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枕中记》里卢生的儒道释三观微妙平衡状态

2021-11-10欧阳丽娜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梦境观念

欧阳丽娜

摘要:《枕中记》以卢生的儒家积极入世观为轴心展开叙事,道家顺任自然观与佛家万事皆空观逐渐渗透其中,展现出卢生儒道释三观的微妙平衡。

关键词:《枕中记》;卢生;观念;梦境

《枕中记》围绕“梦”展开故事情节,由入梦原因到梦中所见,再到梦醒所悟,儒道释三观不但各自枝繁叶茂,而且从始至终紧密缠绕。儒家的积极入世观是卢生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道家的顺任自然观为卢生注入一剂舒缓内心的良药,而佛家的万事皆空观则是助卢生净化内心的重要法宝。

入于入世:《枕中记》呈现儒家积极进取观

《枕中记》将卢生进入梦境的时间设定在唐开元七年(719年),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典·历代制下》载礼部侍郎沈既济言,称此时“以至于开元、天宝之中,上承高祖、太宗之遗烈,下继四圣治平之化,贤人在朝,良将在边,家给户足,人无苦窳,四夷来同,海内晏然。”[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第十五《选举典》,中华书局,1988年,第358页。]躬逢其盛的卢生在儒家积极进取观影响下,铆足干劲,渴望留下丰功伟绩。卢生想要实现鸿鹄之志,最主流的渠道便是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官场,从而换取立功勋、成大业的机会。根据唐朝的法令,凡是登科及第,其本人或全家可免除赋役。[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中华书局,2020年,第447页。]进士及第既能享受一定的特权,又能拥有优越于其他考试科目的升迁机会。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曾带有总结性地说:“殊不知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五代]王定保撰,阳羡生校点:《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4页。]因此,满怀信心地博取功名,是卢生追求仕途人生的重要一步。当吕翁问及“何之所适”,卢生便不假思索地说出“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 《太平广记》,第527页。]”的美好仕途愿望。对于卢生而言,焚膏继晷的最终目标是以自身的真才实学求取功名利禄,而儒家的积极进取观使卢生不仅仅是为了博取功名,还期待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因此,《枕中记》以梦的方式,将卢生内心深处渴望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愿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儒家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之时,卢生并非是一个空有理想抱负的文弱书生,而是文可“献替启沃,号为贤相”,武能“大破戎虏,斩首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遮要害”[ 《太平广记》,第527页。]的文武兼修之材,确是能造福一方,连皇帝都称其具有“升平二纪”之功。卢生还因治水有功、大破戎虏而获得梦寐以求的升迁机会,官至宰相,权倾朝野。

对于卢生而言,实现登科及第、通达官场,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真才实学,跻身于科举考试行列,还需要借助攀龙附凤等各种方式获取宦海生涯的顺达,从而为实现人生理想带来资本、带来动力、减少阻碍。因此,卢生主动地采取了与高门婚配的方式,从而获得权贵的举荐,以便借助大姓的尊贵地位与家族繁盛,提高自身的社会身份,增加声望名誉,最终增加登科及第的机率。卢生因娶高门之女而由芒屩布衣摇身变为华冠丽服,衣着的变化可以看出攀龙附凤为卢生的仕途带来必要的资本。在与高门通婚后,卢生实现了进士及第的理想追求,正是说明了结姻高门为卢生的仕途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卢生通过婚姻而获得崔氏强大的政治势力,使其在罹者皆死之时却能化险为夷、保住性命,可见门第婚姻不仅为卢生开辟一条入仕之路,还能在必要时刻使卢生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全身而退,这正说明了抓住攀附權贵的机遇为卢生的仕途减少了一定的阻碍。在卢生仕途的高光时刻,作者刻意延伸至其耄耋之年,卢生的五子均身居要职,成为愿受长缨、赤心报国之人,且与名门望族联姻,留有子孙十余人,卢生因此也实现了家族繁荣昌盛的愿望。

这样一来,卢生通过攀附权贵实现了进士登科,既提升社会地位、实现官场通达,又能够功成名遂、崇盛赫奕,进一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积极进取观。

