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褪色的“活雷锋”
——记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陈国辅

2021-11-11罗元彬

四川文学 2021年9期

□ 文/罗元彬

2019年7月26日,在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公布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名单中,四川省兴文县90岁高龄退役军人陈国辅赫然在列。

他,就是兴文县家喻户晓的“活雷锋”。1950年参军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1975年退伍,转业到地方工作。在部队服役25年的时间里,多次立功受奖。回到地方以后,先是在兴文县乡镇机关工作。一方面积极推广科技种植,促进县域内粮食增产增收;另一方面积极促进石海旅游开发,推动兴文县旅游业发展。后来调入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精心收集史料,组织编纂地方党史资料。

退休以后,他把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了关心下一代光荣事业,先后扶助427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顺利进入大学,挽救了46名违法失足青少年,推动建成了9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社区、乡村、学校为十余万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宣讲。

他说:“只要有益于人民的事,就要一直做下去。”一句朴实的承诺,让他坚守了60年,践行了60年。这些付出,让他获得了5次被省、市、县评为“学雷锋标兵”,12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县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四川省关爱明天十佳五老”“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楷模”等殊荣。这一切,还得从他与雷锋同志的相识说起。

1960年1月,微冷的鞍山钢铁厂外来了一群身穿草绿色军装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是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的,这次是奉命前来接兵的。作为这支部队政治协理员的陈国辅也参加了这次任务。

新兵集中体检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小伙子——他矮墩墩的,挤过人群,抱着水龙头使劲地灌自来水。灌了一会儿,又使劲地猛啃饼干。啃一阵饼干,又猛灌几口自来水……陈国辅觉得奇怪,就下意识地开始关注他。不一会儿,轮到量身高了。那小伙子使劲把脚尖儿踮起来,生怕矮了一小截。

体检结束后,陈国辅叫住了这个小伙子,把他拉到一旁,详细询问起了他的情况。

“同志,我叫雷锋。”小伙子操着湖南口音怯怯地说。

交谈中,陈国辅才了解到这个叫雷锋的小伙子家人都在旧社会被折磨而死,从小成了孤儿。是新中国解救他成了一名工人。他强烈要求参军,又担心身高和体重不合格,才有了这番举动。

“苦命的孩子啊!”和雷锋的交谈,深深地触动陈国辅。他遥望着远方,微微地叹了口气,陷入了沉思。与雷锋一样,陈国辅也是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家,在遥远的川南,川滇交界的兴文县曹营乡邓家河畔。13岁那年,父亲被当地乡长强行抓去修碉楼,不幸被打死了。余下孤儿寡母一家四口,全靠母亲租地耕种艰难度日。渐懂人事的陈国辅开始替人放牛补贴家用。这样的日子一直熬到1950年。

那一年,陈国辅20岁,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以摧枯拉朽之势深入川南地区,解放了陈国辅的家乡兴文县。国民党残余势力不甘失败,逃散到川滇交界的山区,勾结地方反动武装组成“反共救国军”,顽固地与人民为敌。为了迅速肃清土匪对人民政权造成的危害,解放军第10军25师83团奉命留在川南剿匪。一个漆黑的夜晚,83团派出一个连的部队摸黑抵达了匪患严重的邓家河一带。他们找到陈国辅,让他带路。个头精瘦、行事机警的陈国辅当即答应了。有了他的带路,当地土匪被解放军肃清了。任务完成以后,营长郝振生觉得他表现不错,担心他如果回到老家,土匪卷土重来,会有性命之忧,便让他留了下来。就这样,陈国辅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跟随部队陆续参加抗美援朝战斗和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由通讯员、警卫员逐步成为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弥补文化的缺陷,部队还专程送他到江苏无锡速成中学学习,取得了相当于初中的文化学历。

“是党将我从一个一字不识的放牛娃引上了革命道路,成了一名解放军干部,我一定要永远忠于党。党说干啥就干啥。不管干啥,一定要尽力干好。”入党的时候,陈国辅暗暗对自己说。

凝视着眼前这个小伙子,想起他参军的强烈愿望,陈国辅仿佛又看到了十年前自己的影子。

我一定要帮助他!陈国辅暗暗对自己说。想到这里,他轻轻地拍了拍雷锋的肩膀,让他静等好消息。

过了几天,在陈国辅的建议下,部队批准了雷锋入伍的请求。同样的苦难经历把两个年龄相差10岁的战士联系在了一起——他和雷锋成了战友。在短短的时间内,雷锋却以光辉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他。

