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党团衔接共建内涵与路径研究

2021-10-30杨孝禹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9期
关键词:内涵高校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工作面临的外界社会形势、高校青年学生的特质,深入阐述新形势下高校党团衔接建设重要性、紧迫性,全面剖析党团衔接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党团衔接共建"路径,力促党团衔接建设同频共振、互促发展,激發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活力与效能,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就出有技能的建设者和值得信赖的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党团衔接;内涵;路径

正文

一、新时代高校党团衔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党团衔接是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冲击,世情、国情、民情发生深刻变化,高校作为培养优秀青年的主阵地,如何在复杂多变环境中担负起团结青年、教育青年的重要任务是巩固党的青年基础;如何建立新的工作方法,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力量的作用,使党和政府与共青团连接成为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这是摆在高校面前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亟需高校深入思考、认真探索的问题。

2.党团衔接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迫切需要。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学生作为青年的先进分子,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但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多元思想、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易受到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很多学生党员、团员组织观念削弱,身份意识淡漠,榜样带头作用不突出,高校应努力探索党团共建新模式、新举措,我们要充分尊重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和有效性,强化党团组织、指导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知识教育和道德建设,始终如一地遵循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3.党团衔接是高校立德树人、实现教育强国的任务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坚持政治立场,立足党的事业发展大局,从修身育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大力发挥院校基层党组织作用。该团组织联合作战的政治优势,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与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相结合,提升了思想水平年轻学生的政治。政治意识、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切实完成培养民族复兴大任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二、新时代高校党团衔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党团衔接共建流于形式,缺乏健全协作机制。

坚持党的建设领导团的建设,是加强党对共青团领导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加强团的建设的重要方针。夯实党的青年群众基础,赢得党的青春,赢得未来,是必然要求。很多高校能认识到开展党团衔接共建是促进高校适应新形势、实现新提升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出现不同问题,例如大多高校党建团建各行其是、各自活动,主流业务关联度不强,即便衔接共建也多流于形式,并未纳入党建工作大局,缺乏深入互动协作和思想碰撞,工作效能不强;或有的高校落实缺乏系统性、无制度规范、考核机制支撑,有时存在紧一阵松一阵、带一次又放下的现象,花了些精力去推动,但整体效果不高。主要是缺乏健全党团共建相配套衔接、相协作适应的运行机制,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制度保障、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没有实现两者的科学有效对接,很难让这项工作真正落地生效、长远稳固发展。

2.党团衔接共建方式方法陈旧,创新意识和模式不足。

喜好新鲜事物的、富有激情活力的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易受新媒体、信息技术影响,接受方式趋向网络化、碎片化、快餐化,而高校的党建、团建模式仍固守于说教式教育、政策文件执行式活动,仍按部就班于固有模式开展党建、团建工作,党团共建载体单一,活动重程序、轻效果,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学习浮在表层、安于现状,不能发挥教育激励作用,不能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导致团员无参与感、认同,团组织作用、凝聚力、向心力减弱。做好青年管理工作应多途径创新党团衔接共建活动,变粗放式、灌输式为百花齐放式,用青年学生的认可和喜爱的方式才能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把广大青年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3.学生政治意识淡薄,团推优衔接科学性不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青年受到多重价值观、新媒体、新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兴趣爱好、职业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易受非主流意识误导,部分团员、党员学生思想浮动、理想信念淡薄,产生功利化、庸俗化取向,有的消极散漫、懈怠冷漠,有的追求利己主义,没有体现出先进性、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在实行自主择优政策和高校毕业生双向分配的同时,用人单位还把“党员”作为高校毕业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影响党员队伍风气变化。与此同时,高校党员发展模式偏流程化,党组织和团组织工作衔接不够紧密深入,团推优过程中缺少有力监管,考核标准简单、固化,不能够动态反应学生整体素质,不能全面客观、科学正确选拔先进青年典范,党和团组织作为青年斗争堡垒的作用有所削弱。

