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美学的嬗变与影像化叙事表征

2021-10-23张凡赵正正

百家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张凡 赵正正

内容提要:恰逢庚子年国庆中国影视市场逐渐复苏之际,一批优秀影片相继上映,尤以聚焦新时代乡村发展和历史巨变的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甚为夺目。影片紧扣当代国人的家国情怀,基于“小家”“大家”两个维度拓展开来,把亿万国人对家乡和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融为一体,以平民化视角来推动影片情节的有序铺开。影片以五个故事单元来传达与呈现普通中国人在国家富强、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上付出的不懈努力及为之收获的欢欣与喜悦,运用悲喜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事关国计民生、人民福祉有机融入到新时代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去,使观众与各个故事中的平凡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对于新时代的共振与共鸣,有欢乐、有感动,既接地气又生动感人,从中可见当代中国人深囿于心的炽热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我和我的家乡》 乡村美学  影像化叙事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庚子年中秋國庆档,相比以往既显氛围的不同,历经疫情中被按下暂停键和疫情防控常态下的谨慎观望期,显得来之不易,而且愈发的弥足珍贵。众所周知,一部主旋律巨制《我和我的祖国》可以说是领跑2019年国庆档的中国电影市场,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足以让亿万国人为之赞叹不已!而在2020年中秋国庆档,被视为《我和我的祖国》姊妹篇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应时而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创作的基本范式和主旋律再现,一方面云集了来自国内众多知名导演和明星演员,以五个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小故事再现出各行各业平凡人眼里的“家乡”(现代乡村),激发国人对“家乡”这一承载着别样情感的独特空间的美好想象和价值重构。恰逢庚子年中秋国庆相逢之际上映,《我和我的家乡》的优异表现令人刮目,“连续7天票房破亿,在上映第3天,以2.74亿的票房,成为当日票房冠军,接着,在第4日成功逆袭登顶国庆档;淘票票、猫眼评分均达9.3分。”①虽然遭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庆档期8天全国电影票房仍有39.52亿元,其中《我和我的家乡》票房就达18.7亿元,可谓高票房和好口碑比翼齐飞,这样的佳绩以及难得的观影体验,再次刷新了亿万观众对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传统印象,大大强化了国产主旋律电影在电影市场上的显著地位。除了自带中秋国庆“献礼”光环,《我和我的家乡》150分钟的体量可以说汇聚了当前中国电影半壁江山的集体智慧。究其细节,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地区的“家乡”故事,着力从医疗、交通、教育、环境和扶贫等诸多方面给亿万观众再现出“家乡”的“今非昔比”,通过塑造了多个满怀热情、勇于奉献的乡村建设者典型形象,观众们正是借这些与家乡共同成长、平日里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视角,一睹数十年来“家乡”的巨变以及脱贫攻坚取得的累累硕果。

一、聚焦平民英雄群像塑造及其荧屏呈现

就艺术呈现形式而言,不论小说还是电影,虽然呈现方式有别,却都有着塑造英雄的传统思维和表达逻辑。一般而言,一提及“英雄”,往往多以“时势造英雄”论之,更有如忧国忧民的屈原、抑或精忠报国的岳飞,很大层面上与国家强盛、民族大义密不可分。创作者从他们各自身上的“英雄壮举”有感而发,在夹杂着意识形态特质的宏大叙事中建构起中国式的“大英雄”故事。显而易见,伴随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中国电影制作在内容、形式及风格等多方面随之发生着深刻地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及“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深受苏联电影的影响,形成了当时主流电影的叙事模式——英雄电影谱系。而这里所谓的“英雄电影谱系”主要包含两大题材类聚:一类是革命历史题材,另一类则是革命斗争题材;尤其在革命历史题材中更强调“英雄人物片”,主要缘于当时国产电影侧重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对个别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独出心裁的英雄人物形象。②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狂飙突进之特殊时期,当时主流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与呈现,从样板戏到样板戏电影创作都遵从“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③塑造了一批“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形象。然而,随着大众审美变迁及主流意识形态表现方式的深度转型,当代电影对英雄人物的刻画及塑造发生着改变。主旋律电影在自身创新发展过程中,特别2014年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为了让文艺创作更加接地气,当代电影的英雄叙事和英雄人物塑造的切入点逐渐呈现平民化视角或转向,正如侯钰莹在论及当前主旋律电影创新时曾指出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主义的重要“转变”,即“从无敌的英雄到平凡的英雄”“从英雄的夸大化到英雄的平民化”等即为表现。④纵观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上那些口碑与票房俱佳的主旋律电影,对小人物(平凡英雄)的塑造和着墨越来越重,平民英雄逐渐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片中角色。