“雷锋入伍以后,在新兵训练的忆苦思甜大会上,第一个报名讲述了他的悲惨身世——五位亲人相继死去,7岁便成了孤儿。是党把他培养成为一名鞍钢工人。因此他要当一名忠诚的人民战士,以此来报答党母亲般的恩情。雷锋的讲述,让当时在场的200名新兵感动得眼泪汪汪,就连新兵团政委也被打动了。”陈国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感动万分,“虽然我是第二次听到他诉说身世,可是当时我差点就哭了。政委当场就把自己珍藏的毛主席著作单行本作为礼物送给了雷锋。”

雷锋牺牲前,陈国辅曾和雷锋一道参加过前沈阳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同住一个营房。雷锋的一言一行,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小伙子了不起——雷锋一有空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即使在汽车连队执行任务,也一直把它放在驾驶室,一有空闲就开始阅读。在生活中,雷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到炊事班去帮忙。有一次夏天参观烈士纪念馆,大家都买冰棍解渴,他却对着水龙头猛灌自来水。当年夏天,沈阳遭受洪水灾害,他们所在连队奉命派往灾区抗洪抢险。当时雷锋正发着高烧,仍然坚持战斗,直到晕倒在堤坝上。抬回医务室休息一阵,病情稍有好转,他又冲到第一线坚持执行任务,抗洪抢险结束后,雷锋又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匿名寄往灾区。

“雷锋这个战士真的很了不起。我在与他的相处中亲眼所见他的行为和处事,才真正感受到他在日记中所写的‘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夏天般的火热’是真切的。”忆及往事,陈国辅动情地说,“当时他是战士,我是干部,我却不知不觉地被他身上的那种精神感染了。我曾自愧不如地对他讲,要向他学习。”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辽宁省铁岭县执行任务时因公殉职了。消息传到部队,陈国辅悲痛不已,他在心中默默许下一个愿望:雷锋同志,你虽然牺牲了,但你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一定要像你一样,做一个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战士,完成你没有完成的事业。

说到做到。在部队,陈国辅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在困难挫折和荣誉得失面前,他从不计较。不仅如此,他还向身边的其他干部和战士讲述雷锋同志的一言一行,激励他们一起学习。在毛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不久,他被评为前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

为了一句承诺,陈国辅从部队到农村,一直践行了60年。越到晚年,这种坚持的精神越发熠熠生辉。

1975年,陈国辅要从部队转业了。当时上级考虑到他曾在沈阳鲁迅美术学校当过革委会主任和军代表,有意让他转到学校担任副校长。此外,还让他在新光机械厂人保科科长和沈阳市房管处副处长这两个岗位上自由选择。

倔强的陈国辅面对领导开出的优越条件,都一一回绝了。他不打算留下来,多次找到领导,要求回到兴文参加地方工作。

老领导拗不过陈国辅三番五次的要求,干脆生气地说:“你这个犟牛,要回去以后有啥子困难就不要来找我!”

陈国辅并没有顾及领导的情面,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兴文,扎根家乡搞建设。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先是被安排到兴文县剑舞区担任副区长,负责做农村农业生产发展工作。

从农村到部队又回到农村,他找回了阔别25年的当农民的感觉。经常头戴一顶草帽,脖子上挂一条汗巾,风风火火地奔跑在田间地头。栽秧、打谷、薅草、挑粪……仍然干得得心应手。几个月下来,情况也摸熟悉了,对全区的农村工作开展也有了初步构想。

正当他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他带队到海南岛去学习杂交水稻繁殖经验。南海的气候比不得川南——炎热的气温加上海风中夹带的鱼腥味,令很多人望而生畏。临行时,许多队员有些踌躇,生怕水土不服。长期的军旅生涯早已练就了陈国辅坚毅的性格。他二话不说,积极动员队员消除思想顾虑,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就一路坐火车、赶轮船,风尘仆仆地赶往海南陵水县,开始接触完全陌生的工作。在那里,他虚心向当地农技干部请教,现学现用,顶着烈日,满身泥水地与“南繁”队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不仅要从事繁重的育种工作,还要关心全队队员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为队员们解决困难,排遣忧虑,常常是拖着满身的疲惫进入梦乡。当丰收季节来临,他们圆满完成任务收拾行装返回家乡时,他整个人早已晒得黝黑发亮,原本就不壮实的身体也整整瘦了一圈。