中转出世:《枕中记》缘染道家顺任自然观

唐代儒家士人中不乏参禅问道、信佛修道之人,而他们的主体观在受到佛道观念冲击之时,并非一成不变,卢生亦如此。《枕中记》起始之处,卢生与吕翁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生之适”的讨论,但二人对于“人生之适”的定义并不相同。卢生追求于虚幻的功名利禄与荣华富贵,而吕翁满足于现实的身心康泰,孰是孰非,尚未定论。此时的卢生虽时运不济,处于不得志的困境当中,感叹生世不谐,却仍愿为仕途一搏,可见其尚未转向道家。随着故事情节缓缓推进,卢生的观念里开始出现援道入儒、儒道互补的迹象。道士吕翁并不急于否定卢生的雄心壮志,而是顺着卢生的鸿鹄之志,使其在梦境之中亲历所追求的膏粱锦绣、乘轻驱肥生活,颇有一种道家重视尘世享乐之感。随着小说进入高潮,卢生的理想追求渐现两面性:身处的官位越高,跌落的风险越大。作者既刻意安排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卢生历经梦境之中登第入仕、功勋显赫的经历,模拟了卢生在现实世界里所企求的名满天下,又给予风光无限的卢生被同僚诬告陷害的宦海风波。这时的卢生,虽享受到仕途带给他的财富与显贵,但也感受到官场之上具有伤生害命的危险。因此,平冤封授后的卢生虽尊荣显贵至极,却也有告老还乡的言行举止,可见此时的卢生,道家出世观念渐融进其儒家入世观念当中。道家的出世观与儒家的入世观截然不同,并不注重功名利禄,反而更重视追求顺任自然,这就为历经宦海浮沉的卢生提供了一个寻求自我解脱的机会。《枕中记》以世俗情感为导向,刻画出卢生历经曾不敢有望的食邑爵位之时,不胜欣喜;历经前所未有的死生之情时,惶骇不测。卢生的此番经历,使其意识到入世之路的跌宕起伏,继而转向寻求出世之路,这就顺应了人在尘世中的情感需求。

卢生的梦境是由现实生活所引发,并以写实之笔出之,可谓虚从实生,又化虚为实,处于虚实之间的卢生,由枕中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之时,便有浮生若梦之感。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让卢生体会到了处尊居显既会受到众人的尊敬,也会引人妒忌、遭人算计,使其否定了曾经所向往和追求的一切,顿悟自身不应被人世荣华穷达、富贵贫贱所束缚,而应顺任自然,回归自我天性当中。吕翁任其亲历所渴求的一切,对梦醒时分的卢生仅有一句点拨,卢生发出“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 《太平广记》,第528页。]”的感慨,是其自身怃然良久的结果,颇有道教所提倡的苦思冥想之感。此时的卢生,儒家积极进取的观随梦而渐逝,而道家顺任自然观渐据主位。稽首拜谢而去的卢生,究竟去往何处?卢生最后的人生态度究竟是“入世”的还是“出世”?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悬念。但依据小说的故事逻辑,卢生最后所选择的并非入世,也非出世,而是由起初所叹生存困窘之不如意到彻悟所感家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防饥即可。历经一番苦思冥想,卢生终悟不应苦求封官受禄,应舍弃追名逐利的观念,转而以顺任自然观来接受现实平淡的生活。由此观之,入梦之前的卢生哀叹自己平生不得志的人生态度,而梦境之中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梦醒之后意识到人生贵在珍惜重视当下,卢生的观念也由儒家积极进取观转为道家顺任自然观。

出于释门:《枕中记》援采佛教万事皆空观

佛教认为,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均可在虚幻的时空中得以实现。《枕中记》所建构的梦境便是一个虚幻的时空,它的独特在于既是源于现实却又超越现实,具备了虚构与真实的双重特质,呈现出佛教独特的时空观。源于现实则是呈现出时空的相似性。首先,蒸黍作为一个时间的媒介,吕翁作为与卢生共席而坐的人物,在入梦之前与梦醒之后重复出现。其次,梦中被贬时的卢生“思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 《太平广记》,第528页。],与梦外亲身经历相互交叠。这种绾结梦境前后的双重叙述,实则通过前后呼应的方式勾连梦里梦外的情感。超越现实则是呈现出时空的相异性。卢生入梦之时,邸舍主人正蒸黍,梦境中长达数十年的经历,于梦外不过为短暂的瞬间。转瞬即逝之梦,且在时空中所形成的梦里梦外巨大反差,使卢生在梦中所获之物尤显微不足道。因卢生的梦境所历为其对自身世俗价值目标的模拟,故其醒来之时,感人生之浮虚,悟人世之悠忽,进而发出对困窘通达人生的感慨,摒弃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千世界,实则也寓含着其对所求功名利禄的超越。在佛教的时空观里,“刹那”用来表示极短时间,“劫”则指示为灾难。作者刻意安排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卢生历经在劫难逃的紧要关头,却又给予他劫后余生的圆满,笔墨空灵跌宕,旨在说明“福禄寿禧”不过是黄粱一梦般的虚无缥缈,一刹那顷后的万事皆空。

