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康巴藏戏源流与艺术特点

2021-11-12李雪银

文学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流派

李雪银

摘要:康巴藏戏从兴起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期间康巴艺人、戏师不断借鉴本土音乐、舞蹈、语言等,丰富和进一步创新藏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巴塘藏戏、理塘藏戏、康定木雅藏戏、道孚藏戏、甘孜藏戏等五大流派。康巴藏戏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说唱歌舞性、戏剧性、民族性、包容性等方面,在其表演艺术上呈现出古老而独特的藏族文化形态。本文对康巴藏戏五大流派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进行简要探究,力图对康藏地区藏戏做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康巴藏戏 流派 艺术特点

藏戏是一种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以藏语进行歌舞表演的独特民族戏剧。藏戏萌生于一种祈求风调雨顺、镇魔酬神的宗教跳神仪式,后来进入寺庙为僧侣所用。藏戏在发展历程中不断与周边地区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康巴藏戏就蕴含着康区兼容并蓄的文化,离不开康巴人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川西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处横断山系,山岭高峻挺拔,峡谷倚山并列,境内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向西南纵贯全境。按藏区传统地域分布,该地区俗称“康”,即康巴地区。区域北部多为草原,中部、南部是高山峡谷,间杂有冲积的小盆地和冲积带,连绵山谷中有着繁茂的森林,是农牧兼营地区。如《甘孜州藏戏志》记载:“康区近内地,历代军旅屯兵催粮,商贾经营,内地生产技术、文化不断流入。康区兼容并蓄了古氐羌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汉地文化,故尔,康区藏族文化,既同于卫藏,又异于卫藏。”康区所处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其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使得康巴藏戏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

一、康巴藏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

在长时期的历史演变中,康巴地区受藏传佛教影响,宗教文化深深植根于人们意识之中,音乐、说唱、舞蹈、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态,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此同时,宗教也是利用这些艺术形式为其弘扬教义。因此,康巴地区的原始艺术经藏传佛教的吸收、融合为其所用,大大改变了原本的面貌。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时期,西藏藏戏已经发展相对成熟,各剧种、流派俱已形成,出现了藏戏艺术活动节日“雪顿”,每年藏历八月“雪顿”节日期间,各派藏戏团争相表演。在西藏深造佛学的康巴各寺庙僧侣,见识了寺庙和民间的藏戏排练、演出活动,有些僧人抄写了剧本手稿,学习了演唱技艺。等获得学位回到康巴地区时,号召当地僧人在其居住的寺庙组织排演藏戏,排练过程中根据本地的民间舞蹈、寺庙音乐,创立了带有本地民族色彩的藏戏。由于学成归来的高僧在西藏所学的藏戏流派风格不同,融入本土的民间风格不同,借鉴寺庙的民俗仪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康巴地区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藏戏。

康巴藏戏大致属于从西藏传入的蓝面具藏戏。公元1650年,五世达赖罗桑加措委派仰恩活佛到康巴地区主持建造康宁寺。组织当时来自拉萨三大寺在康巴会演江嘎尔藏戏的喇嘛,成立了“降钾热剧团”,西藏的蓝面具藏戏便是由此开始进入康巴地区。康巴地区的理塘县是七世达赖和十世达赖的故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藏戏在康巴的理、巴地区的繁荣。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康巴藏戏的风格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与其他地区的藏戏有明显区别。康巴藏戏由于传入较早、经历了战乱及其他原因出现了几次衰落与恢复期。在传承和发展藏戏的基础上,逐渐与康巴本地歌舞、说唱相结合,如道孚山歌、巴塘弦子舞、甘孜踢踏舞、理塘锅庄等;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如巴塘藏戏、理塘藏戏、甘孜藏戏、道孚藏戏、木雅藏戏等;延续了一批经典的传统剧目,如《诺桑法王》《卓瓦桑姆》《朗萨姑娘》《志美更登》《文成公主》等。康巴藏戏对西藏藏戏的艺术形式,作了丰富发展和改革创新。

二、康巴藏戏的流派

康巴藏戏起源于西藏,分“白面具”剧种和“蓝面具”剧种。白面具剧种有宾顿巴、扎西雪巴、尼木巴等三大流派,蓝面具剧种有香巴、迥巴、江嘎尔、觉木隆等四大流派。康巴藏戏经西藏传入康巴地区并进行融合创新,使用本土康巴藏语,其方言声调刚健有力,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藏戏。在不断融合、传承、发展的状态下产生以下五个流派。

