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罗赋》与《娥并与桑洛》之对比

2021-11-10王婧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王婧

摘要:《帕罗赋》和《娥并与桑洛》都是各自民族的瑰宝,在各自文学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地位和价值。两部作品所讲述的都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共同诠释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笔者通过将两部作品相似而有不同的故事内容进行比较,得出傣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折射出傣泰民族在文化等方面的相似与不同。

关键词:帕罗赋;娥并与桑洛;傣泰文化差异

一、作品简介

《帕罗赋》是泰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瑰宝,被誉为泰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13年出版的《<帕罗赋>翻译与研究》一书首次将泰国古代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作品,并且还保留了原文诗歌的形式,并在首届姚楠翻译奖中获得了三等奖。在中国富饶美丽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临沧耿马等傣族聚集区也流传着被称为傣乡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作品——《娥并与桑洛》,其中流传在德宏的版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收集整理已正式出版。

《帕罗赋》是泰国古代叙事长诗,由泰国特有的诗体——立律体写成,立律体(Lilit)是将泰国古代表叙事的莱体(Lai)和表抒情的克龙体(Klowg)交织在一起进行创作的方式,曾被权威的泰国文学俱乐部评为“立律体诗中的上品”。《帕罗赋》主要讲述了在颂松两国的一次战争中,松国老国王被颂国国王杀死。多年以后,颂国新国王帕罗登基,他长相十分英俊,美名远扬,令远在松国的两位公主帕萍和帕芃倾心不已,偷偷芳心暗许。为达成公主的愿望,帕萍帕芃的两位侍女找到仙翁做法引诱帕罗,导致帕罗辞别母亲和后宫佳丽,踏过艰难险阻来到松国与两位公主厮守。可惜好景不长,此事被难忘杀夫之仇的松国太后发现后,松国太后便派兵围攻公主寝宫,帕罗和两位公主不愿分开,奋力抵抗,但最后还是被乱箭射杀而亡。松国国王闻讯后十分气愤,下令处死了恶毒的太后,并与颂国共同安葬了帕罗、帕萍、帕芃和四位侍仆,颂松两国从此也结成了友好邦国。

《娥并与桑洛》是傣族经典叙事长诗。它与《线秀》和《叶罕佐和冒弄养》并称为傣族三大悲剧叙事诗。此外,《娥并与桑洛》还被傣剧团改编成了傣剧上台演出,曾被评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的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广大傣族人民的喜爱。《娥并与桑洛》主要讲述了生在景东城的美男子桑洛因不满母亲的包办婚姻而出走经商,在路过勐根城时遇见了善良美丽的女子娥并,他们一见钟情,相爱后便结成连理,娥并也有了身孕。但是桑洛的母亲嫌弃娥并是外乡穷人家的姑娘,对她十分不满意,在知道了娥并要来找桑洛前将桑洛骗出家门,对远道而来的娥并和她腹中的孩子百般刁难恶意迫害,最后导致怀有身孕的娥并小产加劳累过度而死,桑洛也随之殉情。恶毒的桑洛母亲甚至在二人死后还千方百计阻挠二人在一起,最终,娥并与桑洛最后就化作了天上的两颗星星,永远在一起。

两部作品的主要内容都可以简括为这样一条故事线:男女主人公相爱——爱情受到来自家庭的反对——男女主人公共同抵抗——最终殉情。两部作品在不同部分又分别表现出了各自民族的特点,反映出了两同源民族的文化异同。

二、故事对比

(一)不同的相爱

在男女主人公相爱的部分,《帕罗赋》可大致细化为这样一条情节链:帕萍帕芃对帕罗暗生情愫——两位侍女为成全公主想尽办法引来帕罗——帕罗被成功引诱并辞别母亲千里寻爱——帕罗成功会见两位公主并恩爱缠绵。《娥并与桑洛》中男女主人公相爱的情节则可以大致细分为:桑洛不满母亲安排婚事出走经商——在勐根城与娥并一见钟情——两人私定终身并许下约定。

