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痰热清注射液与多种药物配伍稳定性的文献分析

2021-10-21宋莹莹刘丹娜王会品李淑芳孙博马换青潘丽丽张二锋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年5期

宋莹莹,刘丹娜,王会品,李淑芳,孙博,马换青,潘丽丽,张二锋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0)

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清热、化痰、解毒等功效,由君药黄芩、臣药山羊角和熊胆粉、佐药金银花、使药连翘提取加工而成[1]。临床上主要用于风温肺热病痰热阻肺证,症见发热、咳嗽、咳痰不爽、咽喉肿痛、口渴、舌红、苔黄,肺炎早期、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属上述证候者[2]。痰热清注射液说明书中有关配伍禁忌未提及相关内容,但很多药物与痰热清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为引起相关医护人员的重视及临床安全用药,本研究通过对痰热清注射液配伍禁忌文献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痰热清注射液”“配伍禁忌”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VIP)进行文献检索。

1.2 方法

下载公开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配伍禁忌文献,剔除重复报道文献。采用Excel 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2 结果

共涉及75 种药物与痰热清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以抗感染类药物最多(39 种),其次为消化系统用药(8 种);配伍现象主要发生在联合用药续滴时及试管中,发生位置25 例为试管中、24 例为输液管中、20 例为墨菲氏滴管中、3 例为输液袋中及3 例为注射器中,其配伍现象主要为混浊、沉淀、颜色改变及有气泡生成。配伍现象绝大多数药物是两种药物接触时即发生上述现象,其中注射用青霉素钠、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头孢硫脒、丁胺卡那霉素、复方甘草酸苷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 种药物放置30 min 后出现颜色变化或混浊,见表1。

表1 痰热清注射液与其他药物配伍禁忌情况

续表

续表

3 讨论

痰热清注射液说明书中未注明与药物存在配伍禁忌情况,尽管说明书中说明痰热清注射液应单独使用,禁止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且如需联合使用前后需冲管处理,但在临床中仍然存在未按要求操作而发生药物配伍现象,如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有气泡产生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共涉及75 种药物与痰热清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以抗感染类药物最多(39 种),其次为消化系统用药(8 种);配伍现象主要发生在联合用药续滴时及试管中,其配伍现象主要为混浊、沉淀、颜色改变及有气泡生成。配伍现象绝大多数药物是两种药物接触时即发生上述现象,其中注射用青霉素钠、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头孢硫脒、丁胺卡那霉素、复方甘草酸苷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 种药物放置30 min 后出现颜色变化或混浊,考虑其可能原因如下。

3.1 pH 影响

痰热清注射液不得与含酸性成分的注射剂混合使用[60],痰热清注射液为碱性溶液,pH 约7.5[42],氨溴索pH 为5,当两者混合时,其pH 发生变化,当pH>6.3 时会导致氨溴索游离碱沉淀。头孢他啶与头孢替安为酸性,与痰热清注射液存在配伍反应。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pH 为3.8~5.8,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属喹诺酮类,其性偏酸,且大部分喹诺酮类药物与痰热清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这与喹诺酮类药物偏酸有一定关系。

3.2 溶媒的影响

杨晓敏[61]研究发现,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10μm 微粒超标,0.9%氯化钠配伍后≥25 μm 微粒超标,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符合药典规定,故建议临床在选用溶媒时首选5%葡萄糖注射液;其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宜浓度为痰热清注射液20 ml 溶于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可适量增加至痰热清注射液30 ml 溶于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吴丹红等[4]研究痰热清注射液与儿科常用十种抗生素的配伍观察表明,原液组配伍阳性率高于稀释液组配伍反应率,且痰热清注射液说明书中明确要求药液稀释倍数不低于1 ∶10(药液∶溶媒)。

3.3 痰热清注射液的影响

痰热清注射液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有氨基酸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苯乙醇苷类、甾体类等化学成分[1],其说明书中明确要求此药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如需联合使用,在换药时需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 ml 以上)冲洗输液管或者更换新的输液器,并应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3.4 配制后放置时间

曾焕文等[7]在痰热清注射液与临床113 种药物的配伍实验中发现,痰热清试液放置时间过长也容易析出沉淀颗粒,同时也发现配伍实验溶液当时无任何变化,放置久后同样析出颗粒。故痰热清注射液说明书中要求稀释后药液必须在4 h 内使用。

综上所述,临床在使用痰热清注射液时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如需联合应用其他药物一定要冲管或者更换输液器;临床医护人员在使用新药应仔细阅读说明书选用合适的溶媒以及查看药物配伍禁忌表;注意及时整理收集相关配伍禁忌文献报道资料,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药品生产企业也应及时更新药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