不论《红海行动》还是《攀登者》、甚或2020年热映的抗战题材电影《八佰》,片中的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冲顶珠峰登山队、奋勇杀敌的“八佰”抗日将士等等,他们或肩负使命重任,或抱有远大理想,都以赤子之心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浓烈的爱国之情,这些展现在观众视野中的人们都是血肉之躯、都经历着各自普通而平凡的人生,可是他们却以不俗的英雄壮举铸就了群体的力量与伟大。2019年国庆档大手笔《我和我的祖国》迎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重要时刻上映,以伟大祖国自成立七十年来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为叙事背景,以有别以往的平民史观塑造了一群在伟大历史瞬间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却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2020年中秋国庆档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家乡》,虽没有延续以往的宏大历史叙事,却以平民化视角来观照和书写普通百姓的故事与生活日常。通过刻画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再现他们建设家园中那股无私无畏的螺丝钉精神。五个故事单元从老百姓的当下生活出发,讲述发生在当前社会的日常点滴:《北京好人》中张北京拿出自己攒的买车钱给二舅看病,同乡人之间浓浓的人情味让观众感同身受,《最后一课》中关注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乡村教师的无私奉献和教育情怀,《天上掉下个UFO》抒写致力于改善山区交通状况的农民“发明家”,《回乡之路》中出现致力为家乡防风治沙之壮举而让人瞬间泪目,《神笔马亮》中驻村扶贫书记马亮带领乡亲们为美丽乡村而建设等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果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映照了该诗的前半句,再现了新中国自成立之初到日益强大的时间绘卷,那么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则聚焦于后半句,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之生活变化来见证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的时代变迁。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并没有诸如新中国成立或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这般中国发展之“光辉时刻”作为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其书写的不过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和日常点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对于平凡人物的特别呈现,无疑为当前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更具力度的源头活水,其着眼国人的家国情怀之另一维度——“家乡”这一表现主题:一方面在叙述上既有荒诞与现实,又有悬疑与科幻;同时在情感上,越发注重人间烟火味的呈现以及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真情实感的流露与表达,诚如虞晓论及《家乡》时所言及的,“在这部以空间为轴线,‘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故事中,‘家乡’已不只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和回忆的对象,更是情感的汇聚之地。那些改变‘家乡’面貌的普通人身上,让观众共情的并非是艰辛不易的脱贫或扶贫行为本身,而是所承载的人伦情感,它们让‘乡’有了‘家’的意义。”⑤不难发现,影片中既有让人倍感温暖的师生情、夫妻爱等人世间的温情与真意,又可以从中领略平凡人物建设家乡、向往美好未来的质朴与率性人生。

