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实践论》对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启示

2021-10-24李佳诚

学理论·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实践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

摘 要:《实践论》是毛泽东立足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随着时代更迭,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声音纷至沓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刻不容缓。面对时代之诘问,《实践论》所蕴含的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原因、规律和方法,彰显了真理对解答时代课题的永恒启示。

关键词:《实践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0-0028-03

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是党牢牢掌握思想工作主动权、凝聚国家力量、引导民族前行的题中要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统治阶级思想体系的集合和价值观念的理论表现,广泛认同是其突出特征。在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际,中国改革巨舰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激流勇进、暗礁潜藏,社会转型带来思想观念激烈交锋,引领社会思潮,求得思想共识,汇聚人民信念,实现民族梦想,迫切需要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从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关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过程、认识的总规律等论说中汲取当今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启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关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原因

(一)从《实践论》的写作目的分析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原因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得与失的基础上谱写的经典篇章。它唤醒了唯我独尊的经验主义者,改变了其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只沉迷于自我狭隘经验而脱离辩证思维的错误观念。它说服了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指出其将某一原理奉为圣旨,盲目遵循,不懂变通的陈腐心态。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和陈腐心态既不利于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方向,也不利于中国革命的顺利推进,所以指导人们正确把握知与行关系的《实践论》就应运而生。在当代我们仍然要坚持将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在总结中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时认识到,只有紧紧围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展的实践活动,才能最终走向成功;一切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指导的实践活动,最终必然走向失败。

目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愈加复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愈加严重,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产生,对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来说,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正确的思想路线,以扬起自信的风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各种错误倾向坚决斗争的结果,在新时代新阶段与各种新型错误思想方法继续斗争中推进其大众化,是遵从认识与实践具体历史统一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从《实践论》对可知论的坚守分析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原因

毛泽东同志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以对事物的感知为基础,并不断释放思维的火花,以达到对事物理性认识,再通过自我主体性的发挥,将理性认识付诸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认识运动既完成又没有完成。说认识运动已经完成,指的是一个具体认识运动过程的完成;说认识运动没有完成,指的是从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来看,此刻的认识只是出于对事物真理性认识总过程的某一阶段上的具体的认识,所以说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人永远无法认识真理?答案是否定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写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在这里,毛泽东同志用简明的话语坚定地捍卫了可知论的观点,即强调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指出这种反复不是毫无变化和发展的反复,而是更高层面的反复,这种反复的原动力是实践,结果是认识的不断深化。

从这一层面来分析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被反复检验并不断深化,这充分证明了其真理性,是新时代指导我们进行实践的指南,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即思想武器大众化。另一方面,人类实践永无止境,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在普遍认同并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之后,会在新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从而充分彰显真理永恒的生命力。

(三)从《实践论》中革命目标的实现分析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原因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写道:“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2]。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但勤劳的中华儿女正大踏步地朝着这一目标前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而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则是人民群众改造主观世界的体现。要实现这种自觉,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即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就成为必要且首要的一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为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意识形态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价值观的理论体系”[3],它除了简单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值得提倡、什么必须反对之外,还指明了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从而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次,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为人们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力量。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光和热的社会,要建成这个令人憧憬的社会,缺乏统一的领导力量是行不通的。而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就起到一个凝聚人心、向上向善的作用。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统治,从而向人民群众传播的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念。因为统治阶级只有获得普遍社会成员的认可,它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就十分必要,同时这样也有利于其更好地整合社会成员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实现其阶级目标。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向上向善的作用,这样就有利于发挥社会成员的最大力量。正是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同时发力,所以必将推动着共产主义目标最终实现。

最后,世界共产主义的时代是全世界人类都自觉自愿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时代,这里毛泽东同志强调的是“全人类”而不是“个别人类或局部区域的人类”,这就指明意识形态大众化的一个原因,因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社会全体成员都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自觉性。

二、关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规律

(一)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表明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

毛泽东同志认为,为实践所决定的认识有两个环节需要经历:第一环节,是由感性认识逐渐达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人的认识开始于实践活动中对于事物的接触和了解,这时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这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感觉和印象阶段,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第一步。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由于对感性事物认识的堆积而产生了一定的概念,以此为基础,对该事物和其他事物做出基本的判断和推理,这就使认识运动发展到了第二步,即理性认识阶段。通过对事物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正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一步。

意识形态大众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大众个体认识仍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这一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所以要坚持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开展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工作,而不能急于求成,忽视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去开展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工作。只有坚持意识形态大众化和人类认识规律相结合,才能更多地从必然走向自由,为人真正实现解放开辟道路。

