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展现战疫精神

2021-11-10徐思源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浮雕疫情

南昌市前湖美术馆举办“迎百年华诞 展美院风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中,笔者的第一块木刻浮雕《“疫”勇军进行曲》有幸参选。那一段创作经历,也就离现在几个月的时间,历历在目。

2019年冬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现,到2020年1月,首批确诊新冠病毒感染者入院,新冠疫情开始了。春节本应是家人温馨图案团圆、好友欢乐和聚的美好节日,却因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散了、打碎了。网络的发达,让全国上下得以知晓此事,中央部门开始了相关调查和实验,却并没有立马被引起广大人民的重视,病情仍在潜伏和扩散。

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的病情和悲惨事件我们都有目共睹,所以说“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才能战胜疫情,维护好人类的共同家园。幸运的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14亿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同疫情展开了顽强斗争,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在此态势上不断巩固和拓展。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地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加強科研攻关合作,并尽力为各方提供援助。

看着国内环境的好转和恢复,心中对国家和党的无限感激、崇拜和自豪之情不断累积,汹涌的感情将要溢出,手头的铅笔不知不觉地勾画出了心目中抗疫勇士的形象。中国军人、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和人民群众勒紧手中串联着所有人生命的无畏之绳,共抗疫魔。

致敬中国战士。为了人民,中国军人永不言弃、誓死不退;为了人民,中国军人舍生忘死、保家卫国。他们,远眺万家灯火,守护万里河山。无论在有形还是无形的战场,无论多少次执行危险任务,他们冲锋在前,哪怕受伤流血也绝不退缩,中国军人用行动践行诺言,用忠诚守护初心。

致敬白衣天使。当疫情来临时,他们怀揣着初心护卫病者和人民健康,用爱民情怀、职业操守承托着千万百姓的诉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白衣天使在一声令下奋勇向前,抢救病患、支援前线、后保城乡,不休不眠,为人民带来希望和安定。忆往昔。至诚无畏士,保家卫国扬赤胆;看今朝,最美逆行者,赴汤蹈火显仁心。

致敬人民公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一声召唤,无论天南地北,一群群藏蓝卫士逆行而上。口罩遮住了他们疲惫的面容,正月寒风中的卡点值守冻得他们瑟瑟发抖,大量人员排查工作让他们顾不上喝一口热水,但坚毅的目光挡不住,顽强的意志吹不灭,无畏的精神击不倒。中国警察的愿望很简单: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平安。

致敬志愿勇士。他们都是来自各阶层、满怀激情的人民群众。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假期,放弃了家中舒适的环境,把自己的安危置身事外,在那些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为民众检测体温和登记信息,在社区分发口罩等救助物资,从早到晚,顶着烈日,逆着寒风,却不曾喊过疲累。

在绘制手稿的时间里,整体到局部的构思和修改费劲了心思。为找准人物的结构和动态,浏览了不下百张图片,并邀请亲人做模特;为把握人物衣饰的特征和细节,翻找高清资料,外出田野写生。而从未有过木刻浮雕的制作经验,让后续重要的雕刻工作充满了未知。

浮雕是间于圆雕和绘画的艺术形式,常常将两者的造型语言混合运用,在浮雕中创造空间感的方式与两者亦有不同。圆雕适用于人们全方位的观赏,空间感强烈,它们独立地占有着空间,有着多朝向、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绘画在空间系统上是二维平面,是以一个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用工具塑造形象,而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在二维画面上创造视觉空间感的透视法流行艺术圈;浮雕是雕塑艺术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在空间状态上,可完全独立也可依附于某种载体,虽然也有三位的立体形态,从本体上更具有二维的面状特性,适应于特定角度观赏。

大自然是一座庞大的艺术资源生产库,极大一部分的创作材料和灵感都来自于它。材质细密、易加工的高密度松木板,成为了这次创作要使用的雕刻材料,是带领我踏入木刻雕塑大门的垫脚板。2021年的春季,在同门的指引下,我开始了的第一块木刻浮雕的制作。首先把稿子放大、转绘于板上,用三角刀把画面人物等勾勒出,使人物与背景相分离。在勾勒时,分割线与人物边缘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以便后期部分结构线需要调整,给自己留出后路。为了给后期雕刻人物留出足够的高度,在确定画面最高点后,就要确定背景的高度,应画面需要用刻刀把背景部分多余的板材刻除并铲平。因处于探索阶段,背景如何处理暂未完全肯定,便在处理完其高度后,开始了人物的刻画。

刻画人物前,再次确定多个人物及各个人物身体结构的前后关系后,方进行刀刻。从前往后,刀起刀落间,形体变得立体、姿态变得生动,是战士们在激烈战斗。重要衣褶下是骨骼肌肉的印痕,次要衣褶表达着不同材质和象征意义的衣饰。工作室中,座位下,白鞋旁,木屑堆积,手拂过,尘四散,夕阳的一束光中,是飞舞的黄褐色细屑和灰白色尘埃。从身体到头部,整体到细处,一步一刀痕,直至完整呈现。

背景保留集中于人物的倾斜的笔触,用砂纸打磨平滑,营造抗疫魔的紧张氛围。

主人物轮廓和主衣褶线条加深,次人物虚化,人物间层次进一步拉开。板子六面通上透明漆,以防水防潮,待漆干后,用丙烯上色。颜料干后,为追求更好的效果,又反复修改、上漆、上色了四五遍,才最终定稿。画面设计上,采用现实主义和戏剧场面的手法来表现浮雕的层次感,力求主次有别、完整呈现。选材调色上,高密度板细腻、稳定、柔顺的质地给人亲近的感觉,丙烯上色,转折部位擦上少量金粉,制造磨损做旧的质感。

我和浮雕艺术的初见面在这段艺术创作经历中完成,直到今天,每每游览一处,只要有浮雕作品,我都会凑近去欣赏一番。

创作中有快乐和激动,也有艰辛和不易。完成自定的每天雕刻任务后,手臂肌肉胀痛也罢,颈椎腰椎酸痛也罢,放下刻刀,拂去木屑,站起看着一点一点向成功靠近的作品,心里更多的是兴奋和成就感的洋溢,手头经验也慢慢累积。然而,在面对一个新艺术形式时,不安和紧张的心情,自己的修养和探索那么浅显的苦涩,是那么真实且无法忘记。3月的南昌夜晚还是寒冷,独自回宿舍的路上无人打扰,一日劳作后的心灵放空,宁静且放松。

身体有点承受不住、进行到一半不想继续的时候,不做完不罢休的性格和亲朋好友们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去。得到了爱着的人们的支持,让我们无比强大,他们是我们坚持不懈追求目标的坚实后盾。辛苦但有收获,就是最好的。看到作品被装框挂上墙,那时的心里是满足的。

在浮雕刚刚刻完,天气也将将回暖,校园里春意盎然,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每一片新芽。努力的付出总有收获的时候,冬天的寒冷过去迎来的是春天的暖意。

参考文献:

1.许正龙.雕塑学[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1:154.

作者简介:姓名:徐思源,性别:女,出生年月:1997年10月,民族:汉,籍贯:广东,学历:硕士,学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装饰工艺

猜你喜欢

浮雕疫情
疫情中的“梦境”
浮雕圆圈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绚彩浮雕
纸做的“浮雕”
出错的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