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影视专业教育教学的思政内涵与美育外延

2021-11-12

电影新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电影学院思政专业

程 波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主流价值观得到更有效传播和更广泛的认同。高等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上持续进行着新思路、新形势下的创新改革。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十三个相关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切实提高高校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新文科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国内常态化的疫情防控背景下,艺术教育特别是戏剧影视专业的教育教学更迫切地需要在新网络技术、新信息平台、新融合语境下发挥更大的先导作用。因为“艺术学科是最强调审美构建的学科,当下,不同的艺术学科之间已经开始跨越单纯的技巧藩篱,而是将审美价值的挖掘提升到对审美承载者和主要实施者的依赖中。……实际上,对于新文科建设而言,艺术思维真正渗透进各个新文科领域、并带动相关学科对于审美的认知极为重要。艺术承载着审美形象的再现功能,但是否达到了审美精神和情感表现的和谐完美,却需要通过艺术教育的学科观念、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引导来确认。因而,整个新文科建设无疑始终需要渗透审美理念和文化精神,来促使新文科发展具有更为触动人心的因素。艺术思维在新文科建设中的融会贯通会打破老文科的刻板理性,而赋予其更多的感知力和信服力。”

戏剧影视专业教育教学要在传统的专业细分训练的基础上,打破专业壁垒,拓展人才培养的宽度,特别是要通过艺术类专业的独特优势,与思政内涵和美育外延联系起来。从具体路径上说,要融合“课程”“第二课堂”与“实践创作”,建构相互支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上海电影学院目前拥有九个本科专业(其中有表演、导演、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动画、广播电视编导等七个戏剧影视学类艺术专业),一个理工类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个理工类教育部目录外专业(全英文教学的电影制作专业),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艺术硕士(MFA)学位授予点,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个交叉学科博士点,形成了较为符合新文科理念的“技术与艺术结合”“专业与通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本土与国际结合”的发展路径。以“重德育、厚基础、强实践、塑团队”为抓手,近几年,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在教育教学的思政内涵和美育外延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一、课程建设是基础

上海电影学院积极落实立德树人,始终强化建设立德树人、思政建设长效机制,教师是课堂授课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学院建立了有效的思政课程管理机制,思政课程建设主要从学院和专业两个层面进行,学院统筹组织,专业具体落实,形成合力,保障了思政建设总体建设顺利进行。学院广泛利用多渠道展开课程思政建设学习及动员。利用学院教师大会、专业系会、教师党员学习教育等渠道,学院及各专业向教师广泛传达国家及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与各级政策文件,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对师德师风问题采取一票否决制。一方面积极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积极进行课程内涵建设,学院精心打造了核心通识课“经典华语电影”,以及“认识电影:电影的语言系统与要素”“电影中的音乐”“当艺术遇到科学——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艺术”“非主流动画电影创意”“中国书画艺术”“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电影工业发展史”等多门通识课,“艺术与人生”“数字技术在艺术创意中的应用”“影像背后:技术的艺术”“戏曲艺术研讨”等多门美育类的新生研讨课。这些课程积极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结合点,并通过形式直观又丰富的审美教育手段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除了普遍开展,还要以点带面。上海电影学院的思政课程建设注重特色,充分发挥电影学院专业特点,打造特色思政品牌课程。学院2020年着重整合骨干教师资源,精心打造思政类通识课程“光影中国”,同时很好发挥了美育功能。

2020年上半年,在上海大学教务部和上海电影学院党委的倡议、支持、指导下,上海电影学院成立了以笔者为课程负责人,3位教授,2位副教授组成的课程团队。课程团队成立以来,多次展开教学研讨,最终形成了富有美育功能、与“四史”教育紧密结合,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的课程内容体系。《光影中国》通过电影中的空间、时间、人物、色彩、声音、场景、过去与未来等元素,来反映“光影”中的“中国”发展历程。课程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以中国电影为载体,辅之以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从十个专题着手构建课程内容。通过壮美的“山川中国”、动人的“城乡中国”、影响历史的“中国时刻”、令人敬仰的“中国脊梁”、引发深思的“中国面孔”、色彩斑斓的“多彩中国”、声情并茂的“传唱中国”、温暖亲切的“日常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国根脉”、活力四射的“少年中国”十个专题展示不同的“个体梦”与“中国梦”的故事,直观反映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化,表现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大国的迅速崛起与当代魅力,以及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课程教学形式创新、生动有活力。课程采用多位教师集体授课、嘉宾互动和艺术作品片段现场展演、线上线下联动等形式,教学手段多样,融思想性、知识性、启发性、观赏性于一炉。经过精心打磨,该课程在2020-2021学年冬季学期开设,课程入选上海大学“一院一大课”之“红色传承”系列。课程开设以来,教学团队邀请到了众多专家到课堂助阵,在教学团队集体的共同努力下,该课程教学形式新颖活泼,教学效果优秀。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分享光影中国的魅力,共同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通过课程教学,将专业与思政、美育融为一体,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审美思维,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课程获得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光明网、学习强国平台、上海教育等多家媒体对课程进行了报道,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二、“第二课堂”建平台

业界的优质资源是对电影学院的学生进行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的重要载体,上海电影电影学院先后打造了“光影中国——上海电影学院德艺双馨讲坛”和“大师讲坛”两个重要的“第二课堂”品牌,分别邀请了谢飞、李幼斌、唐国强、阿城、于冬、林超贤、刘伟强、梦枕貘等多位专家给学生开设讲座,从为人做艺的角度现身说法,从专业学习实践、学术研究、综合艺术修养等方面指引青年学子的艺术创作和学术航向,补充、巩固日常课堂的学习,帮助学生练好“内功”,以大师典范,为上海电影学院营造浓郁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氛围,对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而,不仅面对本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还辐射整个上海大学。

