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共生的职教园区高职教育资源共享策略

2021-11-04李忠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职教共生

张 军 李忠华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1)

0 引言

推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建立职教园区是政府主导下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一种方式,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职教园区内的各个职业院校依然是独立的个体,各个院校的发展理念和相关的利益关系难以协调,园区内的各个职业院校对于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仍是各自为政,资源的共享率低,导致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职教园区是由多个独立的主体聚集而成,这些独立的主体不仅包括职业院校,还有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园区只有解决好这些独立个体间共赢、互利的发展关系,才能促使职教园区产生旺盛的生命力,而“共赢、互利、共存”的发展关系正是共生理论的核心理念,共生理论主要就是研究共存的各个子系统信息、资源以及能量之间的分配和交换。研究职教园区内各个独立的子系统间的协同共生、资源的共建共享能够实现职教园区效益最大化,保证职教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协同共生和职教园区

1.1 协同共生

协同一词有协作、合作、同步、协调的含义,它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1]。协同论认为一个完整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产生的作用和具备的功能尽管不尽相同,但其在特定条件下会有协作、同步的效应产生,协同强调的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平等的进行互相作用和影响。共生现象是起源生态学,但是现在已经延伸到社科研究的不同领域,共生的核心理念是互利和共存。共生理论主要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模式,其中共生单元是整个共生系统中的基础,共生系统中的各个共生单元在共生界面中以互利和共存为核心理念,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相互作用。

1.2 职教园区中协同共生的体现

职教园区是一个由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若干独立单位所组成的总系统,园区内各单位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交互与联系,进而实现融合和转换,最终实现园区内信息、资源以及人才的共享与流动。职教园区内各单位间资源的共享和共建所反映的就是一种共生关系,园区内的职业院校、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主体依据自己的发展目标,投入自己的优势资源,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不断优化园区内的资源结构和资源质量,形成园区内各单位间的协同合作、互利双赢的共生效应,有助于解决园区内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最终共同达成高质量教育均衡的状态。协同共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达到整个区域利益最大化。

目前,在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共生理论下职教园区或职教集团的协同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李超锋[2]深度分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共生系统,探究了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的实施成功经验。王贵红[3]运用协同—共生理论,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形成共生利益链,以解决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不畅、利益分配失衡等问题。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共生上,对职教园区教育资源协同共生的建设方面还相对匮乏。

2 职教园区高职教育资源共生系统分析

一个完整的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模式三个部分构成,因此,职教园区高职教育资源的共生系统构建就包括选择共生单元、优化共生界面和设计共生模式。

图1:校企共建、多方共享的资源协同共生机制

首先是共生单元的选择,在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其本身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在共生系统中进行相互作用,满足相互的需求,职业园区内的共生单元也应该是能够达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和共享而相互之间存在关系的单位。园区内的各个共生单元可包括相关的政府部门、高职院校、相关的企业机构等单位,由这些单位构成的共生单元通过知识、信息、资金等资源进行相互作用,让各自的资源在共生系统里产生联系,形成协同共生的模式,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共享互补,实现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共生界面是指共生系统中各单元间的交互、联系和传递信息的载体,是共生系统中各单元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可以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其中,硬件环境包括职教园区里的公共设施,如公共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商业中心等等,还包括教学设施,如课程共享平台、实训平台、教学资源平台等。而共生界面里的软件环境则主要包括职教园区里的政策环境和相关的机制环境,它是共生系统里各共生单元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内在动力,比如园区内的相关政策以及政策的完善与执行、相关的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还包括教育教学方面的师资的共享、课程与学分的互认等。

共生模式是共生系统中各单元间产生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它需要共生界面来提供支撑,来维系和联系各共生单元间的关系,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共生关系。职教园区共生系统里的共生模式是指园区内各个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主要分为连续共生、间歇共生、点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模式。其中,连续共生是指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协作比较稳定,间歇共生是指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周期性的联系,点共生是指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偶发性的联系,一体化共生是当前职教园区构建共生系统较为理想的共生模式,要求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能够进行全方位的协作和联系,为实现共生单元自身目标和职教园区总体目标而进行一体化的协同与合作。

3 协同共生视角下职教园区高职教育资源共享策略

3.1 制定完善政策规定,营造优越的协同共生环境

职教园区可由政府部门统筹管理,各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以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核心,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互动,开展多向交流,在整合各职业院校现有优质资源的同时,积极收集、获取企业内更为精华的特色资源,包括企业文化资源、企业现场生产线视频、产品生产过程资源及相关的非保密性技术文档资源。

针对资源建设,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由园区管理机构牵头,各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业参与,成立资源评审委员会,同时建立资源的审核与评价机制,明确相关的规范与标准,以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园区资源共享使用规范,依据资源使用情况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各方建设资源的积极性。同时对资源运行期间的问题和反馈建议要及时收集,保证资源的及时更新和持续改进,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和实用性。

3.2 构建校企共建、多方共享的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的良性机制

职教园区内各职业院校要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对接产业,校企合作,构建功能完善、覆盖全员的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形成校企共建、多方共享的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的良性机制;整合职教园区内各个职业院校现有丰富优质精品课程资源,构建在线数字学习平台,打造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建立基于网络的虚拟仿真教学实训中心,构建在线虚拟仿真的教学技术应用中心,实现用户在线虚拟学习;满足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需求。全面构建面向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共建、共享、共用信息化资源体系,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学校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一体知识管理、品牌文化传播、校企共生共赢的园区教育资源协同共生机制,如图1所示。

3.3 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通过新型运行管理,采取互利互惠的原则,鼓励相关企业与相关院校共同为建设资源、更新资源提供有力支持。采取“游戏模式”的积分,或采取以资源换资源的运行管理方式,积极挖掘多种方式来促进各类资源的使用,使得资源的建设与提供、资源的维护与管理、资源的使用与更新形成良好的循环,资源来源稳定,容量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确保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人员多方受益。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职教共生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