回到电影中的一些细节,每每看来,既能让人回味许久,又被深深地触动着。《回乡之路》故事单元可以说是极富戏剧性的转折意味,由邓超饰演的乔树林一出场就给观众一种“假土豪”的滑稽、诙谐之形——爱说大话、装有钱人,粗俗无礼,可是就在这部分的尾声,以小男孩热情洋溢的演讲来将乔树林为家乡奉献的感人事迹娓娓叙来,高呼乔树林就是“我想着成为的人”;乔树林在外地白手起家赚足了第一桶金,立刻回乡种植用于防风固沙的苹果林。然而,他回乡改善沙地之路并非一片坦途,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周折,其经历了失败、破产,却始终坚持在治沙之路上负重前行。相比而言,在时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乔树林并没有贪图享乐,他谨记高妈妈的教诲,一直记得把他养大的地方,想方设法为家乡治沙,改善家乡的自然及人居环境——这些正体现了乔树林知恩图报、建设家乡、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与品格。《最后一课》中范伟饰演的范老师甘愿扎根贫困的小山村,守护大山里孩子的人生梦想,为祖国培养更多有知识、有道德的合格建设者。《天上掉下个UFO》中农民“发明家”黄大宝为了改善家乡交通落后现状,探索和试验各种交通工具,为家乡人普及科学知识。以上种种,不难发现,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塑造了关爱山区孩子、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深爱家乡、满怀感恩的治沙者,一心只为改善家乡交通条件的农民“发明家”,放弃出国深造机会以及城市优越生活下乡扶贫的画家等一系列平凡人形象。影片关注扎根乡村、建设家乡的平凡英雄,再现普通人的生活镜像,在喜剧的氛围里肯定普通百姓在建设祖国、建设家园之时代征程上的不懈付出,从中传递出对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平民英雄的最大敬意。

二、比较视野下中国人的故乡记忆与家国情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对每个人来说,是個无法回避、又挥之不去的独特空间和情感寄托。古往今来,随处可见以故乡为叙事背景的文艺作品。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脍炙人口的佳句道出了无数身处他乡的游子们遥望故乡的神思时刻,这里的“故乡”早已化为诗人记忆与怀念故乡的情感载体。小说家沈从文无比眷恋的“湘西世界”,只因那片弥漫着真善美和美好人性的乡野净土,让作家反复抒写而久久不愿离去。作家迟子建笔下东北雪域村落里的童年记忆更是一个有心人对故乡最美好的记忆和感动瞬间。可如今,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只因信息交互的迅疾以及现代交通的便捷,早已打破传统认知下人们对时空的想象和思维表达,冲淡了世人对于故乡的回味以及情感上的不舍与羁盼,在越来越多人的脑海里,“家乡”逐渐成为一个倍感亲切却又十分遥远的名词。

不可否认的是,对乡村世界的“逃离”几近成为时下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然而,正当很多人眼里的乡村业已成为回不去的“故土”之时,独具慧眼、且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当代电影人越来越意识到了回望、重塑乡村建设美好未来的重要性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一般意义上,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艺术呈现形式,自觉承担起激发国人渐渐淡去的故乡意识以及倡导建设家乡的时代使命与责任。学者陶赋雯曾认为,“在人类诸多感情中,‘故乡意识’是一种永恒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愫。千载而下,‘故乡意识’在艺术领域被多次演绎,它饱含了人们最真挚的情感和眷恋,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它同时也是一个颇为重要的电影美学命题。”⑥进一步地说,故乡意识可谓长久以来基于人的传统认知和情感积聚的再现:回望过去,指向生命境遇及人之记忆;面向未来,又被寄寓无限美好的期望。近年来,一些颇具代表意义的主旋律电影,紧扣世人普遍存在的故土情结和家乡意识展开叙事,比如堪称喜剧经典的《人在囧途》(2010)讲述的就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式的“回乡之旅”——以徐峥饰演的李成功、王宝强饰演的牛耿为代表的返乡人群,为了能和家人团聚,尽管返乡途中历经周折,依然故我地向着“家”的方向迈去。再如科幻巨制《流浪地球》(2019)在呈现集体英雄主义这一宏大叙事的同时,浓郁的亲情观念和守望地球的故乡意识同样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对于影片《我和我的家乡》来说,尤其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境况下,有着非比寻常的特殊意义。加之,庚子年的传统佳节中秋和国庆叠加,这种浓烈的氛围使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对“家乡”有了更深一层的思念和更甚以往的浓烈情绪。比较而言,“越在意越珍贵的情绪,人们越会谨慎表达,比如爱情、亲情或乡愁,所以才有了近乡情更怯的感叹,故乡魂牵梦绕,思念千头万绪,总刻骨铭心又不知从何说起。”⑦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以五个地区的不同村落聚焦“家乡”这一主题,不论是地处平原的北方小村、还是位居丘陵的南方水乡,开启了亿万国人对于故土和乡村的回望瞬间及多样情愫,通过片中呈现的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与风俗民情将国人日常深藏于心的故乡记忆再次唤醒。