1979年底,兴文县委根据四川省委领导的指示,决定成立石林管理所,开发兴文石海。当时担任县委办副主任的陈国辅又被抽调到管理所负责基建和后勤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块砖”党员。

据当年与陈国辅同时工作于石林管理所的兴文县作家协会主席刘大如老师回忆:在兴文,当时搞旅游开发还是第一次。面对艰苦的条件,新成立的管理所吃住全在20世纪50年代兴办的兴晏硫铁矿的职工招待所。陈国辅不仅每天要跟随领导爬山、钻洞探查旅游资源,还得精打细算每一笔开支。在当时财政资金相当紧缺的条件下,三幢楼房的改建和洞内道路清理、照明设施安装全在仅有的10万元经费里支出,这需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到要紧的位置上。陈国辅硬是凭着一股子军人的意志,成天穿着褪色的旧军装与工人们一道早出晚归,短短三个月便完成了将旧楼改造成有100多张床位的招待所,整治完成了天泉洞口道路和安装洞内照明设施的繁杂工程。

为了完成任务,他常常亲自上阵参与抬石料、搅拌混凝土,经常干得废寝忘食,打着马灯返回宿舍。

到1980年5月,在陈国辅的带领下,工人们通过争时间、抢进度,终于以最少的资金和最快的速度使石海景区正式开门迎客,创造了旅游开发的奇迹。

景区开发之初的前两年,他负责食堂和住宿部管理。工作起来总是一丝不苟。那时候,常常有省、市各级领导前来参观考察。这些老领导大多是革命战争年代历经血与火的考验过来的。作为后勤管理人员,陈国辅总会事无巨细地亲自提供周到的服务——亲自举着火把为领导照明开路,亲自过问食堂食材的配置和菜谱安排,还常常亲自步行到兴晏供销社,连夜敲开大门购置回棉被和床单,做好住宿安排。他的这种兢兢业业精神,赢得了前来考察的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赞扬。

从农村工作到景区开发,陈国辅是以一种坚毅的军人品格一直坚持过来的。这种品格,一直贯穿于他的工作、生活中——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持久弥坚。

1983年初春的某天,前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五十多岁,精瘦的块头,眼窝深陷,目光炯炯有神。一身灰色土布中山装,脚底下穿一双解放胶鞋,头戴一顶鸭舌帽,肩膀上斜挎着一个帆布口袋。

执勤的卫兵感到诧异:这是哪儿来的老农民?跑到司令部来干啥?便走上前去问道:“老同志,你是来干啥的?”

“同志,我是来拜访你们程司令员的。”来人整了整衣领,扣好风纪扣,举起右手向卫兵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用带着浓重川音的椒盐味普通话回答。

找程司令?卫兵更加疑惑,看样子来人是正宗的军人出身,来找程司令有啥事儿呢?他条件反射地回敬了一个军礼,上下打量着来人,继续盘问道:“你是……”

“噢,我是他的老部下,和你们一样,也是当过兵的。”来人回答,“这次来,是专程拜访程司令了解解放大西南时期83团在川南剿匪这段历史的。”

“姓名?职务?”卫兵继续盘问。

“四川省宜宾地区兴文县党史办主任陈国辅。”中年人回答,然后从肩上卸下帆布口袋,从口袋里掏出一大包黄色的馍馍放在一边,才从口袋底部翻出一本塑装笔记本来,从别有一支自来水笔的那页里取出一张便笺纸递给卫兵,“这是我们县委、县政府为我开具的介绍信,请查验。”

陈国辅是懂规矩的,临行前,他知道军营重地是不允许闲杂人等任意出入的,所以,为了实现拜访的目的,这方面准备工作,他早就做好了。

“兹有兴文县委党史办工作人员一名,姓名陈国辅,前来您处拜访老首长了解兴文县革命斗争史料,望接洽为谢……”卫兵仔细念着介绍信,看到落款处赫然盖着兴文县委、县政府两枚鲜红的印章,确认了来人的身份和意图后,才把他领进值班室。

