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封体制内的非常规性关系与西周灭亡的现实归因

2021-11-11曹佩驰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曹佩驰

(宁夏大学 宁夏银川 10749)

武王伐纣后,西周建立。但对于面积广阔的东方大地,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全面控制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周公恐诸侯畔周”,并且伐纣取得胜利也应当对宗室子弟和随从的功臣们予以奖励,于是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周天子便将土地与居民分赐给受赏的臣子们。这种做法并非周天子独创,在黄帝时代时就有“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的传统,在商代时,分封制就有了雏形。因此,结合当时西周所处的时局,一套完整的分封体系应运而生:周天子授民授疆土于同姓子弟和功臣以及前室贵族,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建立诸侯国,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贡赋;也有权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族,成为卿大夫,继而向下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众星捧月般的等级序列。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认知能力下,分封制是解决统治集团内部以及中央与地方间矛盾的权宜之计。而在笔者看来,随着时间推移与利益的争端,在相对稳定的分封制度的下一定会出现多种的不确定因素,其中一定会有一些诸侯王与周天子间的非常规性来往,从而日积月累,引发了西周最终走向灭亡。

1 宏观的解读

典籍里西周的灭亡是戏剧般的,故事性的。《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和《晋语一》记史苏语云:“王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 太子出奔申,申人, 增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样戏剧般的结局走向覆灭。在当今的时代,或许没人能想到一国之灭亡竟是因帝王宠幸女子而激化了社会的矛盾;但在古代却不乏有此般“爱江山”与“爱美人”关系的记载,而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故事性:既运用了文学的手法也有一种对后世的劝谏。这是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认识,中国近代的历史研究要研究一个现象的发展,一般都会认为这是人的理性行为的结果,而中国的古代历史研究往往更加感性,更具有故事性。因此,司马迁笔下的这一结局从史学史的角度看是较为合理的;在近代钱穆先生则引述更多理性的内容:“申在南阳宛县”、“大率其国在周东南千数百里”。但就本文来谈,回到周王室本身去研讨其灭亡或许是一种既不失感性,也不失理性的佳法。

2 戏剧般的覆亡

为何说西周的灭亡是戏剧般的呢?首先,客观上,西周有着前朝经验可作借鉴。商代后期,奴隶主阶级的生活日益奢靡,战事连年,阶级矛盾尖锐。在经济上,纣王修建“方圆三里,高过千尺”的鹿台,“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加重赋税,聚宝敛财,将鹿台填满;在帝王生活上,纣王宠幸妲己、修建了“酒池肉林”以供享乐;政治上,创制残忍的刑罚,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压榨,阶级矛盾尖锐;军事上,纣王经年不息发动征战导致内部空虚,加剧阶级矛盾,以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左传昭公四年。再反观西周后期,经济上,周厉王实行“专利”政策,把山林川泽收归国王所有,周幽王时三川干枯发生旱灾、发生地震岐山倒塌从而引发了农耕经济的凋敝;政治上,同样是阶级矛盾尖锐;帝王生活上,周幽王宠幸美女褒姒,不惜做出“烽火戏诸侯”的举动来博得褒姒一笑;军事上,周宣王与玁狁作战多次失败,并企图通过“料民”扩充兵源。二者的相似性非常高,按照常理,西周应当能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

3 分封的式微

西周的灭亡与分封制所含的隐患也有着关系,。隐患之一便是武王在分封时,采用了周公的建议:要想实现稳固统治,就要利用殷人内部的矛盾,让其自行分化瓦解,不改变殷人原来的地位,只要服从周就可以当官。于是武王将殷墟封给纣王儿子武庚,纵使安排了“三监”对殷墟严格把控,仍是无法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化了管控;隐患之二便是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周天子想要确切了解各封国的确切情况周期较长,而为了保障分封体系的稳定,使用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成为分封的规则。而这一套分封体系并不是公平的(据《荀子-效儒》,周初大封建,诸侯七十一国中,姬姓就占了五十一个),但同样,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这一套固定的体系不可能不受到挑战。周朝是建立在姬姜婚姻联盟基础之上的,姬姜两大政治血缘集团本身就存在斗争,这种不平衡的利益关系极易出现裂痕 ,《汲家竹书》就曾披露过西周史上有名的“共伯和干王位”,它是周政权中姜姓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春秋时期,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楚世家》)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由此也不难推知,在西周时就存在着诸侯私下或公然挑战礼乐制度、周王权威的先例。

4 利益分配的现实结局

抛开分封本身的隐患,西周覆灭的现实性原因是本文要重点分析的。根据分封制度的内容,周天子有着授民授疆土以及论功赏赐诸侯王的职分,但对于大部分都是姬姓并有着血亲关系的诸侯王们,周天子应当同他们有着更深层次的交往。且周天子也利用“互惠原则”对臣下贵族“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换取诸侯王们对他的绝对忠诚,从而更好的完成诸侯王对周天子的义务。然而遵循政治发展的规律,随着西周政权的稳定发展,统治阶级内部成员能凭借其与生俱来的身份和地位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他们尸位素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西周末年“三川竭,岐山崩”,旱灾与地震的发生让年轻的幽王措手不及,无法处理。治理灾害就要有人手,要人手就要有赏赐。但这时的周王朝在面对内部的天灾与外部玁狁的来犯,本身就囊中羞涩,而周王室又沉溺于奢侈享乐,从而丧失了对侯国与功臣进行赏赐的经济来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性总是贪婪的,争取不到利益,诸侯与天子间的忠诚则不再牢固。此时,还需要一条导火索——那便是幽王与申后间的“第三者”褒姒,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而废掉了嫡长子宜臼,本身就属于对宗法制的破坏,这种家庭矛盾同前文的种种因素所混杂,为申侯联合外族讨伐幽王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而各侯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放弃对幽王的忠诚。最终西周以“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的结局灭亡。

5 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考虑西周灭亡的角度如若站在利益的角度,不难发现周幽王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并非仅仅因“烽火戏诸侯”那么戏谑与感性。分封体系下周天子与诸侯王间的义务关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下的,而随着政权的稳固,诸侯王对经济的诉求逐渐上升,产生了许多非固定性或是非体制内的经济诉求,而这些诉求无法被满足才是西周走向覆灭的现实原因,这样的解读既充实了周王室的情感也尊重了理性的事实。当然,各类归因的方式皆有其背后的依据,对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应当有着更加全面的观察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