探究影片细节,《最后一课》单元里范伟饰演的范教授,是一位国外颇具盛名的华人教授,因身患老年痴呆症,记忆定格在28年前他曾经支教的小山村。为了唤醒范老师的记忆,望溪村的学生们决定帮恩师重温“最后一课”的情景。对范老师来说,记忆中最无法忘怀的是被寄予深情的“故乡”,虽然范老师糊涂地忘了亲人、说话颠三倒四,却对曾经任教的山村小学记忆犹新,念念不忘村里那群没钱上学的孩子,足见这位身居国外华人教授的家国情怀以及故乡意识的浓烈。跟随范老师的回忆,观众们见到了一位为山村教育呕心沥血的支教老师形象,整个山村就一个老师,他需要讲授多个科目。最为感人的则是他在“最后一课”上点学生的名字,嘱咐学生们今后的生活,为了给其中一位学生送颜料,在滂沱大雨中匆忙地奔跑着。为了呵护山村孩子们的未来与梦想,一个人在乡村小学里忠于职守,奉献着一个人的青春。范老师期待这些孩子日后能成为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能为伟大祖国的乡村建设添砖加瓦,而他的这份执着与坚守则根源于其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之精神。《神笔马亮》单元中的主人公为沈腾饰演的画家马亮,他同时接到下乡扶贫、出任村支书的调令和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胸怀祖国、心系乡村的他瞒着怀有身孕的妻子,毅然决然的放弃千载难逢的入学机会,下乡担任了扶贫村支书,发挥在绘画上的禀赋与才能,为落后的小山村添上富有活力的绚丽一笔,一举把贫困的山村打造成了美丽富裕的旅游村。正如影片中的他所说的,自己是在村里长大的,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快走光了,他希望凭借一己之力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对家中怀有身孕的妻子,固然有许多担心与不舍,但他认为建设家乡、扶贫事业更为迫在眉睫,而这些便是画家村支书浓烈的故乡意识和家国情怀的率性表达。

学者卢昂就曾认为,“‘故土意识’、‘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强大的民族是不拥有这种品性和情怀的。或者说,一个强大的民族和国家,必须永远拥有并保持这种强悍的‘故土意识’和‘家园情怀’。”⑧进一步地说,故乡意识和家国情怀是密不可分的。唯有对越来越强大的祖国怀有一种高度自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会对家乡生发出由衷地归属感和深深地眷恋之情。纵观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及其主题表达,人们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句家喻户晓的歌词体味更加真切和感同身受。影片中的范老师和画家村支书都坚信凭借自己的坚守和付出必定给山村带去“改变”以及可能的美好未来。某种意义上,他们既是家乡人,也是异乡客。影片着眼于这些小人物极其平凡的人生,再现了当代中国人特有的故土情结,从而将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愁”化为“归乡之喜”。对此,学者饶曙光曾毫不犹豫地说道,“《我和我的家乡》对乡景乡音乡情的深情告白、呼唤和呈现,可以与观众达成最大程度上的共情共鸣共振,建立起共同体美学。”⑨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对“家乡”二字进行了更为具体化的阐释及影像化抒发,每一个笑点泪点交织的细节都落在了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细节及人的情感上。不管你来自何方,现在身居何处,都很容易与之发生情感上的一种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很大程度上就是生活在祖国大地上华夏儿女的平凡代表,他们身上所呈现出的浓烈的故乡意识和家国情怀足以引发亿万国人让乡村美好起来的时代共振。进一步地说,每个从离開家乡到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人,可以说都是家乡变得更加美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

