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对威胁类言语的语力分析

2021-10-25刘梦雨

红豆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礼貌原则威胁

刘梦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对威胁类言语行为中的语力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在特定条件下说话人讲述特定言论时发挥的特殊功能。

【关键词】言语行为;语力;威胁;礼貌原则

一、言语行为和语力

语言学家很早就研究过言语行为和语力这两个概念。言语行为最早是由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理论。简单来说,言语实施的是一种行为。也就是说,说话人想要通过言语来实现目的。在此理论下,Austin提出utterance(说话)包括三种行为:locution(言之发);illocution(言之意);perlocution(言之果)。本文就这三种行为于具体实例中分析说话人想要实现的行为目的。

语力是伴随着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的。Leech(1983)对于语力是这样定义的:“语力就是话语的意义。”他认为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也可称为语用力量(pragmatic force)。段芸(2011)将语力定义为:在言语交互活动中,讲话者通过使用话语向听话者实施的以试图克服听话者内在的力量趋势(多体现为听话者的心境、情绪、行为取向、习惯等)并在通常情况下因此而改变了听话者状态(包括思想、情感、行为等)的力量。

二、威胁类语言及其特征

言语行为理论中,学者们对于言外之意的研究居多。Searle对言语行为理论做了进一步完善。他將言外行为分为五个类型,分别是表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情类和宣告性言外行为。当分析这五种类别属性时,我们发现威胁类语言并不单纯属于其中哪一类。它并非是表述类,或者表情类。所以它到底是属于指令类还是承诺宣告性言外行为,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会进一步进行讨论。

在探讨威胁类语言属于哪一类前,我们先对威胁类语言的语言特征简单了解一下。李珂慧(2012)认为,威胁类语言有以下几种特征,分别是:依赖性,未然性,主观认定性和不对称性。依赖性可以细化为对行为主体,说话人利益和说话人行为能力的依赖。简而言之,威胁类语言对于说话人在智力方面有要求,对听话人能够与说话人“合作”进而实现说话人目的行为有关联。所谓未然性,和薛定谔的猫有一定神似。只有当听话人实现了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威胁性语言才有了效力,反之,不能称之为威胁类语言。主观认定性指的是说话人自说出威胁类语言的那一刻,他就主观上认定听话人必须服从该言论,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不对称性就是说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力量不平等。通常来说,说出威胁类语言的说话人不管是语言力量还是自身力量都远超于听话人。由此构成了一种不对称的语言现象。

下面我们就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以下例子是从一段名为“如何回应语言霸凌”的视频中摘取的。

例1:

A: You’re an idiot.你是个傻子。

B: What did you say?你说什么?

A: You’re an idiot.你是个傻子。

B: You’re an idiot.你才是个傻子。

通过对话我们可以看到说话人A试图通过叫听话人B“傻子”这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汇来对听话人进行语言霸凌。在说话人说出带有威胁性语言时,他所期望的回应是听话人感觉到被侮辱,感到生气。听话人通过伤害听话人的情感,对听话人进行人格侮辱,进而达到言语霸凌对方的目的。也就是说话人带有的主观认定性,在说话人说出这句话之前,他所希望实现嘲笑或者取笑对方的目的。

例2:

A: You’re ugly!你很丑!

B: That hurts my feelings.这话扎心了。

A: Yeah like I care.搞得好像我会怕一样。

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因为不喜欢听话人,因而他的言语中具有取笑或侮辱对方的言语行为,这对听话人产生了一种压力,是一种威胁听话人的消极的面子的言语行为。这里提到的“面子”最早由Goffman提出,也就是“面子保全论”。Goffman认为,人的言语行为有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类。而威胁类言语属于消极面子,也就是说话人通过传达一种对听话人产生消极影响的言语,以达到某种行为目的。在这个例子里,说话人通过对听话人的容貌进行批判,实现自己的某种心理满足的行为目的。

例3:

A: You wanna call me an idiot.你叫我傻子?

B: You're an idiot.你是个傻子。

A: Oh, you think I'm an idiot?哦?你认为我是个傻子?

B: Yeah!是的。

A: Yeah, sometimes I do stupid things. That's true.没错,有时候我会做些蠢事儿。这是事实。

通过分析这组对话,我们发现了在例2的面子理论基础上,听话人是如何回应说话人发出的威胁型言论。张春丽(2009)在讨论争吵和礼貌原则问题上,提出了违反礼貌原则的三种分类:谦虚准则、面子准则以及一致准则。这里提到的礼貌原则是Leech在Gri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出的。在这个例子中,B通过夸大A对自己的贬损,由此来实现消除分歧,减少争吵的目的。

三、结语

通过分析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威胁类语言是一种承诺型的指令行为。说话人通过发出指令,听话人接受到相应指令并执行,进而说话人实现了想要达到的言语行为目的。

参考文献:

[1]Austin, J.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Leech, G.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3]陈慕羽.威胁性话语的语用学类属分析[J].海外英语,2016(09):182-183.

[4]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李柯慧.汉语威胁型话语的言语行为研究[D].渤海大学,2012.

[6]张春丽.争吵行为的语用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礼貌原则威胁
人类的威胁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简析好友对话中的不礼貌语言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搞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