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指委委员笔谈:如何看待外语学科的学科地位?

2021-11-01王宪军

英语学习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外语学科语言

王宪军 等

一直有所谓的专家学者反对学习英语,抑或认为英语在中高考中所占比重过高而要求降低,并增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分值比重。然而,仅就近期中国外交活动中翻译官相当出色的表现而言,就足以表明英语学习不可或缺。

历史必然性

30多年来,英语和语文、数学一直是中学阶段的主科课程。而英语作为国际交流通用语言之一,是对外交流的必备工具,成为三大主科之一有其历史必然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愈加密切,英语学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更加凸显。坚定文化自信,绝不能“夜郎自大”“闭目塞听”,而更应该博采众长、相得益彰。

现实必需性

目前,全球有5000多种语言,而在这其中,英语仍然是使用范围最广、学习者最多的语言,是国际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交流合作活动中被普遍使用的语言。信息化时代,英语同样是当今全球广为通行的信息传播媒介,小到计算机语言、编程、网络传输,大至科技创新、学术交流、成果展现等,都离不开英语。此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开设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仅在中国,就有100多所大学设有英语或相关专业。这都决定了英语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擅动。

普遍实用性

全球化时代,英语作为主流国际语言工具,已经广泛渗透并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无论是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旅行消费,还是交流借鉴、研修深造、成长进步等,英语都是重要且实用的工具。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培养具有中华根魂、国际视野且胸怀天下、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复合型人才,就更不能闭门造车、盲目排“外”。

中国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方面都迅猛发展。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学科主科地位,轻易撼动不得。

王宪军(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六中学)

我认为,外语学科是国家由大国向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全民综合素质的关键学科。

英语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学习英语不是为了应试,而是拓展视野、培养思维,提升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只有全民素质提升了,国家才会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需要学习英语、了解世界;通过英语,世界也能更好地了解我們。

第一,我们需要学习英语。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全球有多个国家将英语作为自己的官方语言。在诸多发达国家中,英语在社会各界发挥的作用基本等同于母语。对于英语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球更是有三分之一的人都要学习、使用英语,几乎所有国家的大学都会开设英语专业,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科技发展离不开英语;各领域的众多文献都是用英文写就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软件和智能设备的研发也都建立在英语的基础之上。因此,掌握英语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各界引进的人才越来越多,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掌握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显著的优势。

第二,英语学习是全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学习英语有助于拓展视野和培养思维能力,这对提高全民素质来说至关重要。古往今来,国内国外,众多哲人名家无不重视外语的学习,他们从众多维度强调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费德里科·费里尼说:每种不同的语言都是一种不同的生活视角(A different language is a different vision of life.);弗洛拉·刘易斯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不仅是学会用另一种文字去表达一个意思,而是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事情(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is not only learning different words for the same things, but learning another way to think about things.);捷克谚语说:每一种不同的语言都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只会一种语言,你只能用唯一一种生活方式去生活(You live a new life for every language you speak. If you know only one language, you live only once.);弗兰克·史密斯也说,一种语言限定了你的发展方向,两种语言就在沿途为你打开每一扇门(One language sets you in a corridor for life. Two languages open every door along the way.)。

第三,英语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有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借助英语这一载体,扩大我们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是中国人民的主观诉求,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新一代的中国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这一光荣使命。

孔军(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掀起“全民英语潮”,到2016年北京市把中考英语分值降到100分,关于外语学科地位的争论一直没停止过。目前有些人借“双减”政策的出台,喊出“取消英语学科”。但我们真的应该取消英语学科吗?

