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课,需经“三境界”

2021-11-10张泉淼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备课

张泉淼

[摘 要]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经历与文本深入对话、对课堂反复预设、与文本融为一体的备课过程,才能形成卓越的教学能力,才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备课;深入对话;反复预设;文本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0-0006-01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必不可少,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时,既要立足于文本,又不能囿于教材;既要“走进去”,又要“跳出来”。备课这一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广泛猎取又不断舍弃的过程,甚至是一个艰难的思想历程。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正好符合其中滋味。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正确解读文本,这是备好课的前提,这是一个与文本、与作者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拿到文本,就应通过反复读,认真揣摩,进入作者的内心,领悟其表达的情感。古人喻读书为“煮书”,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我在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前,阅读了文本几十遍,从题材、体裁、主题、情感、篇章结构、写作手法、关键词句等不同的角度,一遍遍解读,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对文章的段落进行了细致鉴赏。比如,文章的第三段: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解读:这一段是写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和样子的。第一句是说作者望词生义,或者早有好奇,对爬山虎怎么爬不甚了解,是起句。第二、第三句则点出今年细致观察的结果:脚长的位置。第四句细致描写,“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六七根”,用词精确到位;“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用了比喻,借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想象爬山虎的脚,十分形象。写作,什么時候用比喻?叶圣陶给我们举了例子。因为好多学生没有细心观察过爬山虎的脚,但是对蜗牛却非常熟悉。第五句用脚与新叶子类比,写出了颜色。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整段起承转合,非常自然。

教师要开阔视野,不能为教书而读书。《爬山虎的脚》这一文本,其实也有科普知识在里面:为什么这种植物叫爬山虎?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什么?爬山虎又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查文字资料和图片、视频资料,我对这种植物有了更全面、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教学设计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去听历史课,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这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迷了,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课吸引住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教师应把教学作为终身的职业,把上课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正是因为有了历史教师孜孜不倦地学习,持之以恒地思索,全心全意地准备,才有了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课堂。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学家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园林设计师只有生平多阅历,才能胸中有丘壑;教师也只有多方涉猎,博闻强识,才能做到“书到用时不恨少”。

名师王崧舟教学《长相思》(纳兰性德)时,起初接触文本,毫无感觉。这课可怎么设计?他变成了一只骆驼,跋涉于浩瀚的书海中,查阅了一万多字的评鉴,阅读了纳兰性德的生平文字,又埋头读完纳兰性德的五十多首词作,最后将36字的《长相思》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发现、自我鉴赏。这1493字的文本细读背后,融入了他对纳兰性德的精神世界、诗词境界以及对自我生命价值偏好的种种追寻、反思、拷问。在这之后,王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让教学设计随心所欲、水到渠成,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底气十足、神采飞扬。

总之,教师只有经历与文本深入对话、对课堂反复预设、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过程,才能形成卓越的教学能力,才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备课
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
浅析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特色教育
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