三、乡村振兴图景的影像化呈现及其审美表达

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影视艺术不只是为满足主观和情感的要求,亦是对生活日常进行娱乐化处理的特殊方式,传达出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嬗变、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意识的某种变化。聚焦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中的五个故事单元,在反映内容上虽各有侧重,却有个共同的指向——即家乡(乡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今非昔比的乡间图景……具体到影片的整个架构,既有荒诞与现实交替、又有悬疑与力证并行,既有结尾大反转、又有持续高能,影片在这样悲喜剧外衣包裹下演绎着身处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拼搏奋进、齐奔小康、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镜像。事实上,地处偏远地区的山村,现状并不容乐观,村里的年轻一代向往活力而富足的现代生活,大多“进城”打工、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因此也造成了乡村人口流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实问题。正如片中神笔马亮不无感慨地说,“如今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出去了”,大家故乡意识淡了,都觉得家乡太落后,医疗、交通、教育等各个方面无法满足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所需所求。不得不说,每个人对“家乡”的体悟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留有对“家乡”极富个人化、也具私密性、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与瞬间,何况家乡的记忆在每个人心中不是定格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当中。自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建设最美乡村政策以来,传统印象中的“家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具现代感的乡村变得越来越美和纯净,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故而电影聚焦现代乡村变化,从多个维度去捕捉乡村振兴的生动画面,艺术化地记录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乡村发展所经历的每一步与历史变迁。

在《北京好人》这一故事单元中,张北京的二舅因得了甲状腺瘤需做手术,着急看病的他忽视了农村医保普及的事实,匆忙到城里找张北京借钱。可是多年在京打拼的张北京并没有多少积蓄,于是甥舅二人在医院上演了一出冒名顶替骗医保的“双簧”大戏。可是事与愿违,他们骗局被揭穿、警察上门,二舅为保张北京医保卡自愿承担责任,二舅初犯未遂释放,最后张北京自愿借钱让二舅做了手术,等这一切结束后返回村里时才发现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医保已经有了。由宁浩执导的《北京好人》这个故事单元的“娓娓道来”,充分运用了“结尾揭秘”的表现张力,借以进一步凸显农村医疗状况改善的既定事实。在《回乡之路》单元中,观众随着闫妮饰演的衣锦还乡的“直播女王”闫飞燕,通过她眼中的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画面对比,来充分呈现沙里沟的“今”非“昔”比和不同以“往”,她说走过了许多山水,还是家乡最美。当她带着高妈妈的期许回到家乡参与建设之时,发现家乡人从未放弃过建设家乡,更为关键的在于防风固沙做得越来越好。值得一提,这则故事单元中从未显现城市的“魅影”,人生阅历极为丰富的女主播无论在情感倾向还是惊讶于家乡已悄然发生的巨大变化的表情,都可见她对家乡之变的由衷赞叹和发自肺腑的欢欣鼓舞之情。

某种意义上,《最后一课》中的范老师可以说是穷困破败的望溪村“大翻身”的历史奉献者和时代见证人。28年后望溪村那些长大成人的学生们为了治疗范老师的老年痴呆症,力图还原范老师记忆中当年的旧场景,可是他们每一步的“还原”都显得十分的艰难,到最后还是被拆穿了——“已经回不去了”——28年来的望溪村变化真的太大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质”的提升,往日破败落后的小山村业已变成旅游度假胜地。以上种种,不难发现,由五个故事单元连缀而成的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不仅具有荒诞和现实错综交织的幽默喜感,还有悬疑科幻的神秘之感以及剧情的大反转给人们以悲喜交加之感……如此丰富而多面的时代与社会内容以及情感表达,足见影片内容本身的深刻性和巨大的社会及时代容量。或许有人还在指摘乔树林看上去的吊儿郎当、嬉皮笑脸、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土豪”,殊不知他为家乡防沙治沙所付出的艰辛和默默的奉献;或许有人不解如今的望溪村的年轻创业者们为何要“执拗”于为他们的范老师找回二十八年前最后一堂课的陈年印记,可曾想当年范老师为这群穷苦的孩子所付出的十年的汗水与辛勤;或许有人期待神笔马亮面对得知真相的妻子的场景,却又为夫妻二人默默而无私的奉献所深深打动。显而易见的是,影片紧扣家乡建设、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旋律,在抒发对故乡无比深沉的依恋之情之余,细致地刻画了身处祖国不同地区里的平凡人生,同时通过描写这些草根人群的传奇人生和英雄情韵,再现出他们深囿于心的强烈的家国情怀。