英语学科的开设是国际发展形势的大势所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快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世界通用语言, 英语在如今的多国经济贸易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以及多国经济贸易的往来提供了基本的语言沟通支撑。既然社会需求已经产生,靠“堵”是堵不住的。取消英语学科是无视现状,是教育的倒退。

英语学科的开设是科学进步的助推剂

目前来看,各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用英语记录、阐述、传播的。不学英语,我们往往只能得到二手材料,很难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这对我国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不利。

英语学科的开设是国家发展的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英语在引进先进技术、人才,促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还存在结构性问题,经济总量仍然不及美国。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赞成取消英语学科是一叶障目

有些人认为英语在很多人的工作、生活中使用率极低,所以没有必要人人学英语。那么我们是否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过函数或者抛物线?学习学科知识更多的是去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不同学科承载了不同的功能,如果我们仅仅从使用的角度去决定是否学习,那这其实是在限制思维的发展。这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背道而驰,另外从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来说,取消英语学科也是不可行的。

一个国家对待外语的态度,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开放程度和发展程度;一个民族对待外语的态度,反映了这个民族对自己国力和前途的信心。事实说明,越先进、强大的国家,越能广纳百川,博采众长,也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越落后、封闭的国家,传统文化恰恰越容易支离破碎。我们正走在强国的道路上,英语是我们的有力支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英语对国家、民族以至个人的价值意义,从而正确认识“英语”这门学科的地位。

伍家文(重庆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高考不应当取消英语科目考试,英语在高中阶段应当作为高考科目,原因如下:

第一,从学科特征来说,英语和语文一样,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英语学习可以丰富个人的文化素养。它更是一种开眼看世界的工具。如果取消了高考,学校的英语学习就会变得可有可无,那么学生很可能不会在课堂上为学英语投入精力,就更谈不上学会用英语来讲中国故事了。英语学科本身具有沟通交流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同时,它又具有语言文化载体的人文性。学习英语既可以丰富学习者的表达能力,又能够提升学习者的文学文化素养,丰富人文内涵。因此,英语高考应该保留,但可以在分值和考试形式上做一定的调整。中考英语、高考英语、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可形成连贯的体系,在听、说、读、写、译几个方面按等级层次考核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英语是与世界沟通的必要桥梁,学生们有必要学好英语。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与各国的交流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英语能更好地让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与国际接轨。同时,语言也是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其影响非常深远。英语是我们了解世界文化的工具,更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工具。取消英语学科,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

第二,从学生层面来讲,如果取消英语高考,那么90%以上的学生就不会学英语了。但是如果对英语学习的需求还在,当学校教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学生就需要利用自己课余的时间加强学习,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精神、时间和经济上的负担。此外,学习英语有利于开阔视野,培养文化意识,训练思维。若是取消了英语学科,学生也缺少了锻炼和提升学习能力的机会,错过了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和乐趣。

第三,从教师层面来讲,如果取消高考英语乃至英语学科本身,就意味着全中国的小学、初中、高中英语教师,甚至职高英语教师,在职业发展上都将面临困境。花数十年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变得没有用武之地,这无疑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一大损失。

第四,从实用性层面上看,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通用语言,也是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如果我们想针对某前沿科技开展跨国合作,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语言沟通问题。同时,对于想要出国旅行的人们而言,懂一些英语和完全不懂也是两回事。如果每说一句话都得等着人逐句翻译,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效率都将大打折扣。

第五,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学英语是为了使我们的优秀文化获得世界认同。当前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外语学习是必要的。我们不能等着别人来学习我们的优秀文化,而是应该主动地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传递出去,由此才能得到更多的文化认同。

第六,学习英语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们的教育若只为分数名利,是有失教育之道的。一个人若只注重逻辑思维,不感性、不人文,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语言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为不同的文化架起桥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作为中国人,我们学英语是为了让别人听到我们的声音,使我们的思想传遍世界。而如果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最实用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其纳入考试中,尤其是高考中。这样一来,大家的重视程度就上去了。

闫建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

外语学科存在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课程体系中,外语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化程度的一种标志。英语已经成为现代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成为通向世界的桥梁。重视英语不仅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英语是我国中小学阶段一门主要的外语学科。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的本质特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师范院校外语专业、中小学基础性课程、职业教育等都积累了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和教研方式,培养了大批在工作和生活中能主动用英语学习,提高工作品质的人才。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以培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依据学生学习规律,通过创设真实语境、营造合作氛围、加强文化体验,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多元文化认同、坚强意志、健康人生观的品质,从而彰显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

