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思辨、迁移,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2021-11-12魏亚楠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辨感悟思维能力

魏亚楠

[摘 要]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基础上,不可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感悟、辨析、迁移等途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表达、结构、思想等进行体验理解,迁移运用文本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關键词]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感悟;思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8-0029-02

发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搭建恰当的平台,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在感悟中发展学生思维

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没有充分的感悟也就没有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就很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在文本陌生处引领学生感悟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陌生处品读、感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剃头大师》一课,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沙为什么要让‘我帮他理发?为了让‘我帮小沙理发,他是怎样求‘我的?‘我是怎样帮小沙理发的?”当学生通过阅读弄明白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这次理发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文本所流露出的童真与童趣。

(二)在文本细微处引领学生感悟

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一些细微之处,学生很容易忽视。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就文本的细微处感悟,以帮助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精神,领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搭石》一文,有这样的一句话:“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就这句话反复细读,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细读中,学生从“总要”“背老人”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村子里年轻人尊老敬老的好品质;从“理所当然”一词中,学生感悟到年轻人背年老人过河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谁也不会大惊小怪。也正因这样描写,凸显出村里人纯朴善良、尊敬老人、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这种人性之美令人感动,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从文本的细微处引领学生品读感悟,发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走进了阅读的深处。

(三)在表达用心处引领学生感悟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隐藏着作者的独特的思想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就表达独特之处感悟,让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用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搭船的鸟》一课时,教师可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搭”是“乘、坐”的意思,一个“搭”字不仅体现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而且还表现出这是一只有灵性的鸟。这样拟题,凸显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再如,对第四自然段的描写,教师也可让学生先仔细品读,再说说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从表达的视角说说作者描写这段话的用意是什么(表达翠鸟捕鱼的动作很快)。接着,教师追问:“那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说明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一下子、没一会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回忆课文第二段,说说作者是从哪方面描写翠鸟的。这样教学,使学生对作者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二、在思辨中发展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历史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或者一些表达很难被学生理解。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让学生想一想、辨一辨,在思辨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就文本主题进行思辨

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主题,凝聚着编者的教学意图。在教学时,教师应引领学生就文本主题进行思辨,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全面理解。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一课,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教学时,为促进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就文本的主题进行思辨:“父亲要我们做有用的人,而不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那做像石榴、苹果、桃子那样的人可以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在思辨中,有的学生认为,我们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而对别人有好处的人;有的学生说,石榴、桃子、苹果等也都有自己的用处,不能一概而论,做个外表美和心灵美的人就更好了……在思辨中,学生不仅对文本的表达主旨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如何做人的道理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走进了阅读的深处。

(二)就故事情节进行思辨

统编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小说作品。在教学小说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就故事情节进行思辨,以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桥》这篇小说,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情节是“老汉突然冲向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桥”这个部分,在小说的结尾处点明了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在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思辨阅读,说一说:“假如自己是老汉会如何做?假如自己是那个小伙子会怎样做?如果你同意老汉把孩子揪出来,那理由是什么?不赞成老汉这样做,理由又是什么?”就这样,在思辨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思维空前活跃,获得了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三)就文本表达进行思辨

阅读教学中,教师从文本表达角度引领学生进行思辨,能让学生与作者真正“交心”,发展学生的思维,使阅读显得更有意义。如,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的教学中,在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先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然后就“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进行思辨阅读,思考:“‘窝囊的大老虎指的是谁?‘我的演出窝囊吗?课文为什么要以‘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作为题目?你会怎样把这个故事推荐给同学?”这样从表达的视角引领学生进行思辨阅读,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在迁移中发展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关注理解的迁移

理解是阅读的基本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理解的契机,引领学生举一反三,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一课,有这样一句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在理解“五彩缤纷”一词时,许多学生都会脱口而出“五颜六色”。遇到这种情况,一些教师一带而过,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因此,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可借助“泡泡提示语”,让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有哪些理解这个词语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让学生回顾学习《葡萄沟》一课中理解“五光十色”一词的方法。这样教学,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落实了语文要素。

(二)关注读写的迁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的核心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迁移,能够运用文本的表达规律进行表达。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提升學生的读写能力。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着一个意思来写”。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先通过阅读,说说自己喜欢哪个段落,这个段落主要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以帮助学生理清关键语句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用上先总后分、围绕关键语句进行表达的方式进行描写。这样的迁移,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总分结构的表达方式,而且发展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有目的的表达。

(三)关注构思的迁移

统编语文教材的不少文章构思巧妙,这是作者独特表达艺术的体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构思形式进行迁移运用,不仅可以实现学生阅读的融会贯通,而且还可以实现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猫》《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所作,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两篇文章在构思与表达上有什么区别。经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它们异同。它们的相同点是结构都特别清晰,都是用总分段式来表现动物的特点;不同点是《猫》通篇都在描写猫的可爱,而《母鸡》则是从“讨厌”到“喜欢”的变化来表达作者对母鸡的情感。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描写小动物,但作者的构思、视角不同,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同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进行模仿练习。这样,促进了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要随文进行,切不可为了思维而进行专项的训练,这样就显得本末倒置,无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思辨感悟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