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国县组建“乡村人才学校” 为乡村振兴集智聚力

2021-10-31王斯刘慧婷傅元英

老区建设 2021年17期
关键词:兴国县人才培训

王斯? 刘慧婷 傅元英

兴国县作为赣南山区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突出抓培训、抓管理、抓服务,形成了一套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培育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为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等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但与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存在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流动性大、素质整体不高、引领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为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兴国县积极探索建设“乡村人才学校”,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整合资源,搭建人才培育“快车道”

2020年3月以来,兴国县坚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开放办学、注重实效”的原则,整合利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在全县304个行政村各建设1所“乡村人才学校”,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技能提升和创新创业的平台。

科学设置课堂。结合各行政村地域范围广、辖区人口多、自然村落分散的实际,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一校多点,因地制宜设置“乡村人才学校”课堂。村级设立“中心课堂”,配备液晶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麦克风等教学设备,作为主阵地开展集中教学。结合各村议事“屋场会”,选择农村群众容易集中且方便授课的场所,设置学校“屋场课堂”,灵活开展分散教学。在种养合作社、生产作坊、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等,设置学校“田间课堂”,适时开展现场教学。

充分整合资源。每所“乡村人才学校”按照有场地、有设备、有标识的标准规范建设。整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等阵地资源,作为学校相对固定的教学活动场地,实现“一室多用”。用活教学资源,围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家政服务以及兴国县地方能人小组建设等重点,通过从职能部门中整合一批、从党员远程教育资源中利用一批、从“农家书屋”中挖掘一批、鼓励社会力量开发一批,建立起内容管用易学、群众喜读爱看、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学校专用纸质教材和音像教材,满足不同类别群众的学习需求。

选优配强师资。多渠道精选培训教师,建立“乡村人才学校”县、乡、村三级培训师资库。从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柔性引進一批高层次人才,作为特邀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专题讲座。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聘请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常聘教师,分专题分时段开展技术培训。从乡村新型经营主体从业者、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筛选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作为后备力量,有针对性地邀请授课,讲授实操技巧、工作经验,做好“传帮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兴国县师资库已储备各类师资2200余人,其中,江西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大等高校、科研院所特邀专家达上百名。

按需施教,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坚持需求导向,定期对全县304个行政村开展需求调研,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建议,根据群众意愿和社会需求,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和月度教学安排,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授课。紧密结合村情民情、农时农事、生产生活等实际,分类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线上线下集中教学。开设县级“乡村人才学校”中心课堂,每季度邀请农业专家、部门负责同志、专业教师、企业骨干等集中授课,组织部分种养大户到现场听课,其他有意愿参训的群众在村级“中心课堂”通过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参加同步线上培训,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教学。目前,已开展线上线下集中教学17期,培训学员6.8万余人次。

分类开展专题讲学。根据群众意愿和社会需求,分时段开设专题班、短期班,如蔬菜种植、脐橙种植、畜禽养殖、家政月嫂等,增强专业知识。聘请江西省农科院专家、江西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等高层次人才开展种植技术培训6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4150名。邀请邮政集团电商专家开展农村电商知识培训,培养农村电商人才1216人,实现村村开通电商服务站。邀请县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兴国山歌传唱、印章刊刻、木偶戏传唱、竹篾编制技术等培训30余期,培养非遗传承人912人。

田间地头现场教学。针对一些实操要求高、需现场指导的技术培训,以屋场、基地为单位,灵活设置“田间课堂”开展现场教学,由专家点对点、手把手开展指导,提高教学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各“乡村人才学校”先后组织开展养蜂技术、脐橙种植、家政服务、面点烹饪、心理健康知识、油茶种植、花卉园艺等各类培训1000余期,共培训农民4.5万余人次。南坑乡郑枫村“乡村人才学校”邀请养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帮助蜂农脱贫的事迹得到央视三农频道持续关注,并在央视三农微博视频号“攻坚日记”《脱贫·我们的故事》播出。

注重实效,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通过常态化、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兴国县“乡村人才学校”培育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并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强化跟踪服务指导。对培训学员开展一个生产周期的跟踪指导,定期组织高级农艺师、农技人员组成技术指导服务小组,通过个别访谈、小组访谈以及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的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和回访,帮助学员解决生产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目前,全县派出10个技术指导服务小组对全县产业基地和合作社进行跟踪回访,解决产业发展技术和创新创业难题300余个。

引导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农业产业提升行动,重点支持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土地流转、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探索“资金入股+收益”“土地流转+收租”“订单收购+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施就业帮扶提升行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就业技能、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创业等职业技能培训;优化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引导返乡创业能人、企业到乡村设立扶贫车间。

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组织“万名人才进百村服务脱贫攻坚”行动、助农直播、第一书记“带货”等活动,推动本地农产品龙头企业“百丈泉”链接基地、合作社、农户,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链条”服务。挖掘富硒优势,加强与高校和农科院所合作,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大力建设富硒产业基地,打响“兴国富硒芦笋”“兴国富硒西红柿”“兴国富硒稻米”等品牌。目前,已建成富硒农业基地35个,面积3.5万亩,梅窖富硒芦笋顺利通过品牌认证。重点打造蔬菜首位产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组织形式,新建50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71个,新增设施蔬菜面积8680亩。

作者简介:王斯禄、刘慧婷,兴国县委组织部;傅元英,兴国县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兴国县人才培训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兴国县精准扶贫中金融支持路径探究
晚粳品种对比试验
兴国县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探讨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