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琼崖地区报刊业发展流变

2021-11-10万颖萍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摘要:文章阐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琼崖地区的具有代表性抗日报刊的运行势态,进而讨论了中共主导下抗日报刊业的办报方略及其历史作用。其结论是:在长达6年多的孤岛抗战进程中,中共主导下的报刊业以其坚忍不拔的办报实践,在地方战时舆论动员体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完成了历史赋予琼崖报业人的重任。

关键词:报刊出版;琼崖地区;抗日战争

1.导言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如何发动全民抗战,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积极投身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来,作为大众媒体的报刊是抗战时期中国新闻与出版界迫在眉睫的必然选择。内地进步报刊既是民族危难的叙事者,将战争进程及时告知民众;又是历史前进的驱动者,激发国内各阶层民众共赴国难,成为重要的战时舆论动员策源地。众所周知的《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等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但海南远离内地主流语境,当地民众很难第一时间从这类媒体直接获知信息,更需当地媒体的传播。在长达6年多的抗战中,为与反动媒体相抗衡,海南报刊业界历尽艰难险阻,先后出版了多种抗日报刊,承担起了战时地方舆论动员的重任。

2.抗战时期琼崖地区进步报刊业样态

1913年,同盟会员琼籍泰国归侨林文英返回琼岛,创办海南第一张革命报纸《琼岛日报》①。以此为起点,琼崖报刊业已有百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爱国力量通过办报争夺话语权,组织抗日宣传,构建琼崖地区多层次的战时舆论动员体系,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1国民党当局地方官媒

《琼崖民国日报》从1926年2月起创办,次年起至民国二十八年,《琼崖民国日报》的主持人都是由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委派充任②,成为国民党党部机关报。报社机构较为完善,设有编辑部、业务部和印刷部。其国内时事信息来源于国民党中央社电台,岛内新闻由各县党部提供,副刊则剪抄广州、香港短文,出版四开一张的版面日发行700份左右③。国共和谈时,国民党驻军就是在该报上公开答复“同意谈判”,拉开了琼崖地区合作抗战的序幕。日军入侵海南后,该报被迫撤退到了中部山区,油印(之后为石印)刊发。作为抗日力量的官方主导媒体,其刊载的新闻或评论资料影响了各县抗日力量,《琼山周报》《澄迈半月刊》《万宁通讯》《陵水新闻》《崖县半月报》等纷纷创立,形成一个以该报为信息源的战时舆论宣传媒体群,实时提供了更多正面战场的战事资讯,遂使抗日战况得以在岛内广泛传播。约1941年因战时物资、资料匮乏等停刊。1945年9月,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派人于10月1日恢复出版,报纸发行量大约有一千多份④,到1950年海南岛解放才停办。该报的官方背景使之成为民国时期海南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在海南新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2.2中共主导的抗日报刊

《抗日新闻》,1939年3月中共琼崖特委在驻地琼山县创办。该报是中共在海南知名的重要舆论工具,除国内外和本岛消息外,还有社论、专论,转载中央和省委文件⑤。这是一张八开四版的油印报,每三天出一期,印数一般只有一千到一千五百份,有重要新闻和重要文章时,增印到二千份左右⑥。报纸通过交通站,免费发行。1945年5月15日改为琼崖区党委机关报,更名为《新民主报》综合性半月刊,以“琼崖出版社”名义出版了十八期⑦。该报在日伪夹击中坚持了6年半之久,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

《新文昌报》,文昌县抗日民主政府于1940年12月创办,也是中共琼崖抗日初期县一级的第一张报纸⑧。以短论、专论和讲座等形式,每月出版三至四期,每期四至六版,发行二三百份。该报对抗日部队在前线作战和群众拥军支前的活动、战绩等均有报道,对国际国内时事采取汇编形式发表,另有副刊刊登反映抗日斗爭的琼剧和诗歌,成为抗日根据地宣传中共团结抗日主张和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媒介,满足了侨乡民众关心抗日救国大事,迫切希望有报纸可读的愿望,对提振侨乡军民英勇抗日的热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时局艰难,该刊难以为继,从创刊到停刊仅历时11个月。

