧团是已经失传的,也是湘昆的一大艺术特色。本剧的曲作者周雪华在李若水演唱曲目【二犯江儿水】中使用的滚迭是早期诸宫调转踏法的遗存。《乌石记》的唱词文雅与质朴并具,曲调在优美细腻中也显出粗犷豪放,充分体现出了湘昆的特色。

四、结语

湘昆作为昆曲的重要支流之一,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几经兴衰荣辱,最终得以延续离不开其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通过剧目的创作,将时代特征反映出来,发人深思。“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文艺之根深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凡是在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浸润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有益滋养”。文艺在代表时代风貌的同时也引领着时代风气,所以湘昆剧目在反映时代特征的同时也要积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人物和作品,加强对时代风气的引领。

注释:

①周巍.《乌石记》:古老昆剧的现代提升[EB/OL].郴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18-11-01。

②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J].电影艺术,2017,372(01):3-8。

猜你喜欢

昆剧团乌石郴州
郭文龙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中共郴州历史的重要启示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始新统储层特征及主控成因分析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低阻油层微观成因机理
与爱同行
——郴州慈善之歌
津港两地剧团将联袂演出推动京剧传承发展
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上演剧目掠影
论台湾兰庭昆剧团《寻找游园惊梦》之展演文本与跨界对话
经典是怎么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