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与语文思维能力提升

2021-10-21严小香苏新春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芦花葵花青铜

严小香 苏新春

温儒敏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一文中说:“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加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教师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阅读教学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好读书和读好书的阅读习惯,更是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陈先云曾说:“小学语文教学要善于发掘利于培养思维的因素,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发展儿童的思维。”整本书阅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促使其积极思考,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芦花鞋》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儿童小说《青铜葵花》。这一单元前两篇长课文分别是《小英雄雨来(节选)》和《我们家的男子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教学要点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下面笔者以《芦花鞋》为例,探寻整本书阅读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

一、提高概括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语言由口头语言发展到书面语言。儿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丰富了直接经验,并且逐渐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儿童的情感发展、言语能力、知识经验共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一般认为,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级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分流时期和过渡时期。小学中、高年段是儿童逐步具备完整思维结构的重要时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适切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概括能力的逐步提升是初级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支撑。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列小标题,这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帮助学生提高默读的速度。《小英雄雨来(节选)》和《我们家的男子汉》两篇长课文给出了列小标题的范例,而在《芦花鞋》中,编者特意在每一个情节之间留有空白行,但未作任何标示。空白行给了学生无声的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前两课的经验,举一反三,概括出《芦花鞋》每一部分的小标题,这既是检验学生对列小标题的掌握情况,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方式。如学生由“青铜拿着一只大布口袋,钻进芦苇荡的深处,挑那些毛茸茸的、蓬松松的、闪着银光的芦花,将它们从穗上捋下来。头年的不要,只采当年的”便可概括出青铜家编织的芦花鞋“材质好”的特点。

中、高年级采用复述的策略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概括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可请读过《青铜葵花》整本书的同学复述其中的某个章节,或是简介《青铜葵花》的故事情节,这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让其他同学对《芦花鞋》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有大致的了解。

二、丰富审美体验,完善再造性形象思维活动

再造性形象思维的发展是“根据别人的语言描绘和图形符号的展示,在头脑中构成相应的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儿童的再造想象能力和情感性理解能力的发展是再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的主要标志。小学中、高学段的学生可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开始依据书面文字进行再创造性想象,自主揣摩文中词句的意义,勾勒出自己凭借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芦花鞋》描述的时代离现在已经久远,大多数的学生也没有见过芦花鞋,但是学生知道芦苇、鸟窝、风中的小鸟等。芦花鞋是课文的标题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中心,课文是围绕芦花鞋展开的,它与“青铜”是相互辉映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各种感官,进行再造想象,勾勒出芦花鞋的样子、特点。比如课文中这些句子:

“那鞋很厚实,像暖和和的鸟窝。”

“那芦花很像鸭绒,看着,心里就觉得暖和。”

“这两双芦花鞋,实在是太好看了。那柔软的芦花,竞像是长在上面的一般。被风一吹,那花都往一个方向倾覆而去,露出金黄的稻草来。让人想到落在树上的鸟,风吹起时,细软的绒毛被吹开,露出身子来。两双鞋,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

“还有几个人将它们拿到鼻子底下闻了闻,一股稻草香,在这清新的空气里,格外分明。”

通过这些句子,学生可以从触觉、视觉、嗅觉形象地感知芦花鞋,体悟它的厚实、柔软、暖和、精巧、漂亮,从而进一步推想:编织芦花鞋的双手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灵巧,拥有这双手的人的心灵一定会像芦花鞋一样纯净、美丽。

因篇幅限制,这样的细节描写在选人课文时被相应地删减。学生可走进《青铜葵花》整本书,阅读其中生动、优美的语言,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勾勒出更為丰满的人物形象,对青铜的责任心、善良以及他对妹妹葵花纯真的爱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了给家里增加一点微薄的收入,给葵花补照一张照片,全家人“将所有空闲都用在了芦花鞋的编织上”。原著中细致地描写了青铜制作芦花鞋时的一丝不苟和坚持卖芦花鞋的辛苦,充分表现了他的能干、认真、担当。他挑选最上等的芦花、最新的稻草,认真捶打每一根稻草,“榔头落地,发出嗵嗵声……地面有点儿颤动”;为了引起来往行人的注意,他站在最有利的位置——最寒冷的桥头,“北风从河面上吹上岸,刮在人的肌肤上,就像锋利的刀片一般”,但他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生怕漏掉了一个顾客,“阳光照过来时,那些在风中晃动的芦花鞋,便闪烁着银色的光芒。这光芒十分迷人,即使那些根本不会穿芦花鞋的人,也不能不看它们一眼”。然而,尽管芦花鞋是青铜急需卖出去的“商品”,可它在这个坚韧的小小少年心里却是会怕冷的:“在那屋脊上落了一群鸽子。跳在空中的他(青铜),觉得那些被风掀起羽毛的鸽子很像他的芦花鞋。这没有道理的联想,使他很感动。落在地上时,再看他的芦花鞋,就觉得它们像一只只鸽子。他有点儿心疼起来:它们也会冷吧?”细腻的想象描写折射出了青铜柔软、善良、充满怜悯之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触摸到真实、立体的青铜。

