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黑傻子》中的空白叙事

2021-11-10黄煜玲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摘要:以伊瑟尔的“空白理论”为依据,本文从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和内在意蕴层三个方面对福克纳《去吧,摩西》中的篇章之一《大黑傻子》进行空白叙事的解读,探究文本空白处的内在意蕴及读者与其产生的互动。

关键词:《大黑傻子》;伊瑟尔;空白叙事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的《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 由七个既相互独立又能共同融合为一幅完整画面的故事构成。《大黑傻子》(Pantaloon in Black) 是第三个故事,其主人公赖德的悲剧结局揭露出黑白不同种族的人们在种族偏见的社会背景下无法平等和谐相处,导致了种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沃尔夫冈·伊瑟尔 (Wolfgang Iser) 是在文学的接受理论中提出“空白”一词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代表作《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中,“空白”一词被明确提出,文本空白与作品意义之间的关系在他的该作品中也有所探究。文学作品中常常存在着许多需要读者参与互动的“空白”。语言空缺、叙事中断或叙事要素等的缺席都会造成文本空白,这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有机会参与到文本意义的重构当中。在《大黑傻子》中,不论是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还是内在意蕴层,作者都留下了许多空白,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感悟填补于其间。

一、语言符号层的空白

《大黑傻子》中的空白叙事首先体现在语言符号层,展示为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技巧 (王瑞, 2013)。语言符号层的空白在文本中通常表现在情节结构或修辞手法等的叙事层面上。

语言符号层的“空白”首先体现在情节结构上面。伊瑟尔 (1991) 认为,“情节线索突然被打断,或者按照预料之外的方向发展”,这就造成情节上的中断或“空白”,但这种“空白”恰恰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读者需自己把空白填上,把情节接上。

在《大黑傻子》中,故事情节设置的空白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的变换和双线结构的设置两方面。这一篇章由两部分组成,是同一个故事由不同叙述者讲出的不同版本。第一部分的无名叙述者细致描绘了赖德在失去新婚妻子后的痛苦及其悲惨结局,体现了其对赖德内心的哀伤充满了同情。第二部分则是冷漠无情的副治安官在厨房向妻子讲述赖德杀人后被处私刑的故事,其对黑人充满了偏见与歧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并置放在同一章节,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积极主动参与文本的交流与互动,而非被动接受作者赋予文本的信息。这样一种叙事方式使的主人公赖德的形象更加形象具体,读者会思考赖德到底是如无名叙事者所说的情深义重还是如副治安官所言的麻木不仁。作者对这一故事中不同种族的态度没有直白的话语描述,但其对白人的讽刺与嘲弄尽在文本中体现。冷漠无情的副治安官对赖德失去妻子的痛苦没有任何同理心。当这样一件悲惨的事情发生,他却依然能够与妻子在厨房谈话就餐,丝毫不受影响。作为一名执法人员,面对警官处以私刑,他毫无反应,听之任之,甚至将其当为笑谈讲与妻子听。他的妻子在听到这个事件时也是麻木不仁、毫无反应,并且不断提醒丈夫不要耽误自己看电影的时间。这对夫妇如此冷漠,毫无人性。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给太多他们的信息,甚至没有名字,说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整个社会白人的象征。

空白叙事还体现在小说语言中象征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上。《大黑傻子》中多次出现“火”和“火炉”的意象。在他们租住的小房子里,赖德亲自添置了火炉,“这里的火焰本该一直点燃,直到他们白头偕老的”(117),但是在曼妮死后,“从昨天太阳出山时起,这火焰已变成一摊又干又轻的肮脏的死灰”(117)。“火”象征着赖德与曼妮夫妻间美好热烈的爱情,而“火炉”则象征这个温暖的家庭。曼妮死去后,象征着家庭温暖的炉火熄灭了,赖德心中的爱情也逝去了。火炉的点燃和熄灭象征着一个家庭的组合和消散,这正是伊瑟尔所说的表现在修辞手法上的语言符号层的空白,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与文本进行互动。

二、艺术形象层的空白

艺术形象层的空白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尤其是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空白”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极为重要,有助于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从而激发读者通过作家对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刻画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

《大黑傻子》的中心人物是木材厂的黑人工人赖德。在文章中,作者对人物的外貌形象和性格特点的描写留有一定空白,没有对其进行细致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来表现。对话可以简洁客观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立体。通过作者对赖德的话语及行为描写,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填补人物描写的空白,在脑海中构造一个情深义重的黑人丈夫形象,从而领悟其中的主题意蕴。在赖德将他的妻子埋葬之后,他转身往外走,此时将他拉扯大的姨妈叫住了他:

“你上哪儿去?”她说

“俺回家去,”他说。

“你別一个人回那儿去,”她说。“你得吃饭。你上我那儿去吃点东西。”

“俺回家去,”他重复了一句,甩掉她的手,走了开去,……(108)

此处的对话体现了赖德在失去妻子后内心的焦躁与对妻子的想念,正如工人所说“她这会儿还醒着呢”,所以赖德匆忙将妻子埋葬之后只为赶回家去再看她一眼,因此他与对姨妈的回复极其简洁,只是重复的“俺回家去”四个字。简洁的对话让一个失去妻子后心中悲痛、情深义重的黑人形象跃然纸上。这一形象在赖德见到曼妮后的行为动作上体现地更加淋漓尽致。