(一)巴塘藏戏

巴塘藏戏源于西藏藏戏蓝面具剧种中的“江嘎尔”派。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世达赖罗桑加措委派拉萨丁吉林寺活佛——德莫为堪布,令其在巴塘修建一座类似哲蚌寺的丁宁寺。其弟群觉纳作为侍从随德莫活佛赴巴塘,群觉纳是拉萨丁吉林寺藏戏团大师,随德莫到巴塘后,在其支持下组织教授僧众藏戏。由此,巴塘开始产生“江嘎尔”派的藏戏及其剧团。丁宁寺大殿落成举行典礼时,寺庙剧团进行首次演出了《江嘎尔》《诺桑法王》《扎西雪哇》等藏戏剧目。之后每年夏秋相接“央勒节”之时,寺庙剧团均要演出,年年如此,本地僧民称此为《央勒羌》,又称《阿姐拉姆》。巴塘人泽吉阿仲在《丁宁寺堪布换届之祝辞》中记载:“巴塘正营官一世土旺布至二十世登巴降泽均同丁宁寺堪布共管巴塘藏戏,演员由僧俗共同组成。丁宁寺新任堪布坐床时,藏戏演员均扮戏中人执香檀,同地方僧俗列队前往祝贺,称为‘本勒遮’。祝贺时,由一地方官员诵祝辞,讲史、礼佛,祝泽被一方。”1905年,赵尔丰在康巴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丁宁寺被毁,藏戏服装、剧本均被毁,自此停止演出。宣统年间,巴塘地方士绅筹措资金,恢复藏戏演出。1921年,丁宁寺活佛从西藏学经返回巴塘,修复丁宁寺并接管藏戏团,亲自编导排演,相继改编传统剧目《卓瓦桑姆》《诺桑法王》《志美更登》《文成公主》《顿月顿珠》《朗萨姑娘》《白马文巴》等。在继承“江嘎尔”派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融合本地“羌姆”和民歌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塘藏戏。巴塘藏戏成为康巴藏戏各流派中,演出剧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流派,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二)康定木雅藏戏

康定木雅藏戏源于西藏藏戏蓝面具剧种中的“江嘎尔”派。《甘孜州藏戏志》中记载,藏戏白面具和蓝面具剧种早在20世纪以前就传入康定县木雅地区。1904年,木雅地区居里寺一世活佛格桑云登48岁,他规定将原有的藏戏活动改为正月十六日演白面具和蓝面具藏戏的开幕戏《扎西雪巴》、《江嘎尔》,十七、十八日才演出正戏,均为西藏藏戏的传统剧目。1909年,格桑云登活佛去惠远寺会见新上任的堪布昂旺洛桑,向其请教学习,带回巴塘已有发展的江嘎尔藏戏唱腔方法。之后,格桑云登将木雅语言和木雅山歌的音调融入藏戏,编创剧本、教授唱腔,居里寺藏戏团所演出的剧目均出自他手。从那时起,木雅居里寺藏戏除包含有巴塘江嘎尔派藏戏的某些特点外,还有本地民间歌舞的元素,格桑云登进一步发展了藏戏,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藏戏的独特风格。格桑云登根据民间故事编演了《国王冉玛拉》,居里二世活佛也编演了《和气四瑞》《六长寿》《蒙人驭虎》等新剧目。木雅藏戏流派具有典型的木雅风格,是木雅文化在戏曲中的彰显。至今,木雅藏戏已有《卓瓦桑姆》《苏吉尼玛》《琼达和布穷》《文成公主》《志美更登》等十几个剧本。

(三)道孚藏戏

道孚藏戏源于西藏藏戏蓝面具剧种中的“江嘎尔”派。清雍正年间,七世达赖喇嘛接到懿旨,带领大批人马前往道孚县修建惠远寺。1734年,惠远寺建成,雍正帝命果亲王前往,寺庙为庆祝该寺的建成和果亲王的到来,七世达赖组织其僧众排演藏戏《江嘎尔》、《智美更登》和《文成公主》等剧目。道孚县从此有了藏戏。1752年,受到地震的影响,寺庙坍塌,损失严重,藏戏剧目被迫停演。1909年,惠远寺得到修复,原巴塘丁宁寺活佛纳卡被派往该寺任堪布,他再次带来藏戏班子,亲自教授《志美更登》、《诺桑法王》等剧目。因此,道孚藏戏吸收了巴塘藏戏的部分特点,既有西藏“江嘎尔”的风格,又有康巴文化的色彩。道孚藏戏,时起时辍,繁衍至今,已无“江嘎尔”派痕迹,经历代戏师取舍,吸收融合了康巴地区的民族音乐、锅庄、舞蹈和跳神舞步,与西藏的藏戏已有很大区别,形成了道孚藏戏的独有风格。

(四)理塘藏戏

理塘藏戏源于西藏藏戏蓝面具剧种中的“觉木隆”派。藏历铁龙年(1940年),理塘寺仁增多吉、索朗、向秋组织寺庙僧侣成立藏戏班子,排演藏戏《卓瓦桑姆》、《诺桑法王》。理塘寺香根喇嘛亲临寺庙附近的东呷坝,为庆祝理塘藏戏团的创立、演出举行典礼。自此,每年藏历五月十一日(即“日皎节”)开始,演出藏戏六天。1941年,香根活佛在拉萨学习了觉木隆派藏戏。1946年,香根活佛回理塘在达彰寺也组织了一个藏戏团,以觉木隆派表演风格排演《智美更登》和《朗莎雯布》等传统剧目。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理塘藏戏停演21年,直到1983年成立自负盈亏的剧团,演出六个藏戏,增加了《舍岭吉波他巴顿顿》剧目。理塘藏戏在音乐表演方面继承了觉木隆派的传统,又借鉴本地民歌和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进行较大改进,最终成为康巴藏戏的一个重要流派。