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接触各类语言信息,不断提升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广泛接触、了解、比较中外文化,加深对优秀中华文化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断提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精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克服中英文差异造成的学习困难,克服语言环境的不足,培养坚强的意志力,通过调适元认知、资源、交际、调控等策略提升学习能力。

汤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我国不宜取消英语学科。

第一,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今天我们探讨英语学科地位时,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本身,必须把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社会的发展现状纳入思考范畴,科学理性地对待这一问题。是否掌握英语,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全球公民资格的基本标准(阎光才,2003)。查理曼(Charlemagne,742—814)说“To have another language is to possess a second soul.”(掌握另一种语言就是拥有第二个灵魂)。学好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英语,有助于我们扩展与他人交往的时间与空间,扩大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

第二,我们要立足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2017年,教育部颁发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确立了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宗旨,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外语教育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尊重他国文化和多元文化,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归结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并且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学好英语有助于我们促进中西文化互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求同存异、和谐并进,坚定文化自信。如此,我们才能站在全局高度,理解差异、包容差异,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英语教育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的英语教育与中国对外开放步伐密切相连,与国家战略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1978年8月28日至9月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外语教育迎来改革发展的春天。会议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外语教育的方针应该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切实抓好中小学外语教育这个基础,在办好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育和公共外语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业余外语教育。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中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外语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肩负着为“一带一路”服务的使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强调,“推进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拓展人文交流领域,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外语是中外融通、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因此,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尤其是培养掌握英语的一流人才尤为重要。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基础英语教育、高等学校英语教育的共同支撑。

杨良雄(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

英语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主要载体之一,对推进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英语是一门外语,是一种学习语言。学生从小学英语,虽然生活中也会用到,但用得不太多,这是中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因此,我国各个阶段、各个级别的英語教学都要立足中国国情,不能脱离实际,要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和编写英语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当学生毕业以后到底怎样使用英语”的问题。基于大部分人毕业后不接触英语、没有机会使用英语这一现象,长期以来社会上时常有些人提出“英语教育无用论”的观点,这是对国家开设外语课程的目的理解不到位的表现。自2001年中小学课改以来,国家课程就强调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而英语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就回答了这些人的疑问。英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必须的,但肯定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英语教育的目标仅仅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那英语课程的价值就被窄化了。英语不仅仅是语言工具,它还能用来培育文化意识,发展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外语教育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培育开放胸怀,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英语学科能够做出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贡献。

何锋(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近年来,“英语退出高考”“降低英语中高考分数权重”等呼声从未中断过。尽管在2014年,官方就已经明确了全国统一高考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每科总分150分不变,但很多人对于英语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和权重仍有质疑。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英语学习耗时低效;二是英语的实用性不强。很多人抱怨学了十几年英语,到头来真正能学会用英语做事的人少之又少。仿佛学英语就是为了高考,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任何实际作用。那么,英语学习真的是在浪费资源吗?

先说英语学习“耗时”的问题。我国普遍在小学三年级开始才开设英语课程,周课时总量不到语文、数学的一半。到了中学阶段,英语课时量与数学基本持平,但少于语文学科。从课时的安排来看,“耗时”之说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事实上,“耗时”多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国家规定的课时之外盲目增加的英语学习时间,但这并不是英语学习本身的属性。而对英语学习“低效”的评价也通常是人们的直观感受,实际上并没有确切的评判标准,且所谓的“低效”也仅限于学科的工具属性,并没有考虑其育人价值。再说英语的实用性问题。如果以学科的实用性来评价学科作用的话,似乎没有哪个学科是必须的。试想,我们在生活中用到了多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呢?