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有理性的知识经验,能分清现实与虚构的世界,情感的发展也让孩子的内心逐渐丰润起来。10~12岁儿童的同理心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生活在不幸中的人们,他们会表现出新的同理心,亲社会倾向、同情心、道德感随之逐步产生。儿童对自己情感的认知使他们容易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也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又反过来促进儿童情感品质的发展。对情感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再造性形象思维内部的性质。儿童情感性理解能力的初步发展,使其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为一般性形象思维,而情感性理解能力的再一步发展,将使其思维由一般性形象思维发展为更高级的审美性形象思维。通过对《青铜葵花》进行整本书阅读,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生动的细节描写,贴近书中人物的生活,从而滋养自己的情感,活跃自己的想象思维,提升自己的语文思维品质。

三、借助对比阅读,激发问题意识

借助整本书阅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想象素材,清晰地认识选文中的人物形象。当学生走出整本书,对比选文和原著,会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思维活动。选文被选人教材时一般都会对其进行删改,使内容更加凝练,主题更加集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原著到选文,编者也有再创造。利用选文与原文的差异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训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跳出文本,对比课文与原著,会发现文本间的缝隙。对二者进行比较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阅读《青铜葵花》和《芦花鞋》后,有学生提出:原著中的青铜是哑巴,课文中的他却不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观察之细微、思考之缜密。我们查阅《芦花鞋》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一些教学设计回避了这个问题,另外一些一开始就点明了原著中的青铜是个哑巴。可在教材中他是哑巴吗?课文中看不到青铜跟人交流的障碍,也没有侧面提示青铜是哑巴,特别是“他对奶奶他们说:‘今天天冷,更会有人买鞋的。”似乎更让人确定他是一个正常的少年。这是编者的疏忽还是有意为之?如果没有与原著对照,学生阅读选文时会认为青铜只是一个有点沉默少言的正常孩子,只体会到他的执着、善良、有担当;而在《青铜葵花》中,青铜生理上的缺陷却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其个性中的坚毅、倔强。在课文与整本书的对比阅读中,学生发现了文本间的缝隙,也给编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选文是否应该保留、凸显青铜的哑巴特征?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更应在对话中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其思维发展。

他们忘记了它们的用途,只是觉得它们好看——不是一般地好看,而是特别地好看。

——《芦花鞋》

他们忘记了它们的用途,而只是觉得它们好看——不是一般的好看,而是特别的好看。分明是鞋,但他们却想象不出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

——《青铜葵花》

从以上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原著更充分地表现了艺术家对芦花鞋的欣赏,也从侧面说明了芦花鞋的精致。但是“分明是鞋,但他们却想象不出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这句话在原著中是有呼应的。先前青铜卖鞋时曾有人认为他挂在那里的是“鸭”,因此,艺术家想象不出芦花鞋是什么东西也是有现实基础的。教材中删除了顾客误以为是“鸭”的情节,也相应地删除了这句话,更符合教材的语境,也更符合孩子的心理。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像这样的一些不同之处,相应地也会进行思考:这里的选文为何与原著不同?为何要这样删改?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诸如原文与选文、语文课文与儿童心理等文本之外的问题。

四、续写改编,激励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情感也得到了升华,教师可以引导、激励学生进一步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要深刻把握故事的主旨,在文本的空白处展开创造性想象,续写便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例如,《芦花鞋》在结尾处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他弯下腰,捡起了那双芦花鞋,放到眼前看着。因為一路上都是雪,那双鞋竟然没有一丝污迹,看上去完全是一双新鞋。他笑了笑,掉头朝那个人追了过去。他的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

虽然《青铜葵花》中作者给出了故事的结尾,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挑战作家,改编结尾、扩展结尾。或从城里人的视角展开想象:城里人忍心看到青铜光着脚在雪地里走吗?他会对青铜说什么?城里人会怎么做?青铜又会怎么做;或从家人的视角展开想象:青铜光着脚回家后会怎样?爸爸、妈妈、奶奶和葵花会有什么表情?他们会对青铜说什么、做什么呢?这样的思维拓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能使其更贴近人物,深入理解原著的内涵。

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整本书阅读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效地避免了其脱离原文的过度解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再造性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芦花葵花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葵花田
芦花谣
葵花加油站
借一支芦花赞美祖国
葵花点穴手
吟雪
芦花和大雄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