佛教关注世间人生,认为人生之苦源于贪欲,世间之人多被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所束缚。卢生之所以发出“困如是也”的感慨,是因无法实现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理想抱负,属于佛教“内五欲”中追求名望未遂,故而产生欲望。但佛教认为,万法尽在自心,须从自我心中顿见本性。正所谓“缘起性空,无常无我”,“无我”以“灭苦”,可见佛教关注人生,目的则是助世人摆脱苦难。因此,佛教多采用虚实时空交错的方式,破除时空的限制,将世界分为此岸与彼岸,此岸无法实现的愿望,均可在彼岸实现。身处此岸的人,逃不过生老病死的痛苦,挣不脱追名逐利的欲望,正如卢生的现实追求;身处彼岸的人,尽情享受与世间苦难完全相反的美好世界,正如卢生的梦境呈现。在卢生身上,彼岸与此岸的距离,不过是一场梦,梦里皆有,梦醒全无。因此,《枕中记》中对梦与醒的设置,尤显独具匠心。卢生借枕入梦,梦境中内容正是他在现实世界里求而不得的功名利禄,无不像一个真实的人世间。当梦境与现实相互交叠之时,于卢生而言,虚即是实,实即是虚,梦中所历便是所梦寐以求的彼岸。梦境中的卢生既经历了人世繁华,也饱尝了人间悲苦,卢生的欲望在梦境中得以实现,但梦里梦外却是截然不同,梦醒之后,万事皆空,无论是吕翁施法使卢生梦醒,还是卢生的自我顿悟,《枕中记》给予卢生一个并未沉浸梦境的结局,正是为说明卢生在看淡名利之后,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同时,梦与醒的切换,恰是说明了人在虚幻的世界中所获的一切美好均为幻影,终将回归于“空”当中。对于卢生而言,正如佛教所宣扬“人生如梦”,一切穷愁失意与荣华富贵均如云烟过眼,不可虚妄执着。因此,在卢生身上最终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纵横自在无拘束、心不贪荣身不辱,恰是佛教万事皆空观的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起初的卢生,渴望建功立业,不断地为求取功名而努力,呈现出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观。但历经生死的紧要关头,卢生立功勋、成大业之心发生动摇,道家的出世观闪现。否极泰来之后,出将入相、子孙满堂的生活,使得卢生的儒家积极进取观重返主导地位。年老之时,卢生想要放弃高官爵位、辞官还乡,此时道家的出世观再度浮现。梦醒之后,盛筵难再,卢生不愿相信所经历的仅仅是一场梦,可见其对功成名就的圆满结局仍存不舍,此时儒家积极进取观再现。但卢生并未停留在梦醒的遗憾当中,而是怃然良久后实现人生顿悟,佛家万事皆空观显现。由此可见,在卢生身上,儒家的积极进取观、道教顺任自然观及佛教万事皆空观并存,且呈现出微妙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张松辉译注.抱朴子内篇[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4] 黎翔鳯撰.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5]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校点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 [五代]王定保撰,阳羡生校点.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 [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 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0]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 2016.

[11] 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2]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20.

[13]胡平.《枕中记》主角原型新探——兼论作者沈既济的政治背景[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04):10-16.

[14]胡燕.从《枕中记》看唐代士人的心态与价值取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8(02):100-106.

[15]林文.从唐传奇《枕中记》看唐代士人的意识与命运[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52-56.

[16]刘贵雪.近三十年《枕中记》研究综述[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7(03):21-24.

[17]劉文霞.唐传奇梦境书写的中唐代士子与儒家文化——以《枕中记》、《南柯太守传》及《樱桃青衣》为例[J].北方文学,2018(15):61.

[18]潘辉翔,李雪峰.婚姻与官位的隐喻——对《枕中记》的多重解读[J].名作欣赏,2021(02):159-160.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第十五《选举典》,中华书局,1988年,第358页。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中华书局,2020年,第447页。

[五代]王定保撰,阳羡生校点:《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4页。

《太平广记》,第527页。

《太平广记》,第527页。

《太平广记》,第528页。

《太平广记》,第528页。

猜你喜欢

梦境观念
梦境
钓鱼的观念
绝美海滩
源于童年梦境的诡异世界
梦境
当观念成为艺术
白昼之月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什么是观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