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创新路径研究

2021-11-07王一涵赵丰年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

王一涵 赵丰年

摘  要: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新时代对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进行系统、全面、细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北抗联精神 ;高校思政育人;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6-0064-03

东北抗联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我国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在抗日战争中体现出来的非凡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風貌的统称,其思想内涵丰富,不仅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历史价值,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将会使高校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在分析东北抗联精神核心意蕴的基础上,对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必要性和创新性路径加以思考和阐释,以期在理论层面上推动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逐步完善,在现实层面上推进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意蕴

一是矢志不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从东北抗联的集结到奋勇杀敌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空前凝聚,彰显了中华民族每一位人民个体面对国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挺身而出的英勇担当。

二是前赴后继、顽强勇敢的英勇战斗精神。英勇战斗精神是指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的意志品质、必胜信心、战斗作风、心理素质和纪律观念等,在长达14年的抗战斗争中,东北抗联出现了“抗战小将”姜墨林、小孤山“十二烈士”等大批前赴后继、顽强勇敢的战士,体现出了非凡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

三是坚贞不屈、舍我其谁的不畏牺牲精神。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北抗联的队伍里,共有600多名女兵。经过14年的抗战,到苏联出兵东北的时候,跟随周保中、李兆麟率领的抗联余部回到国内的女兵仅剩下60多人。”[1]赵一曼在《滨江抒怀》中写道:“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2]据不完全统计,“东北抗联牺牲的军级以上将领有41名,师旅级将领共112人”[3]。东北抗联用拼搏、智慧和勇敢与残暴的日军战斗,在抗战史上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四是克服苦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艰难、敢于吃苦、勇于奋斗,东北抗联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匮乏的物资储备条件、偏远的地理位置条件,凭着自身顽强的意志和这种艰苦奋斗精神百折不挠、奋勇杀敌,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卓绝的力量。

五是真诚合作、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工人没有祖国”[4]419,“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4]435这两个著名的论断就集中地体现了国际主义的思想。在14年的抗战中,中、苏、朝军民通过精诚合作展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对于现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东北抗联的英勇事迹和精神将永远的刻在中、苏、朝三国人民的心中,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这样写道:“白求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和责任心实质上是一种‘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5]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必要性

(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

高校思政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为本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着力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6]开展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并将其融入红色文化教育中,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特色内容。

(二)把握时代方位,丰富思政内容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质量。后疫情时代学生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在这种背景下,带领学生走进英雄,走进东北抗联文化,选取东北抗联英雄人物的事迹融入思政教育,将东北抗联精神融于思政教育中,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能够使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社会认知,加深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解程度,增强思政育人的吸引力。

(三)感悟抗联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纷繁复杂,面对这一现实,高校可通过思政课来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并感悟东北抗联精神,学习东北抗联官兵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舍身忘我、敢于当先的担当精神,不畏牺牲、荣辱与共的家国情怀,将个人命运与祖国、民族命运融于一体的集体主义精神……东北抗联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鲜活教材,高校可灵活运用东北抗联文化,生动形象地将东北抗联历史、党史和优良传统等一系列内容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从抗联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逐渐成长为保护红色文化的主力军,在日常生活中做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者。

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

本节从思想教育、理论传播、创新宣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五个层面探索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以期能够进一步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增强高校思政育人的实效。

(一)思想教育层面:抓住重要历史节点,开展东北抗联精神教育活动

思想观念是实践行动的先导。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7]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首先要抓住重要历史节点,以抗日战争及东北抗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东北抗联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追求和精神境界。也就是说,高校在日常的思政工作中,要抓住“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以及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5月9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七一”建党日、“十一”国庆节等重要历史节点,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回顾党和人民走过的历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东北抗联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当然,强调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日常思政工作,并不意味着在日常工作中要将东北抗联一直挂在嘴边,而是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根据院校思政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群体的接受能力,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把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主的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理论传播层面: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东北抗联精神走进思政课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8]思政课堂要更注重扎实性、趣味性、拓展性,以引导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

第一,注重高校思政课堂的扎实性。积极将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宣讲抗联故事、诗歌、歌曲、英雄事迹等具体的内容,讲清楚东北抗联建立的背景、过程、精神实质及其在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史上的重要地位,使东北抗联精神深深地刻入学生脑海。

第二,注重高校思政课堂的趣味性。思政课是一门理论课程,仅仅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还可以通过思政课微电影、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注重高校思政课堂的拓展性。开发抗联网络教育资源,大力推动“互联网+”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9]互联网迅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充实、变革了教育理念。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要突出众筹众创、信息共享理念,结合实际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拓展“互联网+”视域下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创新宣传层面:立体创新宣传模式,发挥学校基层舆论阵地作用

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兴阵地,结合当前国内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创新传播手段,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新兴传播媒体,以宣传抗联事迹、学习抗联精神作为网络思政内容,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学生之中传播红色文化,使学生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力军,拓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东北抗联精神文化不断传承。

(四)社会实践层面:挖掘社会实践基地,沉浸式深化东北抗联精神认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往往比单纯的理论传授更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积极带领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调研等活动体验“沉浸式”思想教育,更能增强大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同感。比如在现有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发掘更多的纪念馆、博物馆、党员培训基地等实践基地。拓宽实践开展形式,通过倾听东北抗联军人感人事迹、重走东北抗联路等活动,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引导他们把东北抗联精神的优良传统落实到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外化为爱国、立志、求真、力行的实际行动,将东北抗联精神落到实处、用得更好。

(五)校园文化层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专业特色转化为优秀品格

校园文化是提升学生素质、塑造学生高尚情操、营造积极向上氛围的重要校园阵地。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具有学科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东北抗联精神主题演讲、抗联史料翻译实践、拍摄抗联事迹微视频等,或者以“五四青年跑”活动为原型,设计东北抗联路的跑步目标,让学生在奔跑的过程中体味抗联军人的坚持不懈、英勇战斗的优秀品质,牢记东北抗联精神。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要做到统筹规划,避免活动多头、杂乱、完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化,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血脉,将东北抗联精神品质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格。

四、结论

总之,重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能够使当代大学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将东北抗联精神的实质转化为青春行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童青林. 东北!东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60.

[2] 何显斌. 歌醒神州——革命歌声中的中国共产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7.

[3] 崔建霞.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指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8.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毛澤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9.

[6]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求是,2021(10).

[7] 阿袁. 鲁迅先生的心里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1.

[8]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

[9] 以教育现代化助力强国建设[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31.

(荐稿人:傅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路径
丽水网“问政直通车”:网络媒体问政平台的创新性发展路径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非遗视角下鲁中地区民间文学的生存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基层医院工会工作的创新思考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