三、新时代高校党团衔接联动共建路径探究

1.党团衔接共建要以长效机制建设为保障,破解联动执行难题。

党团衔接共建是提升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的关键,是培养造就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共建”是基础,“衔接”是难点,在实践工作中要制定以党建为引领的团建政策和制度,把团建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将团的建设任务纳入党建目标任务,用党组织坚强的核心作用、主导作用激发团组织潜能,增强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强化党团共建同步推、齐落实、同问效模式,共同研究部署党团建设工作,将党建与团建工作同步安排,推进共青团和党组织的思想教育,团员队伍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团阵地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团建设评价体系与党建目标衔接,力求通过整体部署、各级联动,做到思想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主题活动、创先争优等同频共振,充分释放联动效能,继续开创党建引领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新局面。

2.党团衔接共建要以思想建设为根本,筑牢青年信仰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不仅是追梦者,更是梦想家。追求夢想需要激情和理想,实现梦想需要奋斗和奉献。”当代青年将参与“双百”目标的伟大征程。党和共青团如何带领青年更好地发挥新生力量和突击队作用,努力承担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崇高使命,如何让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真正成为青年的榜样,如何克服外界不利因素侵蚀,根本方法在于要让青年对共青团、中国共产党产生价值上的认同、信仰上的追随。

要遵循青年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强化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红色精神”,开启入党启蒙教育、党史国情教育、爱校教育等,以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用红色文化引领青年文化,筑牢信仰基石,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找准思想聚焦点、切入点、结合点,将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学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激发了历史责任感和奋斗精神,个人追求与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从而为新时期树立青年学生的思想基础和贡献做出了贡献。

3.党团衔接共建要以创新模式为手段,引领积极进取的新时代青年文化风尚。

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新常态下党团衔接共建工作发展也应瞄准教育现代化根本目标,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推进创新模式,运用学生喜欢话语体系,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时尚方式开辟思想新阵地。

(1)开展党团共建+网络新媒体。大力加强学校微博、网上党校、抖音直播、微支部、微党课等网上活动阵地,通过视频、动画等流行模式在青年学生中传播正能量,做到既有常态化的线上团组织、党组织生活,又有吸引人的形式和内容,增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团员身份的认同感,实现党建文化、团建文化有效引领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把广大青年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2)开展党团共建+主题特色活动。紧跟时代步伐,以新切入点、新模式开展团课、主题党日团日、重要节假日纪念活动、社会热点事件研讨等主题特色活动,搭建先进青年学生联动交流平台。

(3)开展党团共建+专业性学习。组织党团共建活动+专业知识、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实现文化知识学习与政治理论教育、只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相结合,运用青年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新知识、新思想的模式,才能真正团结、引导、服务青年,增强党团共建对学生思想引领的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4.党团衔接共建要以优化推优为动力,激活青年创先争优潜能。

共青团的先进性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内涵。要使团员真正成为青年的楷模,必须严格对团员的培养和教育管理,严格执行标准,控制规模。让真正优秀的青年学生吸收到团组织、党组织中,激发起青年学生积极向先进组织靠拢的内在动力;让团员和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创先争优,让先进和优秀在校园、网络、生活等多个领域中充分展现,让青年学生真正感受、认同、向往其“团员不同”的先进性。

要使共青团员真正成为青年的榜样,须优化党团培养机制,实现党建团建联通共建共用,建立科学合力的联动、动态考核评估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量化评判指标,在联动核查中衡量团员素质和表现,党员全程参与、监督团员入积极分子、推优等过程。这样,共青团才能真正成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佳佳.高职高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3).

[2]于维力.中国改革开放的价值逻辑和实践经验.知与行.2018(10).

[3]曾扬阳,彭洁.党建带团建工作创新的实现途径探讨—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20(10)

[4]周显超,程研博.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7)

[5]杨祎心.新时期大学生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对策探析.教育教学论坛.2020(1)

[6]田仕,沈涛,张沐欣.新时代高校党团协同共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社团党支部为例.科教导刊.2018(12)

作者简介

杨孝禹(1983—),男,满族,辽宁宽甸人,高级工程师,本科学历,就职于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党建研究项目。

猜你喜欢

内涵高校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