思政和美育软硬件建设是第二课程很重要的基础。上海电影学院利用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优势,逐步建立健全电影资料库,并逐步网络化共享,支撑各专业的课堂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的活动需求,诸如“上电放映”和“电影党课”。同时,上海电影学院还建立起院系两级的电影教学放映计划——学院每周两次“学院放映”,请专业老师导映或映后交流,开发了网络预约和确认系统,为每个学生发放年度阅片卡,学生完成一定量的阅片,四年级时方可申请答辩。

第一课堂里德育美育与专业课程结的内涵建设成果需要在第二课堂里进行展示和二度传播,这样能够将较为细碎的内容进行综合总结,将历时性的内容进行共时性的集中呈现。为此,上海电影学院举办了从教师角度辐射全院师生的年度“优秀教学案例展”制度,各专业每次至少挑选一门课程参展,各专业统一时间,参展责任主体是专业教师,评价标准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课程思政和美育功能。学院结合学生评价,组织专家进行评比,对优秀的案例进行表彰奖励。

教学相长在第二课堂依然重要。学院建立了从学生角度辐射全院师生的年度“优秀作品展演”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全院学生优秀作品的评选和展演,学院进行评奖,优秀学生作品(展演录像资料)由学院收藏入库,纳入档案建设和管理。

影视短片展演的“谢晋杯”学院奖已经举办了十三届,有了比较成熟的征片、评奖、展映的机制,已经不仅是上海电影学院各专业学生电影短片创作的重要平台,也是上海乃至国内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交流的推进器。除此之外,上海电影学院表演系为全院师生从声、台、形、表四个方面汇报学期、学年和毕业成果已经成为新传统。摄影与制作、动画、电影美术设计专业的图片、设计和美术展也越来越具有专业影响力。

还有一项工作也十分重要,那就是老师在课堂之外对学生的指导,这一点上研究生层面相对成熟,而本科生层面相对薄弱。为此,在上海大学的统一要求下,上海电影学院通过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努力推进“三全育人”。

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在思想引领方面,引导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利用座谈交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对于一些积极上进的学生,则鼓励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水平和艺术素养。在人文关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维持心理平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将自己纳入集体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生活,让学生学会处理学习和情感、社会活动、娱乐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等。从心理、生活、思想上全面关心学生、充分给予人文关怀。在学业指导方面,导师参与了学生本科教育全过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创新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能力。

三、实践创作出成效

在“学院即片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针对电影学院多专业、创作实践性强的特点,电影学院支持学院教师及专业学生创作实践,在题材选择、创作价值导向选择诸方面,积极践行立德树人。2020年9月,由动画专业陈志宏教授担任主创的动画电影《新愚公移山》上映,主创团队从“愚公移山”故事原型中发掘和发展了更具当代关切、国际视野的世界观与趣味点,富有启发意义。该作品的电视版入围中国电视金鹰奖。2020年,上海电影学院表演系师生倾力主创校史剧《红色学府》,参与大师剧《钱伟长》的创作演出。《红色学府》于2020年秋季学期隆重上演,该剧穿越百年光阴,展示上海大学这一红色学府的光荣历程。作品透过一代代上大人的风雨历程,重现红色经典,激励新时代上大人不断从革命精神的源头,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奋发有为的动力,推进上大的精神传承。《红色学府》公演后产生热烈的社会反响,充分展示了上海电影学院将教学、实践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建设成果。表演系师生参与主创的大师剧《钱伟长》,深入展现大师风采,富有深度地展现了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的崇高人格与境界,讲述了钱伟长的故事,大力弘扬了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受到各界关注和欢迎。上电影业(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喜马拉雅的种子》,在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举办的“聚焦中国”特别市场展映活动中亮相。《喜马拉雅的种子》以纪实的方式介绍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资源,尤其是那些因独特性和唯一性所著称的植物,如塔黄、绿绒蒿等,揭示了它们在严酷的高原环境中为了生存与繁衍而焕发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为了适应环境所做出的令人惊叹的演化过程,吟唱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直接的题材和主题是一方面,在大量实践创作组织中强调价值观引领和审美标准是另一方面。

“联合作业小组”创作机制打破各专业壁垒,组织开展课程联合作业、暑期联合作业、毕业联合作业,年度联合演出,毕业大戏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作业”,开拓了专业视野,进行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碰撞与提升,锻炼学生的团队工作精神。

上海电影学院出品计划与学院创投活动,效果显著。上海电影学院出品前期采用路演的形式遴选优秀学生项目,并供资金及设备上的大力支持,结合学院优质资源集中推进,师生的实践创作气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产生了一批优质影视作品。

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与浙江嘉兴南北湖影视城合作创办可“国际六校微电影创作夏令营”(每年遴选积聚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电影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韩国东西大学60多位学生),孵化多部充满正能量艺术水准高的学生短片,如抗日战争题材短片《抵抗者》获得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海峡两岸大学生电影节多个重要奖项。与德国阿莱公司合作建立阿莱中心,融合技术与艺术;与中国第二大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与松江科技影都开展实践创作层面的合作,这些都多方位地推进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上海电影学院在专业拓展与融合、专业教育教学和思政内涵、美育外延的关系处理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这既是个案,其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相信在对上海乃至国内各高校经验的学习中,在上海电影学院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工作一定可以扬长补短,将戏剧影视专业教育教学的思政内涵与美育外延发挥得更好。

【注释】

1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2周星、任晟姝.艺术学科暨戏剧影视学综合性发展与新文科建设思辨[J].高校影视教学与研究,2021(1).

猜你喜欢

电影学院思政专业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对艺术院校就业情况的思考
一家电影学院的打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