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视域下高校电信诈骗防范策略探究

2021-10-30王承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9期
关键词:电信诈骗防范策略高校

摘要:隨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以电信网络为媒介的非接触式诈骗案件频发,尤其高校学生这一群体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给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带来了负面影响和严重危害。目前,由于受高校特殊的环境影响,高校电信诈骗防范策略的研究成果主要从高校这一视角出发,但是高校电信诈骗诱因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学生的主观原因和社会、法律等客观原因。因此,本文以犯罪三角模式理论为依据,关注高校电信诈骗犯罪动机、犯罪条件和犯罪能力,将高校作为基础防控阵地,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视域因素,提出较全面的高校电信诈骗防范策略,以期降低电信诈骗风险,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电信诈骗;高校;多视域;犯罪三角模式;防范策略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手段的迭代升级,借助手机、网络等实施诈骗犯罪的案件持续高发,而高校学生群体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2020年1月,德阳某高校学生唐某某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澳洲的一个包裹公司,公司告诉唐某某从澳洲寄往广州的包裹里面有违禁物,随后将电话转到“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公安局”的“警察”告知唐某某,除了邮寄违禁物以外还涉嫌诈骗,称唐某某一张银行卡里有160万赃款,恐吓唐某某说要来抓她。唐某某担心被抓,于是向指定账户缴纳保证金共计20万人民币。2020年7月,宜宾某高校学生何某某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名叫“来分期”的APP进行贷款,下载完成后接到APP“客服”来电,在对方的诱骗下给对方转账总计63000元,随即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到公安机关报案。

近年来政协提案和两会人大代表对高校电信诈骗都高度关注,海南省人民政府提案:关于开展防电信诈骗金融知识进校园的建议;2021年两会,基于近年来“套路贷”“校园贷”“裸贷”等网贷事件频发,四川省人大代表提出禁止给学生办信用卡及分期等相关超前消费的金融服务的建议。高校电信诈骗不仅严重侵害了学生的财产安全,而且给受骗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高校电信诈骗防范策略研究显得迫在眉睫。

一、犯罪三角模式理论的构成

犯罪三角理论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张弘教授提出的,犯罪三角模式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犯罪行为由犯罪动机、犯罪能力和犯罪条件三个必备要素组成,这三个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犯罪能力和犯罪条件限制了犯罪动机的产生,而犯罪能力和犯罪条件两者间又相促长,犯罪能力的提升会促进犯罪动机的滋长,导致犯罪升级。犯罪三角理论对于犯罪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有强有力的逻辑支撑作用。该理论描述了犯罪三要素及互动关系,揭示了犯罪行为的规律。以犯罪三角模式中的三要素分析入手,制定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视域合力综合治理,截断高校电信诈骗犯罪的这三大必备要素,对于高校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控应该具有很好的契合度。

二、高校电信诈骗犯罪的三角模式分析

1.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是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根本原因,高校电信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拟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以高校学生为主要犯罪实施对象骗取数额较大的私有财物的行为。高校电信诈骗是一种侵财性犯罪,犯罪分子为求财以身试法。以上犯罪动机属于高校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原因,也是内因,人的欲望驱使。

2.犯罪能力

犯罪能力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所需要的智力、体力和特殊技能。对于高校电信诈骗来说,一般为团伙性犯罪,组织内成员各有分工。但是和其他类型犯罪的区别在于至少有一名成员对电信网络操作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其他成员的文化素质不高,阅历也并不复杂。电信诈骗组织有自己的培训机制,先对新人进行培训,并且有自己的“话术”剧本,口口相传将这种犯罪形式传播开来。

3.犯罪条件

犯罪动机和犯罪能力是犯罪行为人的内因,而犯罪条件是实施犯罪的外因。电信诈骗之所以在高校屡屡得手,外因可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高校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这就增加了电信诈骗的接触频次。其次,高校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尚浅,自我警惕意识较薄弱,容易轻信他人。再者,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个人信息的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身份信息泄露现象普遍。最后,电信诈骗的相关法律惩治制度还不完善,电信诈骗嫌疑人的犯罪成本较低。

三、高校电信诈骗防范策略

从高校电信诈骗的三角模式分析中看出,犯罪动机和犯罪能力属于犯罪行为人的主观因素,也是电信诈骗犯罪的内因,而犯罪条件是实施犯罪的外因,相对于内因来说,从外因着手防范犯罪操作性较强。针对高校电信诈骗的三角模式分析,提出以下防范策略。

1.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海报和公众号等校园公共平台加强对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进行线上线下同步举办各类主题班会和展览,加强校园舆情宣传,形成良好的校园舆情氛围。其次,将宣传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放网络诈骗防范宣传册、张贴诈骗防范提示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辐射和感染。再者,结合学生中的真实网络诈骗案件,邀请公安部门和专家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通过切实有效的宣传,增强学生对于网络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是间接破坏犯罪条件的重要步骤。

2.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的立法、执法和监管力度

如果没有法律的制约,每个人都有犯罪的潜在可能。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刑法还没有单独做出规定,严格惩治,增加电信诈骗的犯罪成本,对于高校电信诈骗应该能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另外,加强非法泄露个人信息的犯罪处罚,也能从源头上削弱电信诈骗的犯罪条件。

3.建立“电信网络诈骗”预防工作坊

高校应结合实际工作和“电信网络诈骗”安全调查,结合学生实际,完善学校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信息反馈环节的深度分享,在各方面进行深入沟通和讨论。一方面,完善学校管理服务体系。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电信网络诈骗”平台通过非法手段进入校园,保障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反馈与分享。做好学校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整合,如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等。各部门要分工明确,共同推进,并做好“电信网络诈骗”事件发生后的危机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睿佳.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中高校学生被骗情况法律分析.法制与社会.2020·3(下):64-65.

[2]宋丽敏,何秀美,齐艳玉.基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0,10(41):21-22.

[3]李亚辉.电信诈骗犯罪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律制度建设.2021,2:130- 131.

[4]武士君.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控制研究.法制与社会.2020·12(下):55-56.

[5]金其高.三角犯罪预防模式.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21(2):12-22.

基金来源

项目基金:2019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编号:2019YBMK012;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研究”,编号:2018BS03。

作者简介

王承芳,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电信诈骗防范策略高校
电信诈骗犯罪的形势与对策
电力施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策略研究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
互联网世界如何实现隐私权的保护
新形势下化工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
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推进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