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垂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11-03何芳芳杨雪丽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垂体瘤垂体腺瘤

何芳芳,杨雪丽

(漯河市中心医院 放射科,河南 漯河 462000)

垂体瘤是临床常见的颅内肿瘤,多发病于中年群体,以病灶直径10 mm为界划分为大腺瘤与微腺瘤,其发病率在颅内肿瘤中约占10%[1]。早期诊断对垂体瘤患者手术方案制定与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常规影像学检查对垂体瘤的检出率较低,近年来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是诊断垂体瘤的常用检查方式,可通过观察组织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微血管分布及血流灌注等发现病变信号,显示肿瘤形态、大小、柄向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垂体瘤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DCE-MRI可提高垂体瘤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本研究选取108例垂体瘤患者,以探讨DCE-MRI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垂体瘤患者(大腺瘤47例,微腺瘤21例)为观察组,选取20例正常者(常规颅脑检查显示垂体正常)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6例,女42例,年龄42~70岁,平均(56.72±6.23)岁;对照组男9例,女11例,年龄43~72岁,平均(57.04±6.61)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1)观察组患者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临床表现等确诊为垂体瘤[3];②可配合完成DCE-MRI检查。(2)排除标准:①肿瘤发生明显坏死、出血、囊性变情况;②伴有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③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完成DCE-MRI检查。对照组女性于经期后7~10 d进行DCE-MRI检查,排除存在内分泌障碍或垂体病史。

1.2 DCE-MRI检查采用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Elscint 2.0 T)行DCE-MRI检查。常规平扫采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扫描鞍区局部矢状加权薄层,检查时间6 min 12 s,扫描冠状T1加权薄层,检查时间6 min 12 s,采集3次,矩阵256×200,层厚3 mm,回波时间(time of echo,TE)12 ms,层间距1 mm,重复时间(time of repeat,TR)620 ms。以1 mL·s-1的速率注射0.1 mmol·kg-1增强扫描对比剂(厂家为德国先灵公司,Gd-DTPA),同时开始DCE-MRI,采用快速梯度回波(gradient recalled echo,GRE)T1加权序列扫描鞍区冠状位,采集2次,矩阵200×140,层厚3 mm,TE 5.266 ms,层间距1 mm,TR 110 ms,反转时间(inversion time,TI)25 ms,每次扫描30 s,2 min共完成4次扫描。然后参照平扫参数扫描延迟增强SE序列矢状位T1及冠状加权薄层,各扫描6 min 12 s。选择DCE-MRI检查显示最佳层面,选出30~50 mm2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以获得DCE-MRI参数值与回流速率常数(Kep)、容积转运常数(Ktrans)伪彩图,包括定量参数Kep、Ktrans与半定量参数最大上升斜率(maximal slope increasing,MS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

1.3 观察指标(1)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2)通过DCE-MRI获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通过定性方法分析TIC类型[4]:快速上升型(Ⅰ型)、慢速上升型(Ⅱ型)、轻微上升型(Ⅲ型)。(3)通过定量参数Kep、Ktrans和半定量参数MSI、TTP等分析组织强化特征。(4)影像学表现,包括平扫MRI、DCE-MRI、延迟扫描MRI表现。

2 结果

2.1 各扫描方式检查结果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扫描对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45.59%(31/68)、91.18%(62/68)、63.24%(43/68)。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扫描对病灶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38,P<0.001);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平扫检出率与延迟扫描检出率(P<0.05);常规平扫与延迟扫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TIC类型分布3组TIC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腺瘤组与微腺瘤组、微腺瘤组与对照组TIC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大腺瘤组TIC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TIC类型分布比较[n(%)]

2.3 定量与半定量参数3组MSI、TTP、Kep、Ktran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腺瘤组和微腺瘤组MSI、Kep、Ktrans小于对照组,TTP长于对照组(P<0.05);微腺瘤组MSI、Ktrans小于大腺瘤组(P<0.05);微腺瘤组Kep、TTP与大腺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定量与半定量参数比较