这时候,他又看到她了。她就站在厨房门口,望着他。他纹丝不动。他屏住呼吸,并不马上说话,一直等到他自己发出的声音不至于是不正常的,他还控制好脸上的表情免得吓着了她。“曼妮,”他说。“没关系。俺不怕。”接着他朝她走过去一步,走得很慢,甚至连手也不抬起来,而且马上又停止脚步。接着他又跨过去一步。可是这一回他刚迈步她的身影就开始消失了。他马上停住脚步,又屏住呼吸不敢出气了,他一动也不动,真想命令自己的眼睛看见她也停住不走。可是她没有停。她还在不断地消失与离去。(114)

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尤其是具体动作的细节描写最能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具体动作描写就像是电影放映一般呈现在读者脑海中,更能够召唤读者进行思索和想象。此处描写的是赖德在回到家后见到妻子曼妮时的细节。一开始他纹丝不动、屏住呼吸,生怕吓着了她她就会消失。此时,赖德的心里既有见到刚去世妻子的害怕,也有再次见到新婚妻子的紧张与惊喜。他对曼妮说的“没关系。俺不怕。”更像是进行心理建设时自我安慰的话语,于是他试探性地慢慢地朝她走过去一步,却又马上停止脚步,因为害怕他的动作会惊扰了她让她消失。在发现曼妮并没有消失时,他又跨过去一步,可是这一回曼妮的身影开始消失,于是“他马上停住脚步,又屏住呼吸不敢出气了”。这一段中对赖德小心翼翼的动作描写将赖德对妻子曼妮的爱意与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构造了一个情深义重的形象。

此外,艺术形象层的空白还体现在环境描写上。环境描写有利于表达人物情绪,推动故事情节,渲染故事氛围。在《大黑傻子》中,大部分场景的描写发生在黑夜,夜深人静最是孤独时,体现赖德失去新婚妻子后内心的孤寂与煎熬。如他在埋葬妻子后回家的路上,“走进小巷,天已经擦黑了。在星期天黄昏这样的时刻,小巷里阒无一人——没有去教堂的坐在大车里的一家一家的人、马背上的骑者、行人和他搭话”(109)。这样凄凉暗淡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赖德心中悲伤的情绪,也为之后的悲剧情节设下了铺垫。

三、内在意蕴层的空白

语言符号层的空白和艺术形象层的空白最终构成了内在意蕴层的空白。凡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其内在意蕴总是多维的、不定的,能够给读者留下一个巨大的想象和思索的空间 (王瑞, 2013)。

《大黑傻子》讲述的是失去妻子的赖德在极度悲痛的心境下做出的各种行为以及最后杀死白人工厂头儿之后被处以私行的故事。作者在对这一故事进行描述时并没有突出某一单一明确的主旨。这一篇章是两个不同叙述者对赖德这一人物及其行为的不同陈述。第一部分中的无名叙述者细致描绘了赖德失去妻子后的一系列行为与心理。因为失去妻子,他陷入悲痛之中,不知如何缓解,从而慌慌张张地埋掉妻子,赶回工厂疯狂工作,想要发泄内心的痛楚,干到一半发现无用于是停下来拼命喝酒,喝醉后他回到家,看到妻子的幻影。当幻影消失后,他连忙追出去,最后躺在野地里。后来在赌钱时他发现白人工头弄虚作假,加之精神恍惚,他将白人工头杀死。被捕后,闯进监狱的暴徒对他处以私刑,他的尸体被挂在一所黑人学校的钟绳上,以示警告。直到他临死前,他的悲痛才终于彻底发泄,他“放声大笑,像玻璃弹子一样大的眼泪在他脸上淌经耳朵掉在地上,就像鸟蛋掉在地上那样噗噗有声”。他的那些令旁人无法理解的行为都是为了排解失去妻子后内心的悲恸。而临死之前的痛苦也不是因为自己被捕和处以私刑,而是因为思念去世的妻子。第一部分的陈述体现了赖德对他新婚妻子深深的爱意与情感,似是突出黑人之间的爱情主题。

第二部分中白人副治安官对这一事件的陈述却体现了其对黑人生命和情感的漠视,这对白人夫妇在黑人面前表现出的冷漠、无情和狂妄正好将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们这种“黑人低下论” (black sub-humanity) 的种族歧视与偏见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两部分并置对比则揭示出文本之间更加深层的意蕴,即种族问题。白人优越感和黑人地下论使得当时社会下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与冲突日益严重。两部分并置对比使得读者思考其背后的深意,正如伊瑟尔所认为的“空白”引发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知识背景进行想象、填补空白,参与到作品内在意蕴的创造中去,从而挖掘隐藏在文学作品内在意蕴层的“空白”。

四、結语

《去吧,摩西》中的《大黑傻子》这一篇章存在诸多空白之处,增加了读者对于文本的想象空间,使得读者积极参与与本文的互动与交流。以伊瑟尔的“空白”理论为依据,本文对《大黑傻子》中的空白进行解读,在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和内在意蕴层三个方面挖掘文本表层“空白”之下的主题深层意蕴。空白使得读者在有限的文本空间内进行创造、产生联想,参与文本的情节拓展与人物的形象构建,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使其主题意蕴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Wolfgang Iser, Die Appellstruktur der Texte: Unbestimmtheit als Wirkungsbedingung literarischer Prosa, Konstanz: Universitätsverlag, 1971.

[2]伊瑟尔. 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 审美响应理论[M]. 霍桂桓, 李宝彦,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266-278.

[3]伊瑟尔. 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4]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32-333.

[5]泰森, 赵国新. 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188—189.

[6]威廉·福克纳. 去吧, 摩西[M]. 李文俊,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7]王瑞. 伊瑟尔“空白理论”在小说艺术中的运用[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4): 17-20.

作者简介:

黄煜玲(1998- ),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