《琼声》,中共琼崖特委等创办的半月刊杂志,其主要报道抗日战况,后改名为《南路堡垒》,是当时唯一的一份铅印刊物。该刊物每期印2000份,三分之一留在广州湾及琼崖发行,三分之二由交通员带到南洋各埠发行⑨,对海外华侨进行扩大宣传。

《新琼崖报》,琼崖东北区抗日政府主办,对抗日民主人士、开明绅士进行经常性的专访报道,对先后颁布的《暂行土地条例》《救国公粮征收法》等政策法规组织有关政策、法令的专题宣传,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琼崖独立队有《每日要电》《战斗生活》等报纸出版,在危机四伏的战争中坚持报告真相。

这些抗日报刊,尽管创办条件甚为艰苦,出版时间均不长,但它们宣传了抗日救国思想,报道战时消息,评论当下时局,抒发百姓的家乡情怀等,进行抗战前期海南民众的舆论动员,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与战斗力,在琼岛抗战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3民办进步报刊

抗战以来,国民党对新闻媒体严格管制,其控制的官方媒体经常报道失实,可信度存疑;而中共主办的报刊在敌占区或国民党控制区域比较稀缺,加上长期的妖魔化,民众难免对其持保留态度,因而需要有民间力量的参与,起到传播真实、客观的抗战舆论动员效果。

《国光日报》于1937年11月在海口问世,主编系国民党内进步人士林光灏。由于该报信息来源初期主要是中央社及英美等国通讯社的电讯,故只有国军正面战场的消息。为此,中共党员李雨枫深度介入该报的编辑、发行,遂使该报转向全面宣传正面及敌后两个战场的对日作战情况,以及中共关于持久战的抗日主张。如《国光日报》发表琼崖地区共产党负责人冯白驹的署名文章,联系琼崖的形势系统宣传团结抗日,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做好抗击日军侵琼的思想准备。其恪守客观、中立的新闻价值取向深受欢迎,使其发行量超过《琼崖民国日报》,彰显其在琼崖报业战时舆论动员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该报在海口失守后迁往湛江继续宣传抗日,也仅一年多即停办。

与此同时,海口还有《救亡旬报》《救亡呼声》《新琼崖》等,文昌有《前哨》《琼崖呼声》等宣传抗日救国的报刊。这些民办报刊心系故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鼓励有志之士投身于革命,参与到海南抗战的文化事业中,激励着海南民众与侵略者做殊死的斗争。

3.中共主导下抗日报刊的历史作用

抗战时期琼崖地区国民党地方官媒数量少,品种相对单一,其主要报刊《琼崖民国日报》发行量尚不及同期的民办《国光日报》,可见其影响力不尽如人意。而中共不仅有《抗日新闻》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和各项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还主导或参与了多地的抗日报刊出版。虽然各种报刊存活时间参差不齐,但始终能在琼崖地方战时舆论动员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重要缘由在于:

3.1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潜在受众群体

毋庸置疑,发行报刊能否充分发挥战时舆论动员的作用,其刊载内容、表达方式等与受众群体契合程度关系甚大。当时琼崖文化教育比较落后,文盲比例很大,据1942年9月统计,琼崖的中共党员中农民占80%,知识分子(指能看报、写信者)仅占10%⑩。故报刊的刊载内容与表达方式都需从潜在受众对象的接受层次着眼。有鉴如此,《抗日新闻》《救亡旬报》等所载文章均力求短小精练、浅显易懂,且国内抗日主战场与本地战事相关内容占比均衡、合理,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在文字语言上通俗大众化;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会刊登一些抗日歌曲、漫画、木刻画等通俗作品,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最大限度地贴近琼崖普通民众的阅读喜好。