从表达方式来看,影片《我和我的家乡》首先着眼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再现新时代乡村(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方面,立足纵向的时间线索来寻找家乡变化的见证人,对比呈现乡村的过去与现在,凭借与家乡共同成长的那些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事以及产生的人的情感,从而以极为个人化的观照视角来细数几十年来家乡所发生的历史性变迁;而另一方面,把乡村作为城市发展的“比较面”来呈现,尽管与城市相关的场景并未在影片中出现,但张北京、直播女王、范老师等这些见证人都有着从“乡村—进城—返乡”的人生与经历,他们既熟悉乡村世界、又晓得城市生活。研究者许金晶就曾认为,看似“缺位”的城市,却在某种意义上尽显一种相对于乡村振兴的“终极在场感”:一方面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城市人群的消费来拉动,更加少不了城市发展之后对乡村的“反哺”、特别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⑩这一“对比”不仅有力地再现了家乡全面振兴的既定事实,又发出城市反哺乡村、人才返乡的新时代倡议。其次,影片以两条线索来交替铺开:一是以记忆中的“家乡”——每个故事单元的开头都以很多人来讲述各自家乡的印象,借此烘托气氛、铺垫故事,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以现实中的“家乡”——讲述的是脱贫攻坚以后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影片的故事情节以“记忆”和“现实”两条线索来呈现前后巨大改变的“家乡”,尤其以视觉上的巨大冲突来再现“家乡”如今的别样面貌,以此来表达电影的表达主题。

比较之下,影片同样呈现了“家乡”里那些漂泊在外的人,“家乡”也被这些人定格在曾经某一时刻或时期,他们脑海里“家乡”仍保持着不如城里“好”的刻板印象和固有認知。在《北京好人》故事单元中,张北京的“刻板印象”是生活在农村的二舅根本不会享受到“医保”、更别说有医保卡了,因而才会有后续情节中舅甥二人在医院上演骗医保的那出“闹剧”。早年离开家乡、漂泊在城里的张北京,对“家乡”的印象仍停留在曾经离开家乡时的记忆,而如今的“家乡”早已不是张北京记忆中曾经的那个贫穷落后的“家乡”了,正是这种前后巨大的“反差”才是将故事推向矛盾或冲突的高潮,借以达到反讽的艺术表达效果。同时,影片本身蕴含着在外漂泊的“家乡人”的期望,展现家乡已变得美好、变得更加称“家乡人”的心,终了记忆与现实在主人公身上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至于这一点,在《最后一课》故事单元的主人公范老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片中范老师得的是老年痴呆,他记忆定格在28年前在山村支教的“最后一课”上,望溪村的学生们为了让范老师恢复记忆,还原当年上课时的情景,而这个过程却较为波折,直到范老师来到新学校、遇到当年学生姜小峰时,他发现眼前的学校和当年画的几乎一样,于是他激动地说,“你的画老师看懂了。”此刻的范老师,他的记忆和现实达到一种“契合”,由此实现了个人记忆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的“和解”。影片的表达主旨在记忆与现实交织中得到升华,同时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新风貌。整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丰富的社会及时代内涵,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熟悉的乡景、浓厚的乡情、亲切的乡音、友善的乡邻、高尚的乡德,这些无一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唯有当每一位家乡人都具有了浓厚的故乡意识,相信一灯照隅,万灯照国,只有每个地方都富裕了,祖国大家庭才会更加繁荣富饶。有心扎根家乡,发挥地域优势,把家乡的乡景、乡音、乡情传递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来关照风景这边独好的新农村世界,而这本身就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丰富再现和时代表征。