卫兵拨通了司令部办公室的电话,汇报了来访者的情况。不到一杯茶的工夫,便有办公室工作人员推门而入,领着他一路直奔程司令办公室而去。

陈国辅口中的程司令,正是解放初期留在川南四县剿匪的解放军二野第10军25师83团副团长程超将军。时隔多年,这位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将军已荣升为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却依然保持着平易近人的风度。见到陈国辅,正是“他乡遇故知”,他热情地接待了他。

见到参军入伍时期的老领导,陈国辅心情异常激动,简单向程司令汇报了自己的经历以后,逐渐切入正题——

1982年,兴文县委党史办成立以后,县委让陈国辅担任县委办副主任兼县委党史办主任一职。虽说是党史办,其实是一个人驻守的单位。面对眼前少得可怜的资料,陈国辅犯难了——作为川南地区马列主义传播较早的区县,兴文县是党的革命武装斗争开展得较早的地方,也是红军长征期间一渡赤水以后的途经地,是后来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长期转战和活动的核心区域。这些红色历史,由于长期缺乏专人搜集整理,便成了流落在人民群众口头的零星碎片。现在,陈国辅挑起这一重任,在这个只有一个人的部门孤军作战,要出色地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一来文化水平有限,二来缺乏助手帮忙。陈国辅充分分析了这些困难,从自身优势上找到了突破口。他决定亲自深入实地考察,寻访当年亲历、亲见这些革命历史事件发生的干部群众搜集史料,通过精心整理,形成一个个红色故事。在当时交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他凭着一双脚走遍了兴文的山山水水,搜集了发生在兴文的大量革命斗争史料。在对这些史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陈国辅又发现了新问题——一是流落于民众中的这些事件往往时间、地点、当事人存在冲突;二是民众对旧时代的武装斗争认识模糊,根本无法区别当时大大小小的地方武装哪些是党领导的,哪些是绿林武装,哪些是反动明团暗匪。总之,在百姓心目中,一律把这些拖枪暴动的队伍称为“贼”或者“棒客”(川南方言:即劫匪之意)。面对这种难题,应当如何去甄别呢?陈国辅一时拿不定主意,不敢轻易下断章。

春天来了,陈国辅的心情也豁然开朗。当他听说当年参加过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和兴文解放初期征粮剿匪工作的一些领导骨干还健在,而且也曾在省内外各个岗位担任要职的时候,他看到了希望。一个大胆的想法从心头涌起:走,找这些老革命去!他们,才是历史的真实见证者。

说干就干!陈国辅立即赶往县委,向领导汇报了他的打算。县委、县政府领导非常支持他的行动,为他开具了介绍信,并拨出专项资金让他去全国各地搜集与兴文有关的革命斗争史料。

陈国辅挎上一个帆布口袋,带上一个茶杯,装上几块黄馒头,拎着简单的行李,一路上坐汽车、赶火车、挤公交、歇旅店……风尘仆仆地出发了。这一次来北京,就是专程拜访程超将军,搜集兴文解放初期征粮剿匪这一段历史细节的。

川南是程超将军的第二故乡,这片曾经浴血征战过的土地上,在程将军心中有着浓厚的感情。见到陈国辅,程将军像见到了亲人一样,感到格外亲切。留他住下来,详细地为他追述了兴文解放初期83团在这片土地上开展斗争的点点滴滴。

程将军思路清晰,讲述起来有条不紊;陈国辅听得认真,记录得也非常细致。那一段充满烈火硝烟的岁月渐渐浮现出来,那一个个鲜活的革命烈士形象渐渐地走到纸上。讲到动情处,程将军不由得潸然泪下,陈国辅也跟着唏嘘感慨起来。