就这一部分来看,《帕罗赋》不论从内容上还是情节上都明显比《娥并与桑洛》要辗转曲折得多,比如在两位侍女为成公主想尽办法引來帕罗这一情节中就十分曲折复杂,仙翁前后总共对帕罗施了四次法才将帕罗成功引到松国和两位公主相会。与帕罗相比,帕萍帕芃则在爱情上从一而终地选择了帕罗,没有丝毫犹豫和迟疑。而《娥并与桑洛》中桑洛一直都在等待自己心中所爱的出现,自离家以后一路跋涉来到勐根城才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娥并也本是村里一位过着平静生活的姑娘,在遇到桑洛以后她也彻底沦陷了,他们一见钟情一拍即合,他们相爱的过程比起帕罗和帕萍帕芃更加单纯直接,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帕罗赋》属宫廷文学而《娥并与桑洛》属民间文学。宫廷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服务于王室。《帕罗赋》中男主人公帕罗是一国之君,帕罗对爱情的犹豫不决是有原因的,他不是不想坚定地选择帕萍帕芃,只是囿于他的身份和地位,囿于他的责任和担当。帕罗是一国之主,自己国家的臣民需要他这位君主,帕罗也是母亲的儿子,年迈的母亲也需要他尽孝,可是忠、孝与爱难三全,每每他纠结迷茫之时,仙翁出总会做法将他引来,不仅体现出泰国原始信仰宗教、巫术等相关文化,而且还避免了读者责备帕罗为不忠不孝枉为国君枉为人子之人,带有一定的魔幻色彩。而民间文学主要流转于民众之间,更注重故事在民间的传播,故事情节不需要太复杂但内容必须足以打动人,便于人们口口相传。

(二)相同的阻碍

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爱情路上最大的阻碍都是来自家庭的反对,但是两部作品中家庭反对的原因不同。《帕罗赋》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最大阻碍是女主人公的奶奶——颂国太后,他反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原因是难忘杀夫之仇。她在知道了杀死自己丈夫的仇人之子就藏在公主寝宫后十分不悦,找到颂国国王想要报仇,但是国王早已被帕罗的英伟气质所折服,不肯照做,于是她便假传圣旨下令让禁军围剿公主寝宫,最终杀死了她的仇人之子,但同时也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孙女,最后落得个被颂国国王处死的下场。《娥并与桑洛》中最大阻碍是桑洛的母亲,他反对二人爱情的原因是她嫌贫爱富。桑洛的母亲一直都想让桑洛娶自己富有的妹妹家的女儿,奈何桑洛一直不愿意,还和外乡穷人家的孩子娥并偷偷在一起了,她为此感到十分气愤,还对自己的儿子破口大骂,说他是“不知羞耻的畜生”,说桑洛“亲戚家的好姑娘你不要,偏偏去找魔鬼样的女人!” 在怀有身孕的娥并千里迢迢来到景多昂寻找桑洛时,她还哄骗自己的儿子家里没有酒菜,让他出去打鱼,自己却在心里想了“比魔鬼还要毒”的主意,“她找来许多竹片,削得像针一样尖,把竹针插爱楼梯上,插在竹墙上,插在门上,在装饭的盒子里,藏起一把锋利的刀。” 等怀孕的娥并到家里后,不仅一句话也不说,还“脸酸溜溜的”,而且“她一见娥并,鼻子就翘起来,弯弯扭扭的心啊,像狗尾巴一样摇摆” ,这一切都和“恭恭敬敬的”、“声音像蜜糖”一样的娥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娥并被刀割破了手指,被针刺进了手心,流了很多血,伤了很深的心,被桑洛的母亲赶了出去,她绝望地逃跑,心里想的全是桑洛,可是还没等到桑洛,她和她可怜的孩子就一起死去了。

两部作品中的阻碍都不仅仅只是具体的人物形象,更根本的原因其实都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帕罗赋》中真正阻碍两人在一起的是两个国家间的仇恨,因为在战争中被杀死的是国王,所以这种仇恨上升到了国仇家恨的层面,而颂国太后正式这种仇恨的维护者,所以在故事中具体表现为颂国太后对帕罗和帕萍帕芃一起的强烈反对和迫害,而这种阻碍在二人死后也随之消失,甚至还因为二人的死亡,两国重归于好。《娥并与桑洛》中桑洛的母亲就是封建思想势力的代表,她一方面想为儿子包办婚姻,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儿媳妇,但是由于儿子的强烈反抗,出于作为母亲的本能,她便将矛头转向可怜的娥并,对她迫害有加,残忍虐待,试图将他们美好纯洁的爱情扼杀,最终也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更可恶的是,她在两人死后还不放过他们,为了阻止他们死后能够在一起,她还在娥并和桑洛的坟墓间放了三筒竹子隔开棺材,用挑水的扁担挡在中间,暗含着封建势力的根之深。但好在爱情隔不断,最后娥并与桑洛化作了天上的两颗星星,每年三月都相会在一起,暗示封建势力和压迫无法永远阻隔真爱,自由的曙光总有一天会出现。

