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类“边缘人”

2021-11-01邓永江

广西文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边缘人汉族边缘

王小忠的散文《谁不曾在光阴下迷失》可以看出他创作的一次“拓展”或“突破”,即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散文,同时,伴随着这种“转型”的,是他带给我们文化视角的转换。在以往主流创作和批评话语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汉族作家对多民族地区文化的书写,以及批评界对这种创作的阐释。但作为用汉语创作的藏族作家,这本身就是一种包容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何况在此篇散文中,他选择以藏族文化身份的视角来透视汉族文化身份的“边缘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们常规的审美文化心理意识。

这篇散文的内容相对简单,即作为乡镇教师的“我”与“边缘者”陈兵近二十年的若即若离的琐事纠葛。在散文的开头,在叙述者“我”的眼里,陈兵是一位能干、热情的木匠,但他是否有点热情过度,弄巧成拙地将“我”跟他的关系拉近。因为偶然,“我”发现陈兵的女儿在“我”班上就读,她成绩拔尖,因开家长会,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拉近。按常规逻辑,像陈兵这样“热情”的木匠,应该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并且有一个好的结果。他的女儿应该会按部就班地上高中、读大学。然而,由于彼此间沟通的缺乏,各自孤独却又没有依靠,在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中,走向“极端”。陈兵的“花心”、无底线地逐利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他女儿也因父爱和母爱的缺失,过早地情感成熟,毁掉了人生,过着不幸的生活。

以往,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往往被外界表面化地带上“神秘”“落后”“蒙昧”“边缘”等负面标签。然而,我们在王小忠的创作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观。在他的笔下,在那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多数藏族人恪守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做事讲原则。相反,一部分汉族人却过度地逐利、失信,成了无“精神之根”的“漂泊者”。如散文《木楼记》中,尽管汉族教授花双倍的钱,仍无法买到恪守规定的驮马人的服务。尽管旺姆措收入不乐观,仍然对乱扔垃圾的外来游客予以“鄙视”的眼光,说出“我们可不那样,只有你们才那样”的话。同样在此篇散文中,笔者读到的仍然是王小忠“审视”汉族文化身份的陈兵,陈兵来自汉文化丰郁之地江南,出生在中医世家。然而,陈兵在行為表现上与汉族传统优秀文化要求相悖,他生活上邋遢,感情上乱搞男女关系,父女伦理上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商业上唯利是图毫无原则,等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篇散文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反观我们自身文化的视角。

【邓永江,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出版长篇小说《雪地的密码》一部。现任职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边缘人汉族边缘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高中英语课堂小组“边缘人”的表现及矫治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浅析跨文化交际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