3.2基于统战方略合力打造高公信力的民办报刊

由于各党派的报刊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控制区域内发行,国民党的《琼崖民国日报》与共产党的《抗日新闻》要获得岛内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完全信任,均有先天不足之处。因此,由国民党进步人士创办的民间报刊《国光日报》,在激发岛内公众团结抗战的舆论动员中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中共海口市地方组织敏锐地把握这一契机,积极与办报人深度合作,推动该报为国共两党地方长官分别提供动员团结抗日的讲台,全面报道正面与敌后战场的全面发展态势,从而在岛内民众心目中树立了抗日报刊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的标杆,同时也大大提高该报的社会公信力。由于该报全面、客观宣传抗战,甚至被一般人误以为是共产党办的报纸,这其实是中共通过统战关系去影响了它的政治倾向⑪。其社会影响,对于引导琼崖地区广大普通民众树立团结抗战的必胜信念非常重要。

3.3超常态的办报模式

面对敌伪的长期清剿,各类抗日报刊不得不隨时转移,从而开启了居无定所的“游击式办报”模式。如《抗日新闻》在1939-1945年间多次辗转,由于战事极其残酷,编辑部从北到东再到西南又转北,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也无法携带印刷设备,物资匮乏,只能油印。在反“蚕食”反“扫荡”最艰难的时期,外援断绝,纸张、油墨的供应无法解决,印刷人员只能想各种办法,如用农村染衣用的青靛来制作土油墨,发动群众采剥树皮造土纸等来维持报纸的出版。后来的《新民主报》《先锋报》《前进报》等都曾使用土制油墨印报,这一办报模式在中外新闻史上罕见的。

3.4百折不挠的职业信念

抗战时期,绝大部分报刊存活期都不长,即便是国民党的主要官媒《琼崖民国日报》也不得不于1941年停刊。同期诸多中共主导下的抗日报刊多数都经历了由周刊改为月刊、季刊的过程。不定期的周期越来越长,能出上三五期已属难能可贵,夭折于一二期的比比皆是。《国光日报》不过存活了一年有余;《新文昌报》《新琼崖报》均出版不到一年就停办;《救亡呼声》出版几期就停办了;《军政杂志》仅出版二期就停刊。琼崖媒体人长年行进在停刊复刊、迁徙辗转途中,彰显出永不言弃、百折不挠的职业信念,遂使这一报刊群体能够在与日军当局报刊业对峙中始终保持住基本阵型。

4.结语

抗战时期,中共主导下的琼崖抗日报刊业直面极其严酷的生态环境,在战乱中顽强地生存;其坚忍不拔的办报实践在地方战时舆论动员体系中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更替迅速及时,维持一定的体量,具备与反动当局争夺受众的能力,从灵魂深处唤醒了当地民众的民族自觉,重振了民族精神,激励着海南人民义无反顾地进行抗争,完成了历史赋予琼崖报业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①韩纫丰主编.琼侨先驱十杰[M].1996:88

②陈铭.解放前海口新闻事业的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 第12辑[M].1964:131-132

③海南史志网http://www.hnszw.org.cn/xiangqing.php?ID=45769

④李达生.抗日胜利后海口报业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海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海口文史资料第2辑[M].1985:44-45

⑤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 第3卷[M].2002:1001

⑥李英敏著.敌后十年[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16

⑦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著.中华印刷通史[M].1999:600

⑧陈代轮.抗战初期琼崖第一张县报——新文昌报,中共文昌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文昌党史资料 第四集[M].1985:118-119

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党史文化与中国抗日战争研究3[M].2014

⑩黄建新,莫振山.琼崖抗日根据地的宣传文化工作[J].琼岛星火编辑部编.琼岛星火 21 琼崖革命根据地[M]. 1996:476-477

⑪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琼崖游击区[M].1995:225

[基金项目]海南省社科联项目“民国时期海南报刊文献研究”(HNSK(ZC)18-06)

[作者简介]

万颖萍(1972-),女,海南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于海南地方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9月历史大事记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东北抗联研究
抗战时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化动员考论
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反投降斗争
中国共产党就政治领导方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论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
王西麟《第九交响曲——抗日战争安魂曲》第一乐章《哀悼》创作探析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