2.4 影像学表现

2.4.1平扫MRI表现 局灶性长T1WI低信号病灶占比70%~80%,长T2WI高信号或等信号为少数;若存在出血则T1WI、T2WI均为高信号,以窄窗宽、冠状像边界显示较清楚,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态。

2.4.2DCE-MRI表现 逐进型曲线峰值时间为80~100 s;双峰型曲线低峰时间为35~55 s,平均为45 s,高峰时间为75~100 s,平均85 s;垂体瘤强化峰晚于正常垂体组织。

2.4.3延迟扫描MRI表现 3~5 min肿瘤强化一致或略低于正常垂体组织;30 min延迟扫描肿瘤显示高信号,正常垂体组织信号减弱。

3 讨论

垂体瘤为鞍区常见的病变,肿瘤部位与大小是引发垂体瘤占位效应的关键因素。治疗前明确垂体瘤与正常垂体的关系以及肿瘤部位、形态、大小等信息,对后期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影响。垂体瘤的病理生理与特殊血供影响了垂体瘤的强化特点,垂体内略长T2、等T1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出现为垂体瘤的主要征象[5]。近年来,DCE-MRI扫描在垂体瘤诊断中发挥了一定的优势,逐渐成为临床研究重点。

采用DCE-MRI诊断垂体瘤的机制主要为垂体瘤的血供及其强化模式。正常垂体无血脑屏障且有双重(颈内动脉与垂体门脉)血供,颈内动脉分支为其后叶直接血供来源,垂体门脉为其前叶间接供血系统。垂体瘤组织大分子物质通透性不同于正常垂体组织。与正常垂体组织相比,垂体瘤强化速度较慢,增强扫描早期为相对低信号。本研究根据TIC的3种曲线走势类型对垂体病变进行评价。Ⅰ型病变组织血供丰富,曲线峰值大,且上升速度快;Ⅱ型病变组织血供一般,其曲线峰值较小,上升速度较缓;Ⅲ型病变组织血供贫乏,其曲线波动平稳,上升速度缓慢[6]。本研究结果显示,大腺瘤组以Ⅰ型为主,微腺瘤组以Ⅱ型为主,对照组以Ⅰ型为主,大腺瘤组与微腺瘤组、微腺瘤组与对照组TIC类型分布比较有差异,而对照组与大腺瘤组TIC类型分布比较无显著差异。这提示在垂体瘤诊断中TIC具有一定的鉴别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后叶强化于动态增强最早期,垂体前叶由垂体门脉间接供血,较后叶强化慢,垂体瘤30~120 s呈相对低信号,强化峰较正常垂体组织晚,而垂体瘤渗透率、灌注率均较低,与正常腺垂体血供存在差异性。同时,周围组织信号、匀场干扰等因素导致常规平扫显示效果不理想。利用病变组织与正常垂体组织增强特点的差异性,并增加二者信号差异,待正常垂体最显著增强后,DCE-MRI扫描90~200 s出现峰值,直接表现出异常信号。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平扫检出率与延迟扫描检出率。这表明DCE-MRI扫描可有效提高垂体瘤检出率。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对比剂动态增强早期垂体瘤扫描效果最佳,可明显提高垂体瘤低信号灶检出率。

相关研究表明,DCE-MRI扫描后量化分析TIC,通过定量与半定量指标参数观察肿瘤病灶组织内部血管渗透性、血流量及对比剂转运情况,显示垂体瘤组织内部生物学特征[7]。其中Kep为对比剂于血管外流至血管内细胞外间隙的转运速率,Ktrans为对比剂于血管内流至血管外间隙的转运速率;MSI、TTP可反映增强早期组织器官血流灌注及病理生理变化[8]。本研究结果显示,大腺瘤组和微腺瘤组MSI、Kep、Ktrans小于对照组,TTP长于对照组,微腺瘤组MSI、Ktrans小于大腺瘤组,可见DCE-MRI量化分析在垂体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DCE-MRI扫描可有效提高垂体瘤检出率,有助于鉴别大腺瘤与微腺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垂体瘤垂体腺瘤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临床诊治进展
垂体影像学特征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术后内分泌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看似“中年发福”,竟与垂体瘤有关
垂体瘤术后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其应对方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垂体转移癌误诊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