我个人认为取消英语高考并非理性建议。其实英语学科之所以一直作为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因为英语学科具其有其无可替代的育人价值:

1. 学习英语,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学好英语有助于中国和世界相互理解与交流,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跨文化意识。英语学科承载着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能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3. 学习英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等能力将得到发展。

4. 学习英语,有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习一门外语并不容易,需要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和挫折,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品质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总之,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是如何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与改进英语教育教学,而不是该不该取消英语高考的问题。

卓俊斌(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社会上流传的主张取消外语学科的理由千奇百怪,总结起来,不外乎“外语无用”“外语学习负担太重”“费时低效”三个方面,当然还有的人说学习外语是“崇洋媚外”的表现。

“外语无用”论的谬误不辩自明。几乎所有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并非(直接)有用,不知道学科知识不影响日常的“过日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知道水的化学方程式不影响用水洗东西;不知道物理学的“布朗运动”,不影响我们了解“在客厅可能嗅到厨房做红烧肉的味道”这一现象;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也不至于影响日常的生活……但是,有些知识或者能力对生活的质量有影响,对于专业的学习与工作就更不必说了。至少现在,我们日常上网时还需要用到一些英语。所以,“因为文盲可以过日子,所以读书无用”实在是太荒唐了。再者,有没有学科知识和能力对日常生活多多少少也是有影响的。

“外语学习负担太重”论把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归罪于外语,也着实没有依据。不同的孩子一定有不同的特长与爱好,任何学科都可能有这样的结果。外语学习负担是学业负担的一部分。合理的学业负担是正常学习活动的一部分,而过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是题海战术、恶性竞争的恶果。

“费时低效”论也是片面的。没有外语学习的年代,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学科时有不同的困难。并不是每一件事花了时间就能做好。学习也是如此。所有老师都在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想办法。

说学习外语是“崇洋媚外”,是故步自封、盲目自大。中国需要了解外国,了解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社会知识等。中国也需要让外国了解中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总之,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都有两个要素,一是狭义却显性的,主要涉及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二是通用但主要隐性的,是学习一门学科的过程中获得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外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外语学习在提升学习者的理解力、沟通力、文化力,开阔其眼界,提升其全面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语教师要为改进外语教学实践,落实国家的外语战略和相关课程标准而不断学习研究。

葛炳芳(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拥抱中国,外语无疑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对我国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是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也存在“费时低效”“高分低能”等问题,一直被社会所诟病。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在我国拥有众多学习者,出现的问题也更容易被社会聚焦和放大。因此,有人说要取消英语学科,甚至要把外语从高考中驱逐出去。

笔者认为,取消英语的想法实不可取,做法更不可行。首先,我国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都把英语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科目、课程和专业。在当今语境下,英语还肩负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任务。因此,盲目主张取消英语学科,不利于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

其次,英语的工具性表现为在语言知识方面发展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形成英语交际沟通能力,在大学阶段还要提高专门用途英语能力,能用英语从事专业领域的交流与研究;英语的人文性体现在,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语言及其文化,能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与合作意识,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创新意识,发展科学精神,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王文斌,2018)。因此,盲目取消英语学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第三,英语既是学校教学的一个科目,也是学生完整接受教育的重要内容。英语教学强调立足于语言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教学,而英语教育则是通过对英语语言的教学,达到知晓国外、开阔视野、文化互鉴、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培养思维、养成良好行为方式等目的。教育容纳教学却超越教学,是教学在精神、素养、思维和行为层面的升华(王文斌,2018)。因此盲目取消英语不利于中外文化互鉴和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总之,认识到我国英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坏事。但面对问题,不是盲目主张取消英语学科,而是努力找出问题解决之道,如不断改革和完善英语考试制度、内容和方式,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取得成效;更多了解学生的英語学习需求,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将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深度融合于教育教学内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人格健全、综合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英语人才。

董金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猜你喜欢

外语学科语言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语言是刀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超学科”来啦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