(二)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表明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遵循知行统一的规律

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不意味着一个具体认识过程的结束,相反,这个具体认识过程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就是认识的第二环节,即由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也是认识运动更为关键的一步。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另一方面,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进而去改造世界,而不是仅仅止步于认识活动本身,所以实现这一飞跃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也显得格外重要。

这一过程也凸显了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应该遵循知行统一的规律。一方面,当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时候,以理性认识为指引从事实践成为人们的现实需要。因为认识和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这个认识对象和认识活动本身,而更重要的在于以这种正确的认识去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使人能够掌握思想的武器,充分发挥变革社会的主体力量。

另一方面,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识也需要在实践的过程检验和完善其真理性。因为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识可能由于主体认识的偏差,导致没有真正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真谛,因此产生理性认识的错误,而对这一理性认识得正确与否,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人是难以辨别的,只有诉诸实践去检验自己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同时,主流意识形态往往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也会随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而不断得以完善。现实世界人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多次实践之后,检验并纠正了理论的片面性。所以在意识形态大众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知行相统一的规律,真正做到知中行、行中知,二者相互促进,以此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建设。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表明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遵循永无止境的规律

人们的认识运动经历两次飞跃之后,并不意味着认识运动真正地完成。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总是要经历很多次艰辛探索之后,才能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真谛。以实践为始,产生认识,回归实践,不断反复,以至真理,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轴线,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所遵循的规律。因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情,随着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深入发展,各种新问题、新思想、新形势就会再次出现,所以人们就需要运用与之相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解决问题。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会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共同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三、关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方法

(一)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应坚持阐明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写道:“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2]。在这里,毛泽东同志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立场,即应该从现实的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中去考察人的认识问题,而不应该从虚幻的、经验的角度去对人的认识进行说明。正是因为以往的哲学家脱离现实的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历史去探讨认识的问题,所以他们没有看到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立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视角去思考如何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这一问题,就不难得出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阐明理论,就是我们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时候,首先应当对所要传播的理论进行全面的解释和说明,使理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这样才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当前社会新思想浩如烟海,要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必须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阐明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从而坚定人们的政治立场。在面对各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不正之风时能够坚守正确的立场,守住思维的底线。在对理论进行阐明之后,就应该去指导人们依据这种理论进行实践,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一方面可以去判断这种理论的可信度,从而真正地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这种理论,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应该始终立足于服务人民这一终极目标,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去选择接受这种理论,而且是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另一方面,只有让人们付诸实践,才能使所阐述的理論变为现实的行动,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改造,为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实践奠定基础,实现知与行的相统一。

(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应坚持贴近生活和形式多样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永不停息,认识永无止境。一方面,正是因为人们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所以为人们认识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人们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所以人们不断地产生更高更新的需要,而对这种需要的满足,自然也促进了人认识的发展。在推进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应当充当动力之源,因为人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脱离这一主体就没有所谓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就应该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贴近生活和形式多样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来看,应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们耳熟能详的生活故事里,及时去弘扬人们身边具有先进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从而让人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相反,如果意识形态的传播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那么这种理论就只会是空中楼阁、无人问津。只有贴近生活,有了学习的榜样,人们才会有基本的行为参照,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时这样也有利于增强理论的现实性,让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意识形态的熏染,达到潜移默化教育人的作用。在推进意识形态大众化的进程中,也要注意其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4]。不能局限于“填鸭式”教育,要充分激发人们在接受教育时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同时也要注意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促进意识形态理论的传播,使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同人民需求相接轨。

(三)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应坚持感性吸引和理性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说起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多数人都知道有这样一种理论学说,但当问及“何为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此类问题时却很少有人能答,而谈及流行歌曲、娱乐八卦之类,则人人都能说两句。那为什么娱乐八卦对大众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意识形态对大众的吸引力呢?仔细思考不难得出结论,因为娱乐八卦的传播方式更符合大众口味,而且形式多种多样,相比以枯燥的理论进行传播的意识形态来说,感性认识的吸引力更直接、更强大。

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运用颇具風格的语言形式和人物形象,将我们所要传播的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就能不断地创造出颇具中国风味的理论体系,这样自然会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使人们产生去学习意识形态理论的意愿,这就达到了所谓感性吸引的目的。这时候,就有必要对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人们进行必要的理性方面的引导,使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对事物的好与坏能做一个合乎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的判断,从而为人们更好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李 慧)

收稿日期:2020-12-2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共产党人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研究”(18XDJ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研究”(17YJC710107)

作者简介:李佳诚,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