通过几天的促膝长谈,陈国辅带来的那个塑装笔记本已经记得密密麻麻的了。如获至宝的他告别了程将军,又匆匆乘车赶回,夜以继日地开始整理这一段史料。

这,只是陈国辅为兴文县党史资料搜集整理作出贡献的一个侧影。在党史办工作十年,是他退休前最后一站。这一站,他用脚丈量和充实了兴文县的党史。十年时间,他走遍了兴文的山山水水,到过全国7个省、12个市州(地区)、25个区县、124个乡镇,翻遍了无数档案资料,寻访了无数干部群众,收集了兴文县1928年到1950年间共计72位烈士的珍贵史料。他将这些史料汇编成24个专题,制成32块展板,编辑数万份红色宣传资料在县城、乡镇、村(社区)以及县内各中小学进行巡回展出和宣传。根据收集到的史料,他主持编写了《兴文党史》84期,撰写了《挚爱兴文》《刘复初的传奇一生》《独胆英雄金燧》《红军新编师师长刘干臣》《兴文解放》《红军长征在兴文》《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血洒兴文》等专稿500余篇,编撰了《兴文红色记忆》一书,让英年早逝的兴文县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秦青川和兴文籍革命先辈罗髫渔、刘筱圃、王斌、刘复初、文功元、常化知等新中国成立后卓有成就的人物走进了党史,让在兴文这片土地上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并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王泽嘉、徐策、戴元怀、刘干臣、金燧、蓝次先、徐飞雄等人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

退休前在党史办工作期间,除了编纂党史,他做得最成功并深感自豪的两件事:一是倡导并主持在兴文境内建立了9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将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转战建武过程中牺牲的戴元怀等烈士全部安坟立碑于兴文县建武东门外,建成红军烈士陵园并求得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和前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司令刘复初题词,使之成为人们凭吊烈士的场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年逾六旬的陈国辅按例该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依然坚守在党史办岗位上继续发挥着光和热。他说:“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合适哪里搬。我这块砖,落地也有声,砌在墙上严丝合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退休以后,他发起组织了“五老宣讲团”,到县内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宣讲活动,宣讲兴文革命斗争史。三十年来,足迹遍及全县各乡镇和所有中小学。每年清明节、五四、七一、八一等重大节日,他都成为各单位、企业、学校争相邀请的“红人”。

他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赞誉。2009年,兴文县白塔山烈士陵园建成,在开园仪式上,解放初期曾参加过兴文县征粮剿匪工作的原解放军二野83团干部、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来柱上将特意从北京赶来,将当年兴文人民赠送给解放军的一面锦旗复制品回赠给兴文并握着陈国辅的手说:“你是咱83团的老兵,要大力宣传革命精神,让后人牢记历史、开创未来!”

陈国辅恭恭敬敬地给老领导敬了一个军礼,庄重地说:“请老首长放心,我绝不辜负您的嘱托,只要活着一天,就宣传一天,直至最后一息。”

事实上,陈国辅一直是这样做的,而且一直坚持这样做着。他用他的行动感染了他周围的人,让他们奉他为学习的楷模;他用他的语言感化了许多青少年,让他们树立了坚定的信仰。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在兴文县久庆镇宣讲红军新编师师长刘干臣的事迹时,当地青年学生王松听完后感动不已,特意找“陈爷爷”要了一套宣讲资料。王松中学毕业后参军服役,在一次野外训练时,因为勇救驻地附近一名落水老农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部队政委将“舍己救人英雄”王松的骨灰送回兴文,见到陈国辅时,紧紧握着他的手说:“王松生前常常提到您,是您坚定了他从军报国的意志。王松是英雄,也是你们兴文的骄傲。”

兴文县五星镇青年学生李正民同样是在听了陈国辅的宣讲后特意要了一套资料学习的。后来,李正民积极参军入伍。在部队,他不但自己学习,还带动战友学习。李正民不断进步,短短几年,从战士逐步升到连长、营长……2002年,回乡探亲的他还特意骑着自行车赶往县城,亲自登门拜访陈国辅,向他表示感谢。

陈国辅宣讲党史的行动,不仅启发了许多优秀青年从军报国,还挽救了一些失足青少年回归正轨。

大概在2000年左右,古宋镇南门桥社区有一名小青年郑猛(化名),因父亲意外罹难而意志消沉,被社会小青年带坏,染上了毒瘾。曾经被派出所三次教育、社区戒毒所两次强制隔离,都没有效果。郑母眼见儿子就要毁灭,急得长吁短叹。在好心人的介绍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连夜叩开了陈国辅的家门,向他哭诉了家庭的不幸,并恳求陈老帮忙教育挽救孩子。陈国辅深感郑母的艰难,表示愿意挺身而出,尝试说服郑猛。

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来说,要去降服一个连执法机关都无可奈何的毒瘾感染者,无疑是“与虎谋皮”,既需要强大的勇气,更需要强大的人格魅力。陈国辅却成功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不是偶然,而是他的确具备了强大的人格魅力。