(五)甘孜藏戏

甘孜藏戏源于西藏藏戏蓝面具剧种中的“迥巴”派。甘孜县因中小寺庙众多,还有甘孜、大金、白利等大寺,去拉萨学经的僧人带回藏戏在各寺庙演出,所以藏戏已经传遍甘孜各地。藏历铁鼠年(1780年),“迥巴”派藏戏由甘孜寺僧人呷洛勒巴从西藏日喀则呷登寺学得并带回甘孜。呷洛勒巴带回了藏戏剧本、“嘎尔”(祭祀舞)的乐谱、面具工艺,他将所学的藏戏技艺教授给甘孜寺的阿巴扎仓剧团。1781年,甘孜寺剧团藏戏活动停演。1796年,三世朗扎活佛向巴克珠才再次创立藏戏剧团。藏历水猴年(1932年),日嘉喇嘛接管甘孜剧团,排演藏戏剧目《朗萨姑娘》,自此藏戏在甘孜得到进一步发展。起初,甘孜藏戏的排演基本保持“迥巴派”的基本剧目,所运用的唱腔程式和舞步都是“迥巴派”风格。历经两百多年历代甘孜民间艺人不断丰富和完善藏戏,吸收本地文化艺术元素,融入甘孜本地踢踏舞的舞蹈和音乐,减少了原有藏戏表演风格的呆板、一成不变,形成了富有独特地方风格的甘孜藏戏。

三、康巴藏戏的艺术特点

康巴藏戏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情节丰富,戏剧性较强,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舞蹈风格极具特色。“扎西雪巴”作为康巴藏戏的开场舞,是各种组合舞的表演;“江嘎尔”为介绍人物和剧情在表演时会佩戴面具,还会加入一些杂技动作烘托氛围;还有一种表演形式多样的插入性舞蹈与剧情结合紧密,如弦子舞、牦牛舞、狮子舞、锅庄等,这些舞蹈动作借鉴当地民间舞蹈,模仿民间劳动和动物,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康巴藏戏的唱腔特点是“一唱众和”,旋律高亢粗犷,行腔自由。伴奏打击乐程式规范,具有约定俗成的锣鼓经。巴塘藏戏历经不同时代、不同艺人的编演,融入当地民间舞蹈——跳神舞的元素,形成了有着独特风格的旁白、唱词、戏服及表演。巴塘藏戏唱腔自然质朴,音色高亢嘹亮。康定木雅藏戏在学习巴塘藏戏的基础上,依据木雅方言特点创作了20多个唱腔,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婉转自然的山歌韵味,去掉了西藏传统的首句唱腔“啊哼”。道白也采用本地方言的习惯,风格独特。理塘藏戏继承了西藏“觉木隆”派的长处,经众多艺人融入了“江嘎尔”派的特色,借鉴了本地民间歌舞元素,创新成为康巴藏戏的新流派。甘孜藏戏来源于西藏藏戏“迥巴”派,但在戏师排演过程中,取舍唱腔,渗入本地民间歌舞、跳神舞,从而与“迥巴”派有别,形成新流派。康巴藏戏虽是一脉相承,但却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从康巴藏戏的艺术特色来说,丰富多彩,各具姿态,这体现了康巴地区文化艺术的多样性、统一性和包容性。康巴藏戏凝聚了藏族音乐、舞蹈、文学、艺术,又在发展过程中加入各种当地特色,形成综合多样的戏剧艺术,无不体现着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结语

康巴地区的藏戏历史悠久,取材丰富,表演风格多样,又有当地文化艺术的色彩,极受康巴地区人们的喜爱。其剧本创作规范,使人通俗易懂,优美的文字又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康巴藏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康巴藏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厚的本土风情,体现一个地区群众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凸显康巴地区藏戏的文化形态多样性,同时暗含该地区的历史背景和自然地理。作为璀璨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巴藏戏成为历史悠久、影响力大、能代表少数民族戏剧特色的剧目。

参考文献:

[1]张世勋. 康巴藏戏的渊源及其艺术特色[J]. 西藏艺术研究, 1988.

[2] 黄凰. 阿坝藏羌地区“藏戏”传承与保护研究[J]. 河北画报, 2020(2):2-4.

[3] 東干·格西奇珠,白玛王青,张鹰. 浅谈四川甘孜藏戏源流及剧目[J]. 西藏艺术研究, 2006(01):38-42.

[4] 雷燕. 藏戏研究的两点新认识:以四川藏戏为例[J]. 中国戏剧, 2019, No.747(08):90-91.

[5] 巴塘县志[Z].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

[6]康定县志[Z].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5.

[7]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Z].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4.

[8]甘孜县志[Z].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9]李云, 周泉根. 藏戏[M].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0]任新建. 康巴历史与文化[M]. 巴蜀书社,2014.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流派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浅析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豫剧马派唱腔艺术特征与其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探讨
三湘大地上的一株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