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2021-10-29刘津津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7期
关键词:非球面眼轴塑形

刘津津

近视指眼部正常放松态下,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方,导致出现视网膜成像不清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极大提升以及各种智能设备在生活学习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我国青少年近视数量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研究显示发生率超过50%[1],已经对青少年的眼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传统矫正近视的方法主要是佩戴框架眼镜、隐形眼镜,这两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长期佩戴,依赖性较强,且无法有效矫正近视,也有部分患者选择手术方法矫正近视,但手术操作要求高、对患者眼部有一定创伤,术后恢复时间长,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大,因此患者依从性较低[2]。角膜塑形镜以其非手术性、可逆性以及在中低度近视矫正中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广泛青睐。本文通过将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应用于近视矫正中的效果与常规框架眼镜进行对比,分析其应用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120 例(222 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矫正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111 眼)。观察组患者中,男35 例(65 眼),女25 例 (46 眼);年龄8~17 岁,平均年龄(12.56±2.09)岁;屈光度:球镜-1.63~-4.92D,散光<1.25 D,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3.20±0.30)D;低度近视27 例(50 眼),重度近视33 例(61 眼)。对照组患者中,男33 例(63 眼),女27 例(48 眼);年龄8~18 岁,平均年龄(12.88±2.23)岁;屈光度:球镜-1.65~-4.95 D,散光<1.25 D,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3.18±0.31)D;低度近视28 例(52 眼),重度近视32 例(59 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屈光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散瞳验光确诊;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全身性疾病;患者合并眼球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其他眼部器质性病变;患者有精神相关疾病,无法配合矫治过程或依从性不佳,无法按要求佩戴角膜塑形镜或框架眼镜;患者近3 个月内有近视矫正史;经检查患者双眼矫正视力均≥1.0,球镜度-1.00~-6.00 D,散光度≤1.50 D,不存在屈光参差;角膜曲率40 D<K1<45 D。

1.3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实施常规眼前节及眼底检查、眼压检查,并通过验光对其近视程度进行评估。对照组患者佩戴常规框架眼镜。观察组患者佩戴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由专业的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医师指导患者进行试戴,确保镜片不存在无气泡,泪液交换良好的情况下,对其中心定位(镜片要求中心定位良好,眨眼时镜片的活动度为0.5~1.0 mm)、塑形镜的松紧度和覆盖度进行观察;结合其角膜荧光素染色显示的荧光环以及患者的基弧区、反转弧区、定位弧区、周边弧区等评估其静息位,并确定订片参数;配制与患者情况相符的角膜塑形镜。在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之前,对其眼前后结节以及泪膜状态进行检查,避免存在角膜塑形镜佩戴禁忌证的情况。嘱咐患者在每天夜间佩戴,佩戴时间为8 h 左右,告知其佩戴的技巧、佩戴期间的护理方法、注意事项;同时要求患者定期到医院对镜片洁净度、配适情况进行检查。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矫治前及矫治6 个月后的视力、眼轴长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矫治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矫治前及矫治6 个月后的视力、眼轴长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比较 矫治前,两组患者视力、眼轴长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眼轴长度短于对照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矫治前及矫治6 个月后的视力、眼轴长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矫治前及矫治6 个月后的视力、眼轴长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矫治6 个月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矫治期间发生角膜压痕1 例,角膜点染2 例,视觉异常 2 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5/60);对照组发生角膜压痕2 例,角膜点染3 例,结膜炎1 例,视觉异常1 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7%(7/60)。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33%(5/60)低于对照组的11.67%(7/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4,P=0.5428>0.05)。

3 讨论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发源于美国的非手术近视矫治镜片[3],通过特殊的几何设计,可以利用平行弧附着的张力及反转弧附着的负压力,对近视患者的角膜中央区域进行一定程度的压迫,进而实现暂时性改变角膜曲率的目的,并能对近视进展性眼轴增长的情况进行缓解;另一方面,由于镜片与角膜外层之间存在的泪液,通过闭眼时眼睑的压力以及泪液本身的流体力学效应,可以发挥促进角膜中央上皮细胞胞质从中央到周围的移动,进而达到中央角膜厚度降低、扁平化的效果[4];而利用反转弧负压吸引的功能则可使周边上皮细胞胞质增加,上皮层增厚,曲率增加,周边组织增厚,局部基质层重塑[5]。这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可以使近视患者的度数在较短时间内得到降低,促进视力的提高和恢复。角膜塑形镜有球面角膜塑形镜和非球面(环曲面)角膜塑形镜之分[6],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解决角膜散光导致的镜片偏位以及基弧区塑形不均匀的情况,让因散光问题无法佩戴角膜塑形镜的群体也能得到良好的配戴效果,扩大了角膜塑形镜的适应范围,但两者在近视的矫治中有效性和安全性基本相当,徐月琴等[7]的研究证实了该结论。

本文结果显示:矫治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视力高于对照组,眼轴长度短于对照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的患者眼轴长度明显缩短,角膜厚度、角膜曲率明显降低,而视力提升程度也明显高于佩戴单光框架眼镜的患者。这是由于佩戴传统的单光框架眼镜只能在佩戴后对近视患者视物不清的情况进行矫正,但周边部的远视离焦还可能导致眼轴长度的继续增加[8],无法对近视的进展进行有效控制。角膜塑形镜是根据每例患者不同的屈光状态、角膜形态进行个性化定制,通过对多个眼部参数的检查确定,经过精确匹配后为患者定制专属镜片,其可以通过对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的改变,实现延缓眼轴增长的目的,控制近视的进一步进展,有效性更好,且患者仅需在夜间睡眠状态下佩戴,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角膜塑形镜的透氧率高、材质硬,既能降低患者佩戴的不适感和感染发生风险,又能保证塑形的效果。当然,角膜塑形镜的佩戴,镜片需要与角膜直接进行接触,仍有一定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通过对患者佩戴技巧、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等的教育等可以大大提高患者佩戴的安全性。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33%(5/60)低于对照组的11.67%(7/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4,P=0.5428>0.05)。说明角膜塑形镜佩戴的安全性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近视患者佩戴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后能促进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的降低、眼轴长度缩短,进而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对近视的矫治效果好,安全性佳,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非球面眼轴塑形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白内障患者IOLMaster500及IOLMaster700眼轴测出率比较
单纯性近视患者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轴及屈光度的关系
近10a东莞地区4~22岁屈光不正人群眼轴长度特征分析
既“塑形”又“铸神”——陕西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安利引领健康塑形新风尚
航天相机非球面光学元件的离子束抛光工艺研究
非球面塑料透镜注射成型与注塑压缩成型工艺的对比分析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
微小非球面纳米抛光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