他一走进门,郑猛就对他投来了友好的眼光——这不是去年在我们学校宣讲红色故事的陈爷爷吗?郑猛一边寒暄,一边为他端茶倒水。

有戏!陈国辅心里想,看来这孩子良心未泯,是可以挽救的。他坐下来,开始同郑猛拉家常。他先把从郑母口中得知的小郑从前的一切优良表现如数家珍地述说了一番,并时不时加以赞扬和肯定,让郑猛听得沾沾自喜;然后和郑猛一起分析家庭现状,询问他的理想,鼓励他做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让郑猛心里不知不觉产生羞愧感;眼看两人的心理距离逐渐拉近,水到渠成了,陈国辅才切入正题,从心灵上予以抚慰——染上毒瘾并不可怕,只要有恒心就能戒除。战争时期,革命烈士忍受敌人的极刑都能咬牙挺住,何况毒瘾呢?

通过促膝交谈,陈国辅了解了郑猛的症结所在——父亲去世后,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因而自暴自弃。经过陈国辅的开导,阻碍郑猛心理健康的症结被打开了。他愿意跟陈爷爷朝夕相处,戒掉毒瘾。

陈国辅抓住这一契机,把郑猛领到自己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儿孙一样同吃同住同睡。平时,陈国辅就坐下来同他拉家常,讲自己的人生经历,讲革命烈士经受的苦难……每到郑猛毒瘾快要发作,他就主动要求陈爷爷用绳子把他捆在床上,任由他痛苦地挣扎。两个月时间很快过去了。郑猛以坚强的意志彻底戒掉了毒瘾。望着眼前活蹦乱跳的郑猛,陈国辅开心地笑了。临别时,郑猛向陈爷爷保证:要做一个有为青年,好好挣钱养活家庭和孝敬母亲。

2008年春节,远在外省创业的郑猛带着年轻漂亮的妻子回来看望陈国辅。得知郑猛已经是一名大厨而且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家庭和睦幸福的情况以后,陈国辅感到很欣慰。他拍着小郑的肩膀说:“孩子,爷爷没有看错你,你是一个有作为的男子汉!”

郑猛感激地紧紧握着陈国辅的手,眼含泪花说:“要是没有您老人家的帮助,我的人生早已走到尽头了。您的恩情,让我没齿难忘啊!”

这是一种伟大的人格魅力!陈国辅这种人格魅力,不仅感染了这些青少年,还感染了身边的亲人和同事。

陈国辅的孙女陈芯蕾说:“印象中,爷爷每天都在奔波。虽已退休,仍在关心别人。他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如今,陈芯蕾已经成长为兴文县委宣传部一名优秀的工作人员,正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拼搏着。

曾经工作于县委党史办的兴文县人社局干部戴林冲说:“陈国辅同志是我的超级老同事,兴文县的党史是他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出来的。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其中最宝贵一点就是无私奉献。”

兴文县司法局干部彭永贵是陈国辅的小老乡,深受陈国辅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宣讲党史精神的影响,自愿诚心诚意拜他为师。自发成立了普法志愿团队,近年来,不断深入兴文县中小学校开展普法教育,被各界媒体誉为“上了发条的普法工作者”。

曾经工作于县文明办的李丽娟说:“陈老辈确实了不起,党史办和关工委就是他一个人一手一脚干起来的。”

兴文人民在谈到陈国辅时,上至县委领导,下自普通群众甚至少年儿童,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

陈国辅这种了不起的人格魅力是怎么养成的呢?除了他一以贯之的积极工作态度和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地深入开展党史教育以外,体现得最为突出的,还是舍己为人的雷锋精神。这,才是他人格魅力光芒四射的最闪亮之处。

如果说在乡镇机关和县委党史办工作是他的本职的话,即使陈国辅业绩再辉煌,也顶多是一名优秀的老革命,而他最了不起的是六十年来一直坚守许下的诺言,默默无闻地做“活雷锋”。

2003年春节,一辆外省小轿车开进了兴文县委机关大院,停泊在宿舍楼下。操着东北口音的一对三十多岁的男女牵着一个几岁的孩子问着路叩开了陈国辅的家门。

“你们是?”陈国辅惊讶地望着眼前这对外省男女。

“陈伯伯,您可能早已把我忘记了,我却永远记着您呢!”女的首先开口说话了,“当年要不是您搭救我,我早已到阎王殿报到去了。”