(三)有同有异的殉情

在面对强大的反对力量时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最终都以殉情的方式来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和反抗,两部作品最终都以男女主人公为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结局,但在笔者看来两部作品的殉情方式却又各不相同。

《帕罗赋》的殉情是“主动”的,经由双方约定的,共同为爱战斗而牺牲的。帕罗和帕萍帕芃在共同面对门外围攻的禁军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捍卫自己的幸福,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自己的爱情,无论反对他们的敌人是射箭还是放火,三人都不愿分开,公主一句“愿得长厮守,生死永相依” 表明了自己不畏死亡,甘为情亡的决心,最终两位公主在帕罗中箭后“挺身趋前挡,岿然立王侧” ,可谓轰轰烈烈。

《娥并与桑洛》的殉情则是“被动”的,双方事先并未约定的,是在娥并死后桑洛的追随。娥并怀着身孕一个人来到遥远的景多昂寻找桑洛,可是当时桑洛已经被他恶毒的母亲骗去打鱼了,导致娥并到景多昂后并没有像她想的那样会有许多人来接她,桑洛会来帮她背上包裹,此时的娥并已经受到了身体的疲惫与幻想的破灭的双重打击了,再加上来到桑洛家里以后桑洛母亲的冷漠与伤害,更是让娥并备受心灵上的痛苦与煎熬,她被赶出了这个幻想中本该是家的,却让她伤痕累累的地方,阴差阳错之下,还未见到爱人的娥并就在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下死去,连同刚从肚子里刚出生的孩子一起,离开了这个伤心的世界,最后桑洛最后找到了娥并的尸体,举刀殉情,倒在了娥并身边。桑洛对娥并用情至深,所爱至切,感天动地。娥并与桑洛的殉情,是在娥并被迫害死去之后,桑洛的追随,他们二人的殉情虽有几分“被动”,但是殉情之心却真真切切,心甘情愿。

无论是帕罗和帕萍帕芃,还是娥并与桑洛,他们之间的爱情都是感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他们都是敢于追求爱和幸福,倡导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恋人,他们都以爱情至上,甘愿为爱情献出生命,愿意和自己相爱的人一同为自己的幸福而抗争,奈何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他们最后只能通过殉情的方式对抗,显示自己对爱情的坚定忠贞。两部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这种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体现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难得的反封建思想,蕴含了各自民族人民深厚的感情,具有史诗般悲壮的意义和无可避免的历史必然性。他们的爱都是对爱的纯真的追求,可惜真爱最终会被社会现实所扼杀,纯真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让读者悲痛惋惜,最终来达到悲剧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帕罗赋》和《娥并与桑洛》的结局也不乏东方作品一貫的“团圆结局”,男女主人公最后都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在一起了,即:埋葬在一起。并且他们也不是白白牺牲,他们的牺牲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帕罗赋》中男女主人公三人虽殉情而死,但是也因为他们两人的牺牲颂松两国化解了仇恨从而结成了友好城邦,也算是在悲情过后得到了结局上的另一种形式的圆满。而娥并和桑洛两人虽然在死后还被桑洛母亲所阻挠,但最终他们两人也化作了天上的两颗星星永远在一起了,这种充满了浪漫色彩的理想式结局,更为《娥并与桑洛》这一部作品增添了几分别致的团圆,同时也为当时解放人们思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起到了打击反抗的作用。

三、结语

自古至今,爱情都是中外作家们永恒歌颂的一个不朽主题,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后追求的精神上的满足。让人们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更是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论是《帕罗赋》还是《娥并与桑洛》都歌颂了爱情,男女主人公也都成为了各自民族中家喻户晓、永垂不朽的一对恋人,成为美好纯洁的爱情的象征,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们为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深厚,超越生死界限的爱情为之动容,并且鼓励了一对对青年男女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提供了借鉴意义,不论过了多久,都总是能禁不住让人们为他们的爱情所驻足回味。

参考文献:

[1] 裴晓睿、熊燃.《帕罗赋》翻译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2]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德宏调查队整理.娥并与桑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3] 段立生.泰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年12月.

[4] 戚盛中.泰国民俗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4]岩峰,王松,刀保尧.傣族文学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