结 语

综合上述,作为庚子年中秋国庆档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主旋律大片,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特殊的节日氛围里,激起了亿万国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魅力家乡的眷念之情。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观照中,“家”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去位置化、“异化”等,让城市中的“无根”和“乡愁”业已成为当前时代的集体心理,而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及时给予观众们以“家”的补偿,而这则成了影片最为动人的情感密码。五个故事单元里的主人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浓烈的故乡意识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引发亿万国人在情感上的一种共鸣,这群“普通小人物或有缺点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令人捧腹的趣事,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感受到了小康时代,日常生活的温馨和安宁氛围,呈现出一种喜剧风格。”故而其间的欢笑并不浮夸,个中的幽默也不庸俗,这些带有乡村气息的中国故事,正是将每个人心中的“家”与“国”串联起来的秘诀。影片《我和我的家乡》这种类型的主旋律巨制之所以能够激起当代国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共振,这就是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的矢志不渝和不断创新、又接地气的综合体现;进一步地说,电影抛开宏大的叙事背景,摒弃了简单的说教言语,通过营造质朴无华的喜剧氛围来讲述发生在祖国大江南北不同地方的老百姓的平凡故事,塑造了一批出生平凡却表现得不平凡的人物形象——有扎根家乡的治沙人,有坚守岗位的乡村教师,有下乡扶贫的画家,更有致力改善家乡交通的发明家等等,依靠情节和场景更平易近人地表现温暖乡情。集幽默、喜感与震撼、暖心为一体,每个单元的故事既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往往借助情节的突转来再现艺术的张力,这样的电影可谓“笑中有泪,泪中有笑”,使观众的情感随情节发展既起伏不定、又被深深吸引。更为关键的是,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巧妙地把脱贫致富的线索和医保、交通、教育、环境等社会民生问题融入悲喜剧的浓烈氛围中,为亿万观众展示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政策推动下各地百姓的生活镜像,再现了在祖国繁荣富强、家乡全面振兴的征程中平凡人生的努力与付出,同时表达了他们的心归故里、情系家国的时代情怀。

注释:

①⑨赵丽:《三天逆袭!〈我和我的家乡〉7天17亿登顶国庆档》[EB/OL].中国电影报微信公众号2020年10月7日推送,https://mp.weixin.qq.com/s/R95wb-2zCpIaXQEPToyP7Q.

②虞吉:《中国电影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页。

③李少白:《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④侯钰莹:《主旋律电影的创新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8—30页。

⑤虞晓:《〈我和我的家乡〉:共鸣于时代的新主流电影》,《中国电影报》2020年10月28日第11版。

⑥陶赋雯:《简论电影中的故乡意识》南京艺术学院,2012:摘要。

⑦雯靖:《〈我和我的家乡〉:欢笑里带着中国的气息》《风流一代》,2020年33期。

⑧卢昂:《魂归故里 梦系家园——吕剧〈回家〉导演阐述》,《戏剧文学》,2015年02期。

⑩许金晶:《新时代背景下的“主旋律电影”——2020国庆档电影的人民性与家国情怀表达》,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2020年10月7日推送,https://mp.weixin.qq.com/s/6Gss9_uU8F76rg5K-PGBZA.

主旋律影片的喜剧化表达——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EB/OL].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10-13,https://wenyi.gmw.cn/2020-10/13/content_34263638.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区域文化视野下新疆兵团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18M643773)、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新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9YJA850016)。]

猜你喜欢

主旋律电影
浅论主旋律电影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论新媒体时代主旋律电影在高校的传播
论好莱坞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回归
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主旋律电影中的精神内涵及当代启示
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本·阿弗莱克主旋律电影的独特呈现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