陈国辅费力地在大脑中搜索着眼前这个女孩子的印象,就是想不起来。只好笑吟吟地招呼他们到屋里坐下。

青年男女坐下以后,女的似乎看出陈国辅的确想不起来了。便主动说道:“我叫李华容啊!陈伯伯可能早已忘了。三十年前,当时只有四五岁的我得了严重疾病,父母抱着我四处求医。可是那个时代的医疗条件落后,普通医院根本无法治疗。正当我的父母求告无门、打算放弃的时候,有一天无意中听说你们连队所在的军医院就在附近。父母便抱着我赶往军医院。那时候纪律很严,军医院根本不会接收普通患者。幸运的是遇到了您,是您出面说情,才‘开后门’让我进了医院救治。”

“噢!”陈国辅突然想起来了。原来这个叫李华容(化名)的女孩就是70年代初期陈国辅在沈阳军医院搭救过的一个孩子。那时候,李华容的父母抱着身患重症、昏迷不醒的她来到医院苦苦哀告,值班医生严守纪律,就是不接收。是陈国辅出面“冒认”了这个亲戚,才让医生收留下李华容,并精心为她治疗的。事隔多年,陈国辅早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李华容说:“我的病痊愈以后,全家人都在念叨您的大恩大德。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打听您的消息。无奈通讯不发达,一直无法联系。直到去年,才在电视上看到了有关您老人家的报道。父母确认就是您,所以,我们才一路开着车专程赶来兴文,向您当面致谢的。”

交谈中,陈国辅得知李华容已经有了固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并生儿育女,而且父母健在,经济收入可观。心里感到无比高兴。

事实上,陈国辅所做的好事不计其数,至于到底有多少,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据和他一道工作过的同志回忆:80年代还在县委办和党史办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去兴文县麒麟苗族乡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当地有4个小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他就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仅有的470元帮助这几个孩子交清了学费。还有一次,兴文县大河苗族乡一家遭受火灾,造成3人严重烧伤。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仅立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进行救助,还组织社会各界筹款30多万救助伤者,直到康复出院。

至今,兴文县晏阳镇的人民还记得“爱心桥”的来历——1999年夏天,晏阳小学邀请陈国辅到学校讲课。那天下雨涨水。听老师们说要到河边上去接学生。他随即跟到现场,才了解到这条河成了学生上学的安全隐患。平时,孩子们踏着水面上的搭石过河本来就已经很危险,一旦遇到涨水天,搭石被冲走,就成了难题。大人过河都非常困难,何况是小孩子。历年来,这条祸河已经吞噬了三个小生命。听到这个消息,陈国辅很难过。他立即找到校长和当地村组干部,建议他们在这个地段修一座桥。当时,他就把身上仅有的300元钱全部捐献了出来,要求当地干部广泛发动群众筹资建桥。很快,在陈国辅的倡导下,通过乡村集资和财政拨款,就筹集了13万元资金,把桥修建成功了。当地群众为了感激陈国辅的义举,把这座桥命名为“爱心桥”。

古宋镇土红坳村女孩江潘在一次意外变故中落下残疾,生活无法自理。陈国辅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上门救助,并动员社会各界筹款资助。在他的努力下,江潘开起了一个小商店自谋生路,不仅生意红火,还获得了政府授予的“残疾人自谋职业奖”。十多年来,每逢春节,江潘都会拖着行动并不方便的身体亲自上门对陈爷爷表示感谢。

对于那些家庭贫困又品学兼优的孩子,陈国辅尤其关注。十多年前,在一次回老家走亲戚的途中,陈国辅见到了石碑乡因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女孩王绯。得知这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担任班干部的情况后,他非常难过,亲自登门表示愿意长期资助她完成学业。有了陈爷爷的鼓励和帮助,王绯看到了希望,从此学习更加努力。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又以出色的表现争取到了去美国留学攻读研究生的机会。2017年,王绯回乡举办婚礼,发出邀请,请陈国辅出席她的婚礼并当面进行致谢。她激动地说:“没有陈爷爷的资助,就没有王绯今天的成就。这种恩情,是一辈子也无法忘怀的。”

