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机器翻译下科普类文本翻译的对比分析

2021-10-25张涵

红豆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机器翻译

【摘要】近几年来,机器翻译的发展迅猛强势,其能否最终取代人工翻译的话题也引起翻译界的广泛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跨语言的交流与传播,科学技术和计算能力的进步促进了机器翻译的革新与突破,但与此同时,机器翻译的问题也暴露地一览无余。本文利用机器翻译对科普类文本进行翻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器翻译;科普类文本;翻译质量

一、机器翻译的发展现状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是指利用计算机翻译系统实现自然语言之间的自动翻译。美国的瓦伦·韦弗,最先于1947年提出机器翻译的概念,并于1949年7月正式记录于名为《翻译》的备忘录中。自1956年起,中国也开始在机器翻译领域试水。2021年召开了第35届AAAI人工智能会议,会议呈现了引入语法信息、无监督机器翻译等对翻译前沿热点问題的研究成果。

二、科普类文本特征

科普类文本主要是以承载和传递科技知识为主的信息型文本,用词严谨周密、语言简洁凝练、内容自洽、行文条理清晰。在翻译时,译者应注重事实与逻辑,力图达到内容准确、逻辑关系清楚、文字简练的效果

三、机器翻译的多种译文对比

(一)科普类文本中普通词汇的翻译

例句1:For most kids, Morse’s Disease isn’t bad. You get a pimply skin which itches. During the next couple of days you may feel almost too weak to cross the room.

译文1: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莫尔斯病并不坏。你的皮肤长满了青春痘,很痒。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你可能会觉得身体虚弱,无法穿过房间。

译文2: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莫尔斯病并不严重。你的皮肤会起粉刺,让人发痒。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你可能会感到几乎虚弱到无法穿过房间。

分析: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在两种译文中,译文含义并无太大出入,但针对个别单词的翻译却不够准确。“bad”一词分别译作“坏”、“严重”;“pimply”的翻译也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青春痘”、“粉刺”。

根据前文提及的“Morse’s Disease”可以判断,与疾病搭配应选择“严重”一词。“pimply”,含义为有粉刺的、有疙瘩的,在原文中为“skin”的形容词。根据莫尔斯氏病的发病特征及中文的行文习惯,在翻译时,应将其转换为名词,翻译为“丘疹”更为妥帖。

不难发现,机器翻译在处理词汇时,很容易出现无法准确表达普通词汇的特殊含义的问题,因此可能会导致句子歧义,无法准确表达原作者的意图。

(二)科普类文本中句子的翻译

例句1:If you eat a skimpy breakfast or none at all, you're likely to experience mid-morning fatigue, the result of a drop in blood sugar, which your body and brain depend on for energy.

译文1:如果你早餐吃得很少或根本不吃,你很可能会经历上午疲劳,这是血糖下降的结果,你的身体和大脑依赖血糖来获取能量。

译文2:如果你早餐吃得少或者根本不吃,你很可能会在上午10点左右感到疲劳,这是血糖下降的结果,而血糖是你的身体和大脑所依赖的能量。

分析:上述两个版本的译文都未调整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位置,并将其原封不动地进行翻译。

阅读原文可知,此处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对“the result of a drop in blood sugar”进行解释说明。因此可以处理为“blood sugar”的前置定语,精简句子长度,也可准确表达句意。

因此,机器翻译在处理句子时,只能进行逐字翻译,无法根据语意进行调整搭配,翻译出符合中文行文风格的句子。

结语:综上所述,机器翻译虽然发展迅速,但在翻译时仍有局限,无法正确处理文本中常见词汇的少见含义,无法根据句意进行语序调整,在结构和表述上仍有待加强。现阶段,译者仍应以加强自身翻译水平为目的,熟练掌握翻译技巧,以机器翻译为辅,有效推动机器翻译的改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胜琳.机器翻译软件对比——以法律文本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01).

[2]冯志伟.机器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3]胡开宝,李翼.机器翻译特征及其与人工翻译的关系[J].中国翻译.2016(05).

[4]李英军.机器翻译与翻译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伯纳德·马克·沙特尔沃思访谈录[J].中国科技翻译.2014(01).

[5]罗慧芳,任才淇.本地化和机器翻译视角下的对外文化传播[J].中国科技翻译.2016(02).

作者简介:张涵(1996.11—),女,汉族,籍贯:河北省忻州市,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机器翻译
海量数据机器单词中关键语义筛选方法研究
机器翻译不可盲取
信息时代下机器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
互联网+新时代下人机翻译模式研究
“语联网+行业” 助力中国伟大复兴
大数据背景下石油科技翻译
大数据背景下石油科技翻译
机器翻译不可盲取
基于免费在线翻译工具的机器翻译缺陷探讨
汉哈机器翻译中的文字转换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