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2021-10-21刘德全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脂肪瘤瘤体平滑肌

刘 凯 刘德全 李 艳 姜 艳

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s,GIMTs)是指位于人体消化道除上皮与淋巴外的软组织肿瘤,主要包括神经源性肿瘤、平滑肌瘤及间质瘤,细胞形态多以长梭形为主,光镜下形态与平滑肌、神经鞘细胞相似,临床容易误诊[1]。超声内镜能清楚区分胃肠腔壁层次结构,观察消化道黏膜下各层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肿瘤性质,分析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研究[3]表明,超声内镜可观察肿瘤的性质及起源层次,准确判断病灶源头,为临床治疗GIMTs提供指导。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GIMTs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经常规内镜诊断的GIMTs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30~69岁,平均(43.56±12.82)岁,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21.62±2.28)kg/m2;临床症状表现为:吞咽困难23例、黑便36例、上腹疼痛12例、呕血9例。其中,脂肪瘤12例,平滑肌瘤42例,间质瘤26例。纳入标准:①均行常规内镜病检和超声内镜检查;②无恶化征象,瘤体直径≤2.5 cm;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肿瘤患者;②肿瘤复发患者;③脑出血患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二、仪器与方法

1.仪器:使用Olympus GIF-2T240超声内镜,探头频率20 MHz。

2.超声内镜检查: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8 h,取左侧卧位,将超声内镜送至消化腔内,排尽空气,注入蒸馏水至浸没病灶,对局部行全方位环扫,观察黏膜和肿瘤形态,记录肿瘤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强度、有无钙化及无回声区,确定肿瘤起源层次等情况。

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根据肿瘤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瘤体直径<1.0 cm者定期复查超声内镜;瘤体直径1.0~2.5 cm者选择外科手术治疗。胃镜切除术选择标准[4]:①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瘤体直径<1.0 cm,内突明显者行高频电切除术;②肿瘤起源于黏膜下层,瘤体直径1.0~2.5 cm,内突不明显者行尼龙绳勒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③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浆膜下生长者行尼龙绳勒扎、ESD治疗。术后2个月胃镜复查观察创面愈合及有无复发情况。

4.免疫组化检查:光镜下观察肿瘤病理切片的阳性细胞占比及染色强度。抗体PAS、SMA、CD117及DAB试剂由南京欧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流程按说明书完成。

5.诊断标准:①超声内镜检查标准[5]:脂肪瘤,起源层次为黏膜肌层或下层,边界清晰,回声均匀且向腔内生长;平滑肌瘤,起源层次为黏膜下层,部分为黏膜肌层,边界清晰,回声呈团状高回声或低回声且向腔内生长;间质瘤,起源层次为固有肌层,边界清晰,回声呈团块状低回声,少许高回声,回声均匀间或不均匀且呈向腔内生长趋势。②病理检查标准[5]:脂肪瘤,组织结构松散,糖原染色阳性;平滑肌瘤,光镜下细胞呈梭形分布,伴随上皮样细胞多平行束状交织排列,平滑肌细胞阳性;间质瘤,光镜下呈梭形,见上皮细胞、混合型细胞,呈栅栏状、弥漫状、交叉束状排列,胞核深染突出,可见瘤巨细胞,CD117阳性。

结 果

一、超声内镜对GIMTs的检查情况

1.脂肪瘤多分布于胃(66.67%),起源于黏膜肌层(50.00%)或黏膜下层(50.00%),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规则占比依次为66.67%、75.00%、50.00%;平滑肌瘤多分布于食管(83.33%),起源于黏膜肌层(83.33%),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规则占比依次为61.90%、69.05%、59.52%;间质瘤多分布于胃(76.92%),起源于固有肌层(38.46%),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规则占比依次为73.08%、69.23%、61.54%。见表1和图1。

图1 GIMTs超声内镜图

表1 超声内镜对GIMTs的检查情况

2.超声内镜检出脂肪瘤15例,准确诊断10例,敏感性83.33%,特异性92.65%,准确率91.25%;检出平滑肌瘤44例,准确诊断37例,敏感性88.10%,特异性81.58%,准确率85.00%;检出间质瘤22例,准确诊断19例,敏感性73.08%,特异性94.44%,准确率87.50%。见表2~4。

表2 超声内镜诊断脂肪瘤结果 例

二、肿瘤治疗方式选择及随访

经超声内镜检出的74例GIMTs中,60例GIMTs均行胃镜下指导治疗,其中平滑肌瘤38例,间质瘤22例,手术均一次性成功,术后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复查所有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良好,肿瘤未复发,尼龙绳勒扎患者胃镜复查显示肿瘤均已脱落。见表5。

表5 60例GIMTs治疗方式选择情况 例

表3 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结果 例

表4 超声内镜诊断间质瘤结果 例

讨 论

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复杂,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而平滑肌瘤与脂肪瘤发育良好时多为良性特征,临床治疗方式具有显著差别[6]。因此临床早期准确诊断GIMTs不同类型有利于患者及时治疗,改善预后。但GIMTs起源肌层多为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使用常规内镜难以获取活检所需标本,术前无法明确GIMTs的病理类型。超声内镜是将超声与内镜相结合,可观察病变形态与组织声像特征,为GIMTs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本研究应用超声内镜对GIMTs进行诊断,发现超声内镜准确诊断脂肪瘤10例、平滑肌瘤37例、间质瘤19例,其诊断脂肪瘤、平滑肌瘤、间质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3.33%、92.65%、91.25%;88.10%、81.58%、85.00%及73.08%、94.44%、87.50%,提示超声内镜对GIMT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余茂武等[7]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发现脂肪瘤多分布于胃(66.67%),起源于黏膜肌层(50.00%)或黏膜下层(50.00%);平滑肌瘤多分布于食管(83.33%),起源于黏膜肌层(83.33%);间质瘤多分布于胃(76.92%),起源于固有肌层(38.46%),与文献[8]报道一致。另外,脂肪瘤、平滑肌瘤及间质瘤肿瘤细胞形态均为上皮细胞或长梭形细胞,组织形态较为相似,普通光镜检查难以区分,而超声内镜可精确显示起源层次,以及病变与胃肠道壁的联系,对肿瘤性质进行准确判断。李荣海等[9]研究表明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GIMTs管壁邻近结构,鉴别黏膜下肿瘤及壁外压迫,诊断GIMTs的效果良好,本研究结论与之一致。但本研究超声内镜检查仍存在误诊,分析原因可能为探测深度不够准确,对来源检测不清晰[10]。

本研究还对60例GIMTs行胃镜下指导治疗,其中平滑肌瘤行高频电切术36例、尼龙绳勒扎2例;间质瘤行高频电切术8例、尼龙绳勒扎7例、EMR 4例、ESD 3例。手术均一次性成功,术后未见并发症,术后2个月复查肿瘤未复发,提示超声内镜可清楚观察GIMTs患者病灶形态、图像性质及黏膜层次,对GIMTs患者选择合适的胃镜切除术有一定指导价值[11]。

综上所述,超声内镜对GIMTs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对患者胃镜切除术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脂肪瘤瘤体平滑肌
大蒜素抑制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ALOX15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瘦素对人脑血管平滑肌细胞活性及ROS表达的影响
ANO1抑制剂对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
1型神经纤维瘤病切除术中出血量相关因素分析
脂肪瘤,留还是不留
脂肪瘤多为良性但长这里要谨慎