与王绯一样境遇的还有麒麟苗族乡的一名贫困学生,考上清华以后,却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圆梦。眼见一个栋梁之材就要被埋没,陈国辅焦急万分,他以关工委的名义立即动员社会各界为这名优秀学生捐款6万多元,让他顺利地实现了就读大学的梦想。

这些,仅仅是陈国辅扶贫助学的冰山一角。他不仅仅从物质上予以青少年急需的帮助,还从精神上帮助孩子们解决了难题。

陈国辅的外孙女就读香山中学初二时,班上有一名女生因为行为越矩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背上了思想包袱,起了轻生的念头。担任班长的陈国辅外孙女主动找这个女生聊天,暂时缓释了她的心理压力,但她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彻底让这名女同学放下负担,便回来向外公谈起了此事。陈国辅得知情况后,亲自赶到学校,及时找这个女孩沟通,帮助她解开了心结。女孩主动把准备已久的安眠药交给了陈爷爷。

古宋镇西门上社区有两个小青年,一个叫王虎,一个叫任双(均系化名)。两个孩子不仅乱花钱而且品行恶劣,在家里并不体谅父母的艰难,稍不遂意就对父母长辈拳脚相加。陈国辅在这两个孩子家人的求助下,亲自上门对他们进行法治教育。通过耐心引导,两个孩子幡然醒悟,从此变得乖巧孝顺起来。他们的家长非常感激。逢人便说:“亏得陈老辈挽救了我的孩子啊!”

这些年,陈国辅到底扶助和挽救了多少青少年,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据不完全统计,几十年来,他个人用于扶贫助学、救助孤残的款项不在少数。光是帮扶贫困生上大学的就有40多个。掏了多少次腰包,他从来不记这笔账,根据粗略估计,至少不下30万元。他的行动感动了兴文人,也赢得了社会的信赖和尊重。2008年起,兴文县正式发起成立扶贫助学“栋梁工程”,他奉命担任领导组副组长,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捐款。仅仅四年时间,就筹集资金243万元,扶助了427名贫寒学子顺利就读大学。一位煤矿老板亲自把3万元捐款交到陈国辅手里,连收条也不索要,只说了一句:“交给陈老辈,我就放心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几十年来,同他一道工作的甚至晚于他工作的人,好多都已经退休赋闲,安居名都大邑高楼广厦,或者喝着茶散散心,或者待在家安享晚年。他依旧蜗居在县委机关大院80年代修建的老式宿舍楼里,没有一套像样的家具,衣柜、沙发都是有着20年以上“工龄”的老物件了。生活简朴,稍有一件光鲜的衣着都是儿女们孝敬他的。自己从来不舍得花半分钱改善一下生活和居所。对待贫困孩子,他从来十分慷慨,腰包里有,就会毫不犹豫掏出来。他的钱常常不够花,因此免不了经常挪用老伴的退休金,有时候甚至会向儿女们伸手。钱,都花在急需要帮助的贫困人群身上去了。他说:“看到有的孩子还在打光脚板,心里就老大不舒服,忍不住要掏腰包。”最多的时候,一年要资助8名贫困儿童。

他奔波在兴文县的山山水水之间,把雷锋精神播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年逾九旬,却老而弥坚。

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社会。2019年,宜宾市委宣传部专门成立了“陈国辅先进事迹报告会”宣讲团,在全国各地开展巡回演讲。陈国辅的孙女陈芯蕾、同事戴林冲、受助学生明飞、受陈国辅影响的普法志愿者彭永贵以及多次采访报道陈国辅的兴文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章怀安,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陈国辅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讲。

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诸多媒体。“中新网”“中国广播网”“新华网”“中共文明网”“四川文明网”“新浪网”《雷锋杂志社》《华西都市报》《宜宾日报》《宜宾晚报》等多家媒体、报刊均对他的事迹进行过采访报道。2019年,《大爱华章——四川省“十佳五老”先进事迹报告》收录了兴文县作家协会主席刘大如先生撰写的关于陈国辅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助人为乐 乐享人生》一文,全文近2万字,全面、详实地记录了陈国辅几十年来助人为乐的事迹。

六十年来,他一直用行动践行着对战友雷锋许下的诺言,用行动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雷锋精神。这就是陈国辅——兴文人民心中的“活雷锋”,一位信念坚定的退役军人,一位永葆本色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